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燕归巢》连载之一二

 珍影像 2022-10-26 发布于江西

文中现代人物纯属虚构,

若有雷同,实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楔子:我身披盔甲,奔赴太阳,越来越靠近灼热,才知道自己不过是想要个刚刚足够温暖的小屋……

(一)

“小溪!小溪?小溪!”

宋青慈焦急地在沙溪东风新干线的村子里,挨家挨户寻找着女儿宋小溪。

十几分钟前,五岁的女儿小溪,在车后座上惊呼着:

“妈妈!快看,牛!妈妈,油菜花!妈妈——”直嚷着要下车。

多年未回沙溪的宋青慈,从市区租了个车,带着女儿,沿320国道回宋宅村。路过这东风新干线,国道右侧,依旧是一望无际的旷野,水牛站在春天的草地上悠闲低头啃着草,时不时抬头望向远方;偶尔一小片油菜花地,白色的鸟儿从金黄上低飞而过。

宋青慈把车小心停在路旁,来往于玉山、上饶的大小车子从母女俩身旁呼啸而过。国道左侧,完全没了儿时的砖瓦屋影像。一长排白墙、黛瓦、马头檐的新房子整齐干净。各家门口立柱上,种满各种鲜花绿植,门前青砖地十分宽敞,每个老式压水机缠绕着一段绿色藤蔓,像从青砖下生长出的。隔三差五,一张簸箕搁在两条长凳上,晒着些树根或树皮样的物件;偶尔老人,窝在廊前竹椅里晒太阳;也有堂客,蹲在压水机旁的大脚盆边,清洗着什么。

35岁的宋青慈,有着苗条的身段,高挑的个头,白皙的皮肤。淡紫边框的眼镜后,藏着一双略有失落却依旧黑亮亮的眼睛,女儿小溪就遗传着这样两粒发光的黑珍珠。素色发夹随意将一头柔顺飘逸的秀发束在脑后,一身米色羊绒阔腿裤、小西装,脖子上斜系条碎花丝巾、脚下金色细跟尖头皮鞋,让宋青慈显得干练、时尚。

牵着女儿,宋青慈边叮嘱着安全,边回答着孩子各种好奇的提问。立柱上的花草,原来是防水棕牛皮纸被大图钉固定成三角包,填上土,一层一层绕种上柱的;压水机缠着的绿蔓是塑料的,并不是从地里直接长出来……

宋青慈被一户门口摆两红枫盆栽的人家吸引住,忍不住探头看了看。门内老式客厅布局,摆设却多书墨笔砚,绿植琳琅满目,像个什么店铺。正墙上一块原麻,配着一点碎花,龙飞凤舞写着苎麻的几个工序,让宋青慈一下子回忆起年少时许多事情——待回过神来,身后早已不见女儿,这才慌忙喊叫起来。

(摄影:珍儿;取景:沙溪东风新干线)

小溪,是宋青慈的命根子。这三年来,与丈夫秦峰的种种纠葛,若不是有小溪时刻在身边陪伴安慰着,宋青慈早已活不下去。也就这一会功夫,孩子能跑哪去呢?

听见宋青慈呼喊得焦急,有人迟疑着上前询问。宋青慈一开腔:“五岁的女儿不见了——”,有点噙泪哽咽。几个热心大姐安慰着:“别急,姑娘,我们这没坏人的!”一边跟着往前后扯着嗓门喊叫开来。

不一会,身后传来熟悉一声:“妈妈,小溪在呢!”

一个留板寸头,戴黑框眼镜,一身藏青西服的沉稳男子,牵着满脸灿烂笑容的小溪从不远处一间屋子里走出来。宋青慈几步奔上前,一把抱起小溪,刚要责备,孩子水灵灵的大眼睛望着妈妈,樱桃小嘴里飞快吐出一句:

“那个叔叔,带我去婆婆家上卫生间了!”

“我听见妈妈喊了,也应了的——叔叔说,他在婆婆家等着我——”

小溪黑亮的眼睛里仿佛看得见天有多么的蓝,云有多么的白。她歪着脑袋,马尾辫随着小小的手,指向板寸男人,有节奏地晃荡着。

宋青慈硬生生把一句“要是碰见坏人怎么办?”给咽回喉咙里。那个板寸男人的微笑,在初春的阳光下,有着莫名其妙的温暖。

“孩子刚才在后面好奇那晒着的葛根,我刚好经过,她问了我不少稀奇古怪的问题……”

“后来说要喝水,我便带她向隔壁大婶讨温水喝。正要和你招呼一声,你刚好拐那柱子后去了。我想也就一会,应该不打紧。哪知道这小丫头进屋喝了水,又要上卫生间……”

板寸男人满脸趣意地对着小溪笑:“这小公主,还嫌人家一楼洗手间有臭味,死活不肯用。大婶又带她上二楼房间里的……”

“妈妈,婆婆家二楼洗手间和我们家一样香哦!”小溪挣扎着要下地。

宋青慈糗得脸色微红:自家闺女自个清楚——小溪确实被自己惯得比较爱干净。连连向周围乡亲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麻烦大家了!谢谢各位!”

乡亲们陆续散开。板寸男人正要与小溪告别:“小朋友,记住葛粉怎么来的了么?”

小溪奶声奶气:“当然!”

“你们是来沙溪度周末的吧?沙溪有许多美丽又有历史底蕴的地方,好好和妈妈四处看看,能学到许多新知识哦。小公主,再见!”

回车上继续赶路。小溪乖乖坐在后座,嘴巴却又开始叽里呱啦:

“妈妈,沙溪的溪,是小溪的溪么?”

“是呢。”

“我们来沙溪干嘛呢?叔叔说沙溪有许多长知识的东西,长知识的是什么东西啊?”

“妈妈小时候在沙溪长大,这里也是外婆长大的地方,带你回来看看外婆......有什么东西,你自己多观察呗——可是,不能再一个人跑开!妈妈找不着你,会担心!”

“小溪没有一个人啊,和那叔叔一起的。叔叔说,沙溪能采蘑菇!妈妈一定要带小溪去采蘑菇哦!”

宋青慈不知怎么向五岁的孩子解释如何区分坏人与好人,只好不吭声。也不清楚那板寸男人提的采蘑菇是怎么回事?可是,给小溪心里埋下期盼的念头,不达到目的,这孩子像宋青慈小时候一样,是绝不罢休的。

“回头,向堂哥他们打听一下吧?”宋青慈暗自寻思。心下忐忑着见母亲与二伯的尴尬。

宋青慈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身后那个与自己一起朝太阳升起方向大踏步走着,正挥手与她们母女告别的板寸男人,从此刻起,与她们母女俩会结下不解之缘。

(摄影:琦玲;取景:沙溪赣东北地质队大院)

(二)

“妈妈,大樟树!”小溪一声惊呼,打断了开着车在回忆过去的宋青慈思绪。

除了那棵远远看着依旧苍劲、茂盛的老樟树似曾相识,这一路来的低山丘陵间,每条水泥路虽不很宽阔,却无了儿时走的泥泞,宋青慈几度迟疑走错回宋宅村的路,车上导航的目的地却始终一闪一闪指向这一处。

车子缓缓开过一座水泥桥。芳溪河在,许愿树在。有点像,又不像。宋青慈记忆里的芳溪河窄窄,水流湍急、清澈,河上也没这水泥桥。那时还年轻又俊俏的娘,总蹲在一块大石头上洗衣裳,时不时叮嘱青慈:“莫要玩水,小心掉下河……”

如今,水流清缓,修了几层水泥台阶,一排老少女人,正嘻嘻哈哈搓洗着一担担、一篮篮白菜。宋青慈低下头给小溪解释:“那些白菜,是洗来晒干,做腌菜的……”

车子停靠在老樟树不远。宋青慈打开车门,一眼就看见了老樟树左处枝丫上垂挂的一泛白红布条绑着石块微微垂荡着。眼泪一下涌了上来——那是父亲去世那年,陪青慈抛上去许下的愿么?它还在?

(摄影:琦玲;取景:地质队大院)

宋建国在宋氏这支排行老三。

大哥宋建华早年参军,退伍后在城里工作娶亲安了家;

老二宋建民自小学祖传医术,最擅长治乡野四处稀奇古怪的疔疮,什么蛇头疮、老鼠疮、虎口疔、锁口疔等,他拨拉拨拉,配点草药就能立竿见影,却脾气倔强,轻易不肯施药,也不肯以药或医术收徒,老大不小的,还不肯娶妻,一个人独住老屋一间房,逍遥自在。

温文尔雅的宋建国,书念得最高。在青岩公社当会计时,爱上了俊俏的毛阍姑娘娄玉琴。那毛阍娄家,祖上出过与狄仁杰齐名的唐朝大将娄师德,明代理学家娄谅,明代女诗人宁王妃娄素珍等名人,家训自古提倡“忍、学、善、信”。很快,经媒妁之言,宋娄两家便顺利结了姻亲。

公社解体后,宋建国舍不得离开妻小外出,种了一点农田菜地后的闲暇,不是读书,就是绕着妻小打转。日子清贫,一家子倒也幸福快乐。宋建国最喜欢每天黄昏坐在宋宅老屋门槛上,左手搂着青慈靠腿上,右手拿根树枝,一字一句在地上教认字,或讲一些沙溪典故。那朱熹曾在沙溪园门口题匾的“饶东古镇、玉带丰环”八个字,五岁的青慈,只教了一遍,就牢牢记住了。

哪知道,一场来势汹汹的疾病,一下子让宋建国拖垮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家庭。从地区医院回来后,尽管有两位哥哥帮助,宋建国家还是负债累累。小小年纪的青慈就知道父亲想省钱,不肯再去大医院,只让二伯捡些草药日常调理着。

那年正月初一,特别地冷。青慈刚听父亲讲完祖上宋慈写《洗冤录》的故事,父亲拿着红布条,踏着薄雪的泥地,迎着寒风,牵着小青慈很早就到老樟树下许愿。

“青慈长大后想做什么?”

“做医生!比二伯还厉害的医生!”

“之前,不是想像大伯一样进城工作挣钱的么?”

“当医生也可以进城挣钱啊!青慈要给爹治病……”

脸色似雪苍白的宋建国,笑红了双颊,捂着胸口一阵猛咳。他让青慈捡来两块小石头,父女俩一起动手把石头包缠在红布条两头,再一把抱起青慈:“来!爹和青慈一起许愿喽!”

往后退了丈许,脚一掂,齐手一扬,红布条稳稳随风抛挂在许愿树左侧一根枝条上。青慈快乐拍起小手:“噢——噢——成功喽!成功喽!”

没多久,宋建国再没下过床。很快,就不舍地抛下娄玉琴娘俩。

(摄影:珍儿;取景:沙溪宋宅村芳溪河)

柔弱的娄玉琴,清楚自己田里收割挑担的重活儿做不好,除了允许二伯建民时不时帮忙,很快就学会在房前屋后、山边地角都种上几畦苎麻。娄玉琴像男人一样牵线刷布,也日夜不停地织夏布,除了家用,时不时能攒些好料让人带去城里卖,她要存钱给青慈好好念书。她知道,青慈与父亲一起许的那个愿……

宋青慈要上小学时。宋宅村的中学就有小学部。八岁的青慈却执意要去赣东北地质队大院里的子弟学校念书。娄玉琴说青慈还太小,先在自己村里上两年再去。宋宅去子弟学校,四公里多,还有一段无人家的山路,不安全。

小青慈却下定决心自己一个人往返宋宅与大院。最后,在大伯宋建华的一起游说下,娄玉琴终还是拗不过青慈。娄玉琴不知的是,青慈一直记得已故父亲一些话:“沙溪最有学问的老师,在地质队大院里!以后,一定送我家青慈去上大院里的子弟学校念书……”

那一年,娄玉琴在乡亲的撮合下,与二伯宋建民搭伙过日子了。宋青慈出门进门,依旧叫着娘和二伯,心里却暗自谋划,一定要逃离生养自己的这个地方。

十二岁,宋青慈小学毕业。当时整个沙溪,有两所中学:沙溪中学和宋宅中学。青慈在子弟学校一个知青老师的建议下,央求大伯再说服母亲让自己去城里念中学。娄玉琴泪涟涟,不想青慈多麻烦大伯一家,二伯此时却站出来鼎力支持:

“青慈她爸一定会送青慈去最好的学堂!我们家青慈,值得去最好的地方!”

也幸亏,青慈成绩优异,倒没多费多少周章,很快去了市里最好的中学。青慈坚持住校,只在周末,随大伯的邀请,偶尔一起回宋宅看望母亲与二伯。更多时候,青慈在大伯家与堂哥宋诚一起,度过六年初高中生活里无数的周末……

“青慈?”

一声惊喜又带迟疑的脆喊,惊醒站在许愿树下久久陷入回忆的那个时尚女子。春风吹乱碎发,她下意识解开乱发披散,双手还举在脑后撩拨长发,身子已侧转,两眼茫然张望叫声的来源——

堤岸上,一个中年女人左右手各提着棵湿哒哒的白菜,直着身,眯眼细盯着许愿树底下那个似曾相识的身影。

摄影:珍儿;取景:信州区现代农业园

摄影:珍儿;取景:沙溪

摄影:丫丫;取景:现代农业园

摄影:阿莲;取景:信州区智能农业展示园

摄影:杨怡;取景:上饶市隆润麻纺织品有限公司

摄影:毛竹;取景:沙溪

摄影:杨松;取景:沙溪宋宅村

摄影:珍儿;取景:沙溪青岩村毛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