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如何转移, 拓宽中国史学的解释架构 近年来,“大一统”与“中国”“天下”这三个概念不仅在史学研究中备受瞩目,更是引起广泛公众兴趣的议题。何谓“中国”,如何论述“天下”,“大一统”与前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何在,又具备何种独特重要性?在最近由世纪文景出版的新书《“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中,本书作者,著名历史学家、“新史学”倡导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历20余探索深耕,尝试激活传统政治概念的当代学术价值,把“大一统”作为方法,在打通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的跨领域研究实践中,开启理解中国的一种全新视角。 逆微观史热潮,重建“眼光向上”的学问 微观史强调“眼光向下”,聚焦历史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和小事件,从细枝末节见微知著,具备亲切可读、故事性强的特点,最近数年来备受公众青睐。《“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一书则逆微观史热潮,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眼光向上”的视角来重新书写和发现历史。什么是“统治”?什么是“清朝统治”?当我们尝试讨论上述根本性问题时,会发现如果只采用“眼光向下”的单一基层视角,确实难以对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 本书由此引入了帝王、中层官僚与基层社会的多元视角,自上而下,层层分梳有清一代的统治与治理问题。通过描述清帝“教养论”如何施诸学者型官僚,诠释帝王经学,分析清帝改造五伦次序以倡“尊王”思想等方面,本书清晰勾勒出清帝如何吸纳和改造前朝对“正统”内涵的定义,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正统观”。本书特别强调的是,对于疆域辽阔的有清一代而言,“一统”占据了“正统”中最为关键性的首要意义,而清朝“大一统”观在基层的落实则离不开中层官僚对清帝“教养论”的吸收认同与贯彻推行。同时,本书通过分析作为地方社会细胞的“乡约”与“宗族”如何发挥作用,通过对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探索“大一统”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背后中央与基层关系的互动与重组。 ![]() 激活“大一统”概念,深入揭示清代皇权的本质 与“中国”“天下”这类探讨中国历史的常用概念相比,“大一统”一度处于人们的视野之外。“大一统”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它更多地将疆域治理与政教关系相结合,其中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思想与行动内涵。本书敏锐地指出,“'大一统’不仅是一种落在纸面上的思想形态”,更是一种实践,“是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和从上往下的基层治理过程”。一个君主如何获得统治的正当性,从而登上皇位?维持统治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清代如何进行军事活动,如何安排祭祀礼仪,又如何处理多元复杂的民族关系?清帝如何分层治理疆域和基层社会?本书以动态眼光逐一考察了上述诸多问题,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关于“大一统”的全息性图景。 更值得强调的是,本书不仅历时性地回顾了清朝以前历代为树立政治权威所构建的正统观念流变,并以分层视角深度剖析清朝复杂多变的“大一统”观的形成轨迹,还将研究思路进一步延展,勾勒了“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是具备较强贯通性眼光的长时段历史研究力作,在拓宽中国史学的解释架构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性意义。 据悉,《“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是世纪文景推出的杨念群系列作品集的第二部专著。该系列首部作品《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由文景于2019年五四百年纪念热潮之际推出,反响不俗。文景目前正在筹备该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修订本)》。 ![]() ◆后记/跋 本书的写作接续了2010年出版的《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一书的思路,与之有所区别的地方在于,《何处是“江南”?》主要关注的是清朝帝王与江南士林的互动关系,其核心目的是要阐释满族统治者入关以后如何面对江南士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并通过收编和改造传统夷夏观念,进而建立其统治正当秩序的过程。在清朝早期帝王的眼里,“江南”更像是一个文化隐喻,也是其与汉人知识群体展开思想博弈的特定地域符号。“江南”犹如一座戏剧舞台,双方均在其上扮演各自的历史角色,焕生出不同的政治空间想象力。 本书的写作缘起则更加强调清朝统治者既批判性地汲取了以往儒家道统的思想资源,同时也注意融汇多族群历史文化要素,展现的是更为复杂多变的“大一统”观形成轨迹,同时特别掲橥“大一统”观与延绵数千年的“正统观”之间的互动连带关系。“大一统”不仅是一种落在纸面上的思想形态,也是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和从上往下的基层治理过程。因此,本书与《何处是“江南”?》的论题虽有交叉重叠之处,却试图更加清晰细致地勾勒出清朝建立其特殊“正统性”的全息图景。 书中部分章节曾经发表在《学人》《清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史学理论研究》《河北学刊》《新史学》等刊物上,收入本书后均对以往文字进行了大量增补和修订,在观点和叙述方面希望尽力达到文脉贯通的效果。 ![]() 本书的第三章曾以《清朝“正统性”再认识:超越“汉化论”“内亚论”的新视角》为题发表于《清史研究》,编辑部同仁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曾就此文专门召开过一次小型工作坊, 黄兴涛、夏明方、祁美琴、胡祥雨、刘文鹏、安海燕、朱浒、曹新宇、曹雯、胡恒、马子木对本文的修改提出了很中肯的批评意见。2019 年11 月,经张广生教授邀请,我又以《清朝的“二元理政模式”》为题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思想史论坛及吴玉章学术沙龙上发表演讲,特别感谢刘小枫、沈卫荣和宋洪兵的评论,小枫教授还专门撰写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形态》一文予以商榷, 对本章的修改尤有帮助。2020 年12 月,彭丰文研究员邀请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发展及民族史论坛上就本书绪论发表演讲,感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各位朋友的分享与批评。此外,孙江、李恭忠、李里峰、肖永明等朋友曾分别邀请我在学衡研究院和岳麓书院阐述本书的部分思考,博士生孟尧、王科杰在史料核查方面出力甚多,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写作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从第一篇论文的发表(即本书第五章的一部分)到最后一章的完成,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 把不同时期的文章整合成一部内容完整连贯的学术著作无疑是个巨大挑战,难免会出现文字表述的扞格与观点衔接的不畅。为了保证本书得以高质量面世,世纪文景的章颖莹编辑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她不仅细致核检全书的注释出处,务求做到准确无误,而且仔细斟酌行文逻辑,提出了多处修改建议,对她的辛勤工作,我必须在此表达特别的感激之情。 杨念群 2022年2月10日 ![]()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2019)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 绪论:“中国”“天下”与“大一统”比较论纲 第一章 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及其与“大一统”之关系 第二章 清朝“大一统”观再诠释 第三章 “正统观”形成的内在张力:清朝“二元理政模式”与 “大一统”思想 第四章 清帝的“教养观”与“学者型官僚”的基层治理模式 第五章 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宗族与清代治道之变迁 第六章 “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第七章 清帝逊位与民初统治合法性的阙失 余论:政治史研究与中国传统核心观念的当代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来自: skysun000001 > 《单位文章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