分享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三章:“蛟龙”公众开放日

 河南文苑 2022-10-26 发布于河南

第三章

“蛟龙”公众开放日

经过两天一夜的航行,“蛟龙”号试验母船“向九”由引水员引领,驶入闽江入海口――福州马尾港。远远地,我们就看到即将停靠的东海救助局码头上,悬挂着一条条大红横幅:热烈欢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和“向阳红09”船靠泊福州!福州人民预祝“蛟龙”号2014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5航次)圆满成功!祝“蛟龙”号2014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队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嗬,心头不由地涌来一阵阵暖流。

按照预先安排:7月2-3日,将在福州举行“蛟龙”号公众开放日。这是由国家海洋局、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大洋协会主办,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承办,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马尾区人民政府协办的一项宣传“蛟龙”深潜事迹,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的公益活动。过去几年间,曾在山东青岛、福建厦门等沿海城市举办过“蛟龙”公众开放日,市民可上船参观,听取有关介绍,激发人们探索深海奥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福州马尾港,这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名字。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但早已从诸多史料、影视镜头和图片书籍中有所了解。它,既是中华铁甲造船业的发源地,也是近代新式海军的摇篮,建于1866年的船政学堂培养了一批批造船、航海和水师人才。然而不可否认:它,也记录了晚清朝廷的腐朽昏庸、西方列强的海盗行径,以及黎民百姓的斑斑血泪。130年以前,就是在此发生了中法“马江海战”,清军舰艇一败塗涂地,港口船厂惨遭涂炭......

今天,“蛟龙”号在这里向公众开放,并举行2014年驶向太平洋科学考察的起航仪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决定趁轮船停靠马尾港的时机,前往当年的船政学堂旧址和中法马江之战旧战场参观、凭吊、缅怀。

下午三点左右,我走出宾馆打了一辆出租车,请他带我到马尾船政和海战展览馆去。那位司机“噢”了一声,开车就走,大概这是当地人人皆知的景点。不料,一段奔跑后,他将我带到了标有“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字样的大门前,说到了。我犹豫了一下,怎么船政展览馆设在现代工厂里呢?等到进去才知道,这就是当年的老厂原址,只不过传承至今,改成造船股份公司了。里边保留当年的老车间,成为工业旅游的一部分。

既来之,则安之。我问清地点便径直向展室走去。穿过焊光闪闪的造船场地,来到一处高大但空旷的厂房里,一眼望去,原先安放机床的地方,设立了一组组雕塑,再现了当年工人工作的场景。旁边有详细的说明牌:跨进这座古老的厂房,你已经来到中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源头,斑驳的墙体,挺立的铁柱,会向你诉说,什么是饱经沧桑。1866年12月,船政崛起在马江之畔,制造舰船,建设海军,兴办教育,倡导科技――众多仁人志士在奋斗、在企盼,要圆一个蓝色强国梦......

老车间静悄悄的,里边一个人也没有,西移的阳光从宽大的窗户斜射进来,光线模糊,色彩迷离,我轻轻举步慢慢浏览,宛如走进了历史的隧道,穿越到百年之前。那一尊尊铸铁的塑像――有的在举锤锻打,有的在开车床,也有的在操作船舵,共同的是脑后拖着一条发辫。既说明了久远的年月,又让人感到一阵悲凉――不甘落后的国人啊,无奈生逢封建愚昧的朝代。

我想重点了解船政学堂和马江海战的情况。一问管理员方知:真正的展览馆,还有罗星塔炮台旧址都在工厂后边。已经到了即将下班的时间,我急匆匆赶了过去,让人扫兴的是马江海战纪念馆正在闭馆整修,好在船政展览馆正常开放,而且免费参观,只是需要身份证登记。可惜我走得急,未带证件。那位管理员看我身着蓝色的T恤衫,上面印有“中国载人深潜”标记,立刻满面笑容:你就是来做“蛟龙号开放日”的吧,请进。真好,看来在媒体宣传下,福州人对此活动已有印象了。

展览馆分上下数层,有照片、实物、文字展板,还有雕塑、绘画,详尽介绍了马尾造船工业和培养科技军事人才的起源、发展。船政学堂是由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奏请清廷创设,沈葆贞为首任船政大臣,不仅开我国近代工业和海军建设的先河,也是新式教育和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平台。沈葆贞曾为此题联道: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至九译知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寄予了无限的期待,一批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出:严复、邓世昌、刘步蟾、詹天佑、萨镇冰......

我边走边看,时而在模糊发黄的照片前驻足,细观百年马尾之变迁;时而在模拟雕像前凝神,聆听穿透历史之回音。我发现这里有一段专讲马江海战的史料,也称马尾之战。因这里是闽江下游,其中有一块形似奔马的礁石,亦称马江,而入江口这一段则称马尾。1884年8月,法国海军孤拔中将率领联合舰队,侵入我国马尾港,重炮偷袭清军舰船、船厂和岸炮阵地,爆发了中法马江海战。尽管我下层军士奋起还击,终因官府昏庸、装备低劣,导致舰毁人亡,损失惨重。又一次再现了被外敌从海上打到家门口,肆意欺凌践踏的一幕,实在是令人悲愤填膺!

随后,我来到了当年中法激战的马江边上、罗星塔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公园景点。矗立数百年的古罗星塔仍然高耸入云,一扇扇砖垒木雕的门窗犹如日夜不眠的眼睛,注视着世间的风云变幻。一棵棵绿荫蔽空的大榕树还是那么腰身挺拔,万千蓬乱的枝条仿佛长寿老人的胡须,记载着流逝的岁月传奇。正值夕阳西下时分,整个园内没有什么游人,我匆匆登上罗星塔山,眼前豁然开朗,滔滔不绝地马江滚滚流向东海。绿荫掩映着一块石制浮雕――数艘战舰正在对阵,上写:中法马江海战古战场示意图。旁边,则是一组清军士兵对着江面操炮开火的花岗岩雕像:有的打着赤膊装填炮弹,有的穿着号衣清理炮膛,一腔仇恨,满面怒火。

我信步走到他们身边,久久地停步凝视,轻轻地伸手抚摸,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饱含国人血泪的年代,眼前硝烟弥漫,耳畔炮声隆隆。距今为止,整整130年过去,那个深深的伤疤依然醒目地刻在马尾港,刻在每个国人心上。历史的悲剧绝不能重演!有海无防、有疆无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老兵、深海“蛟龙”号应用科考队的队员来到这里,抚今追昔,热血沸腾。虽说我已不再年轻,但我的心上没有皱纹,我愿同我们年轻的海洋儿女一齐努力,奉献与祝福,共圆那个酝酿多年的蓝色梦想......

第二天,福州“蛟龙”号公众开放日活动如期举行。一大早,东海救助局码头上呈现出一片节日气氛:扩音喇叭里播放着欢快的乐曲,武警战士们的威风锣鼓队擂得震天响,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一群群兴高采烈的人们――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列队整齐的机关干部,三五成群的市民代表,摩肩接蹱络绎不绝。入口处竖立着数块展牌,列举了“蛟龙”号历次海试下潜的照片和说明文字,以及世界深海潜水器的发展应用和海底生物介绍等等,吸引着参观者纷纷观赏评点。

当然,最精彩的“重头戏”还是参观“蛟龙”号潜水器。当地公安和武警战士维持着秩序,人们分批依次登上“向阳红09”船。科考队员们分工负责,引领着大家走向“蛟龙”号。由于正在整装待发,只允许在舱外观看,倾听潜航员介绍。这已是零距离接触这件国宝利器了,参观者们前前后后转着看了一遍又一遍,感到十分满足和自豪!我一边为他们拍照,一边问一位带着女儿的年轻妈妈有何感想,她朗声回答:好!真好!以后不管多么深的海、多么远的海,都有中国人了!

简单而朴实的话语,却传递出一个新时代的强音。我把目光转向不远处的船政学堂纪念馆,转向马江海战古战场,那些曾经满怀报国志的先驱们,那些长眠九泉恨未消的将士们,你们听到了吗?

作者简介

许 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年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年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晨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代序)|李炳银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序 章:人类的极地探索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一章:我随“蛟龙”去探海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1)远古的潮音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2) “郑和”们的遗憾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3)洋人的坚船利炮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4)寻回失落的“海洋”

畅游在生活的海洋里——获奖感言 ||许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台儿庄无胸雕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