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战争:从打群架到灭人满门

 恶猪王520 2022-10-26 发布于新疆

图片


图片


东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见于史籍的战事不下700次,平均下来每年都会爆发1-2次。

但前后期的战争目的不尽相同。

东周前期,也就是春秋时期,国家间尚有大片无主空地,且由于周制的“长尾效应”,社会还没有彻底“礼崩乐坏”,所以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争霸,而不是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基于这些原因,此时的战争呈现出一种与后世完全不同的“彬彬有礼”的景象。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公元前638年的宋楚泓之战中,宋襄公宁愿丧失战机,也不愿意趁楚人“半渡而击之”。

前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军主帅郤至三次遇到楚共王,都先下车行臣下之礼再展开战斗。

前555年的晋齐平阴之战中,晋军听闻齐灵公去世的消息后,不但没有趁虚而入反而直接退兵回国,因为“礼不伐丧”。

图片

图片

图片


到了东周后期,也就是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空白地带消失殆尽,地缘政治开始起主导作用。

此前期的“礼不伐丧”,变成了此时的“趁你病,要你命”。

前329年,魏国听闻楚威王去世,就立刻出兵伐楚,夺取了楚国的陉山。

前251年,燕国也是趁赵国刚刚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四十五万军队之际,出兵六十万,妄图一举灭赵。只不过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自己战败,国都还反被赵军围困。

到战国晚期,为了打击东方六国,秦国更是多次使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魏无忌、廉颇、李牧等最后一批战国名将与本国国君的关系。

东方六国自毁长城,从此回天乏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就战争规模而言,东周前期,一次战争的参战人数,通常不过几百上千。

比如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战役——城濮之战中,交战一方的晋国兵车仅有七百辆,战士也就两万余人。

到春秋中后期,参战人数开始大幅增加,一次军事演习中,晋国已能动用四千辆兵车——十二万军队。

而到了战国后期,参战人数更是动辄十万起步。所以,才会有白起一人创造杀敌百万的纪录的事情发生。

图片图片



频繁的战争催生了新的兵种。

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所以衡量国家军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是战车的数量。

“千乘之国”由是成为当时的强国标配。

到战国时期,因为铁器的推广、平民的大量参军以及弩的发明,战车的地位严重下降,步兵遂成为最重要的兵种。

“带甲百万”也就变成了衡量军事强国的主要指标。

图片图片


图片


为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各国还纷纷选拔特种兵,如魏 “武卒”、齐“技击”、秦“锐士”等。

特种兵的待遇非常好,但选拔标准也相当苛刻,差不多只有那些能着全套甲胄,佩弓弩剑戟,带三日干粮,一日跑完马拉松的人,才有资格入伍。

图片

除了步兵以外,东周各国还积极创建新兵种。

楚国创建了中国史上第一支水军——舟师,以及第一支山地部队——陵师。

赵国则建立了史上第一支真正的骑兵部队。

图片

图片图片



武器技术和作战方式,此时也有了巨大的革新:

春秋时期车战的常规打法,是两军对垒时先远远地放箭进行火力压制,随后再驾车冲击对方阵列,阵列先溃散的就算失败。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推广和弩的发明,车战走向没落,作战方式以步兵为主。摆脱了地形的限制,战场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战争伤亡也就更加惨烈。

图片图片



而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步战,新式武器也被源源不断地研发出来。

各国对兵器质量也都非常重视。兵工厂的兵器都要打上合格证,即在上面刻上工匠、督造官等的名字。日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物勒工名”。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愈演愈烈的战争,还催生了诸侯国君的领土意识。

为保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君必须要掌握稳定丰厚的财税来源,也就是要尽可能掌控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国君的绝对利益边界,因此开始从自己居住的都城拓展到四方边境处。

这就是中国的长城防御体系在此时诞生的重要原因。

图片图片




随着战争的愈演愈烈,系统化的军事理论开始形成。一系列军事著作也应运而生。

它们的内容全面而深刻,包含从战略到战术的各个层面,编织出了那个时代军事活动的壮观图景。

图片


图片

东周时期的战争,既是西周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全方位向前发展。

它一方面加强了列国间的融合,为专制帝国和中华统一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让从前那些出身卑微的草民,可以凭一己之力登上政治舞台。

 动荡的时代,往往意味着思想的盛世,正是在春秋战国这个动荡的时代里,诸子百家诞生了。
他们收徒讲学,著书立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巅峰。

敬请小伙伴们持续关注
一键三连
下期内容更加精彩哦~

参考资料

[1] 任慧峰:《先秦军礼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2] 王晖:《西周金文与军制新探——兼说西周到战国车制的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3] 高锐:《中国上古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孙机:《中国古代车战没落的原因》,《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11期
[7] 杨泓:《战车与车战二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3期。
[8] 王先福:《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皮甲的复原》,《考古学报》2016年第3期。
[1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九连墩 M2 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8年第6期。
[1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九连墩 M1 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9年第3期。
[12] 何清谷:《战国铁兵器管窥》,《史学月刊》1985年04期。
[13] 赵鼎新:《霸权迭兴的神话:东周时期战争和政治发展》,《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