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读:躲在缝隙里看世界

 珍影像 2022-10-26 发布于江西

读到沈从文一段话:

对文学有信仰,需要的是一点宗教情绪。同时就是对文学有所希望。这希望,借用一个旧俄作家说的话:我们的不幸,便是大家对于别人的心灵,生命,痛苦,习惯,意向,愿望都很少理解,而且几乎全无所知。我们所以觉得文学可尊者,便因其最高的功能是试在消除一切的界限与距离。

这半生来,我从来没想过要与文学沾上边。

有人说:那你不停码字干嘛?

像那些有着文学梦的人儿一样,我对很多自己喜爱的事情容易痴迷,甚至痴狂。巧合的是,正用了码字寄存心情。

第一次参加文学会组织的作品鉴赏沙龙,觉得应该留下点什么。

留什么呢?是前辈们对小说、散文的评析么?不是。

是心动的姐姐们提议或推荐去大量阅读好书名作么?也不是。

只记下些触动,抓住点自己一闪而过的思绪。

文学的鉴赏和剖析,其实不大听得懂,可茶英姐有句话却深刻:

从历史的缝隙里,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情感打动人……

我用文字敲击些什么呢?

模模糊糊。却一定不属于文学创作。

不是诗歌,不是散文,更非小说,很多时候,纯粹记录所思所想。

很少特意去读名家大作。喜欢的,是文字里各种自己能理解和能消化的故事或情感。读书,一定可以提高言语能力,但我更相信,每个人本性上对文字的理解是与生俱来的。

情感上先有共鸣,一段默默无名的小短句,也会在心里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年少时看《童话大王》《少男少女》《辽宁青年》《故事会》《读者文摘》和各种小册子的图书,很多时候,只是被一句话感动而已。

我总相信,文字里的东西一定源于生活的影子、想象的拓展,才能引阅读者共鸣。码字者,先感动了自己,才有力量感动他人。

青春时,看最多的书,就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打小说,琼瑶、席绢之类的言情小说,还有《青年文摘》和已改名的《读者》。

中考后,一套《青年近卫军》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版外国作品,整个暑假被上、中、下里的几个外国人关系折腾得一点也不无聊。

到大学时,阅读感几乎可以用饥不择食形容。我收罗所有能遇见和听说到的外国作品:《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简·爱》《鲁滨逊飘流记》《环游世界八十天》《海底两万里》等等。

最爱各种短篇小说集:马克·吐温、莫泊桑、欧·亨利的……

还有各种侦探小说,《卫斯理小说全集》《福尔摩斯探案集》《三分钟破案》《一分钟破案》之类,反反复复琢磨好几遍。

这些国外作品的文字,通俗易懂,谁都能看明白,又谁都能看见不同。比起读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之类的文学经典,轻松、有趣许多。

曾试图读些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籍,图书馆里却都是被翻译成繁体字的精装大部头,读时实在吃力,便放弃了。

多年后,自己码字时才慢慢明白,早期这些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个人的码字方式——我的文字里,永远缺少国学的厚重底蕴,却也永远保留住了通俗易懂与真情实意。

至于纯粹的诗歌或散文集,还从没完整读过整本的,只是从报刊里零零碎碎接触。多年前,买过《秋雨散文》,很多年来随身,却一直没读到一半,如今搁置在书房沉灰。

到近代的一些民国小说,以及《张爱玲文集》《佛经故事》倒是置在床头看了不止一遍。许多书,我已完全忘记书名与作者,可我能确信——再遇见时,定能记起曾经打动我的细节。

我曾和学生们一起读郭敬明的所有作品,是因为好奇为什么中学生们那么喜欢?看了许多后发现,果真也喜欢上他的一些东西——许多作品里,他写人物向往美好的强烈与渴求,一定要经历付出才能有所获得,正是少年们蠢蠢欲动的心思。那惹人非议的《幻城》和《小时代》里,都有。

如今,我离纸质书籍,越来越远。总囫囵吞枣翻阅着手机里各种乱七八糟的电子书,花不少钱,更占去不少时间,可留下痕迹并能引起思考的余地越来越少。因为匆匆,而浮躁。

可也正因电子书的方便,我开始接触之前从读不下去的哲学,更涉猎当代形形色色作家的作品:莫言、麦家、东野圭吾、渡边淳一、雪小禅、张小娴……

网络自媒越来越充斥世界,我不知不觉关注上文坛的一些另类,譬如韩寒、周冲、刘瑜、周国平。

既然没想过要成为与文学沾边的人,便也无刻意去学谁的文风或文体,只分享文字里或纯真或激扬,或朴实或深远的各种观点与情感。我却因为文字,开始慢慢接触许多码字的人。

我想,我是躲在门缝里看这个世界的女人。

门外的世界再多彩缤纷,门里的我,心中自有黑白。

友人推荐英国伍尔夫的观点,欣赏之极:

独立女性应该有闲暇,一笔由她自己支配的钱,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

伍尔夫却被认为是一个女版的乔伊斯、心灵版的尼采、现代版的梵高,总之是个疯子,她的一生也确实因患精神病疯癫多次。我想,那样别人眼中的疯子,一定有她自己的痛快!

人性种种纠纷,与人生向上的憧憬,一定是可以依赖文字来诠释启发的。

虽然,不具有宗教的热忱,也不懂勇于进取,更不能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可一点也不影响我总想表现内心最真切的欲望。

我相信,总会有一部分人,有一天也浸润于我的想象和情感光辉里,能稳扎脚跟,也能仰望向上。即便只躲在门缝后看这个世界,不停地思考与记录,就能保持住自己一颗永远鲜活之心。(初稿于2012-6-6)

欢迎进入流水的木屋第14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