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5)

 常熟老李jlr5mr 2022-10-26 发布于江苏

转自《虞山镇志》《虞山林场志》《棉花原种场志》第一编第一章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4)

拾叁、虞山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沿革

原始社会时期虞山地区已有人类居住。1968年和1979年,先后在尚湖西北岸的常熟畜禽良种场所在地和尚湖西南岸的洙泾村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遗址;1992年在城区和平街真善美商厦基建时,亦于距地表4米处出土了良渚文化黑皮残陶壶、罐各1件和石[左石右奔]1件。

夏、商时期,按《禹贡》所载,常熟为扬州属地。商末,周太王古公宣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北临大江(《吴地记》)。虞山地区为古吴属地。

武王灭纣后(公元前841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虞山镇区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镇区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又隶属楚。公元前248年,楚封黄歇于吴,镇区成歇封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镇区隶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公元前156—162年),虞山地区设虞乡,这是常熟历史上建置之始,亦为虞山镇之滥觞。据近年考古资料证明,虞乡乡治设于全镇中心之老县场中巷一带。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升虞乡为海虞县,改乡治为县治,隶吴郡。

隋开皇间(581—600年)海虞县与南沙、信义等县并入常熟县,移治南沙城(今福山镇),时虞山地区有镇级建制,唐初名为常熟镇。据元代卢镇《重修琴川志》载:镇、其名始于唐兴。又载:常熟镇在县东百二十步,今废,县犹有镇桥在焉。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回海虞城,镇遂废。据明弘治桑志载:唐武德七年,徙县于此,镇废名存。

自唐武德之后,历宋、元、明、清,虞山镇地一直为常熟县治所在地,先后设有虞山里、在城都等建置。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东境为昭文县,以琴川河为界,把城区一分为二,两县同城分治。

清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县境,把两县列入太平天国苏福省辖区,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退出,镇区亦为县之治所。

宣统二年(1910年),常熟、昭文两县城厢及附廓成立城区自治会,推行地方自治。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九月十七日,常熟、昭文两县光复后合并为常熟县,城厢归于统一。

民国元年(1912年),全县推行市乡制,城区设海虞市,并设立海虞市议事会,实行地方自治。民国3年2月,县议事会及各市、乡议事会停止活动。

民国16年北伐胜利,国民党常熟县党部解散议会,8月14日,设立海虞市行政局,隶常熟县。

民国18年2月21日撤销行政局,将海虞市与古苏乡合并为“常熟县第一区、下设乡镇84个,时虞山镇地区被划为县南、南大、报本、西城等30多个乡镇。

民国23年4月,全县合并区乡,虞山镇地区合并为泮宫、报本、西城、山塘、河东、大东、寺前、辛峰、东仓、琴南、丰乐、山前、报慈、兴福、花园、颜港、湖甸、泄水、朱泾等乡镇,隶第一区。

民国28年3月,伪县公署按江苏省维新政府的要求,废除区制,原第一区把东部划出建古苏乡,城区、城郊地区建海虞乡,隶属伪县署。

民国29年7月,伪县署恢复区制,改海虞乡为海虞区,隶伪县署。

民国30年1月1日,伪县署恢复沦陷前的建制,虞山地区各乡又隶第一区。

民国35年5—7月,全县合并乡镇,时虞山镇区并为虞阳、城东、城南、坛南、尚湖、元和、山北等乡镇。

民国37年,全县撤区并乡,虞山镇地区并为虞城、尚湖、元和、坛南等乡镇,由县直管。

民国38年恢复区制,全县设6区,虞山镇地区隶县直辖指导区。

1949年4月,常熟解放,5月5日,虞山镇区建常熟市,下辖虞城、泰慈、坛南、尚湖、元和和大义、谢桥、葛城5镇3乡。

1950年3月,调整县市辖地,把大义、谢桥、葛城3乡划入常熟县。3月,撤销城区5镇,建城厢区。6月26日,经苏南行政公署批准,常熟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7月,县辖三星、太平、湖浜、兴福、李桥5乡划入常熟市,并建立市派出机构郊区办事处,管理各乡行政事务。

1952年8月,县辖大义、昆城、古苏3区的泰慈、九里、花园3乡和新湖、山北、白龙、大义、言里的14个村划入常熟市,市郊扩大为太平、湖滨、李桥、泰慈、九里、花园、中心、山北、三星、兴福、新建、新民12乡。同时把城区并为城东、城南、城西3镇。

1953年2月,泰慈、九里、花园3乡划给常熟县。11月,新民并入新建乡,其时市郊辖有8乡。

1956年上半年,撤销城区3镔,改设7个街道办事处,并将郊区8乡改为兴福、新建、山湖、山北4乡。1957年11月,山北并入兴福乡。

1958年2月,城区街道办事处合并为城东、城南、城西3个。4月,撤销常熟市,建立虞山镇。并在郊区建立城郊乡。隶属常熟县。11月,城郊乡并入虞山镇,建立虞山人民公社,保留镇建制。

1959年5月,城郊乡从虞山人民公社划出,建立城郊人民公社。

1960年4月,城郊公社划出环山公路靠山一侧,建办虞山园艺场。8月,为改善城区副食品供应,将城郊公社的红光、青莲、勤丰、五星、红旗、五联、幸福、渔业8个大队划入虞山人民公社,建农业分社。

1961年9月,撤销虞山人民公社建制。

1962年10月,虞山林场从城郊公社划出,建立县属林场。

1964年1月,将农业分社划出虞山镇,建立城南人民公社。

1968年4月,“文化大革命”实行备派联合,城郊、城南分别建立公社革命委员会。5月,建立虞山镇革命委员会。

1981年10月,城郊、城南分别撤销革命委员会,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11月,虞山镇撤销革命委员会,建立虞山镇人民政府。

1983年7月,按照上级关于“政社分设”的要求,城郊、城南分别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建立乡人民政府。

1992年12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将城郊、琴南两乡并入虞山镇。

第二节 境界

一、民国前境界

虞山地区最早建置是西汉设立的会稽郡吴县虞乡,城区为虞乡乡治所在地。据建国后考古资料证实,西汉虞乡及两晋海虞县境是以虞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乡治界大致西靠山麓,北至辛峰巷,南临跨塘桥,东到琴川运河。据元卢镇《重修琴川志》载,自唐代武德七年(624)常熟县治自沿江南沙城迁至虞山脚下海虞故城时,县城仅周长二百四十步(约合今400米)。但从1998年对老城区西门大街11至17号建筑工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10余口汉唐古井及数处古河道遗址及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唐初常熟县城的面积远比文献记载大得多。

唐至宋代间,除县城外,沿虞山东麓小三台起北至顶山一带属隐仙乡翔鸾、宣慈等里,有新安、钱庄、蒋祁、林庄、顶山等村。东北一带则有扈城、石城等里,陈市、茆市、大步、瞿家店、兴福寺塔前等村。沿虞山南麓自石梅至西麓邹巷一带属积善乡虞山、武昌、新兴、小山等里,有山前、湖村、宝岩寺前、小山等村。南面及西南面属归政乡,有青村、齐门、安仁等里,南塘、斜桥下塘、尚湖等村。入宋代后,撤销隐仙乡建置,原隐仙乡所辖虞山北麓及附廓县南之地改属积善乡。而所属积善乡的虞山南麓一带,则改隶感化乡。唐代,城区为虞山里,隶积善乡,宋时升里为都,更名为在城都,隶归政乡(姚志称隶积善乡)。以后直到清中叶未有变化。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熟划分为常熟、昭文两县,实行同城分治,在城都亦一分为二。境界自水北门(旧名镇海门),南逾通江桥,至炳灵公庙(在紫金街),再向南循大街入东言子巷,逾醋库桥,历河东街、显星桥、跨塘桥东到迎春门水关,左属昭文,右属常熟。其时境界东边扩大到泰安街,及锁栏桥下塘,南门扩大到陈家市、花园浜等处。

清宣统元年(1909年),常熟、昭文两县城厢率先实行地方自治,统一成立城区自治会,统辖城厢及附廓。

二、民国时期境界

民国元年(1912年)6月,全县推行市乡制,城区设海虞市。市境除城区外,扩大到郊区的九里、藕渠、兴福街、毛家桥,湖甸、颜港、莫门塘。民国18年,实行区管乡制、海虞市与古苏乡合并为古虞区(又名第一区),原海虞市被划成20多个乡镇。以后经多次变更,直到民国38年的县直辖区,虞山镇地区一直被分成10至20多个乡镇。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界

1949年4月,常熟解放,5月划城区为市,成立市人民政府,时市境与建国前县直辖区境相同。

1950年3月,将大义、葛城、谢桥3乡及尚湖、元和、泰慈、坛南镇之一部分划入常熟县、时市境缩为东到石墩,南到戈庄、白窑,西到张墓桥、湖桥,北到邹巷。

1952年8月,将县辖的泰慈、九里、花园3乡和新湖、言里、白龙、大义、山北的14个村划归市辖,市境扩大到东至九里、泯泾,南至昆承湖、莫门塘,西至张墓、湖桥,北至邹巷、白龙港。

1953年2月,又将市郊的泰慈、九里、花园3乡及新民、中心、兴福的部分村划入常熟县,市境又相应缩小。

1958年4月,撤市建镇,城区建虞山镇,郊区建城郊乡,时镇境缩为城区部分。11月,虞山镇与城郊乡合并,成立虞山人民公社,境界又扩大到与1953年以后的市境相同。

1959年3月,城郊的所有大队全部划出,单独建立城郊人民公社,虞山镇境又缩到撤市建镇时的部分。4月,因开挖望虞河后,管理不便,将大义之泄水、东方的望虞河东侧部分划入城郊公社,城郊境界相应扩大。

1960年8月,将城郊公社的红光、青莲、勤丰、五星、红旗、五联等7个大队和1个渔业队划归虞山镇。镇境又扩大到李桥、琴湖、徐泾港、洙泾。

1964年1月,农业分社划出虞山镇,单独建立城南人民公社,镇境又缩到建镇初期的范围。

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中,随着知识青年的回城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郊乡的菱塘、兴福,琴南乡的元和、湖泾、琴湖、绿源、花园、五星等村的一些村民小组相继撤队,镇境也随着向四周扩大,至1992年12月,虞山镇镇境已扩大为南至南门汽车站,东至琴湖桥、南塘三里桥,西到太平港,北至洗马池桥、李家桥。

1992年12月,实行两乡(城郊、琴南)一镇(虞山镇)合并,境界相应扩大,四境东至南塘三里桥、湖苑新村,南到徐泾港,西至泄水、张墓闸,北至望虞河、东方村。以后,由于城区的扩展,兴隆、莫城又有部分村民小组撤队转户,镇境又有所扩大。

拾肆、虞山林场建制沿革

第一节 历代沿革

原始社会时期虞山地区已有人类繁衍生息。1968年和1979年,先后在尚湖西北岸和尚湖西南岸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遗址。

夏、商时期,按《禹贡》所载,常熟为扬州属地。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北临大江(《吴地记》)。虞山境域为古吴属地。

武王灭纣后(公元前841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虞山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虞山隶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属楚。公元前248年,楚封黄歇于吴,虞山为歇封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虞山隶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常熟历史上建置之始,虞山地区设虞乡。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升虞乡为海虞县,改乡治为县治,隶吴郡。

隋开皇间(581~600年)海虞县与南沙、信义等县并入常熟县,移治南沙城(今福山镇),时虞山境域属镇级建制,唐初名为常熟镇。据元代卢镇《重修琴川志》载∶镇、其名始于唐兴。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回海虞城,镇遂废。

自唐武德之后,历宋、元、明、清,虞山境域一直为常熟县治所在地。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划常熟东境置昭文县,以琴川河为界,把城区一分为二,两县同城分治。

清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县境,两县同属天朝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退出,亦为县治。

宣统二年(1910年),常熟、昭文两县城厢及附廓成立城区自治区,推行地方自治。宣统三年8月19日武昌起义爆发,9月17日,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

辛亥革命(1911年),常昭两县合并为常熟县。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县仍为35个市乡。虞山境内南片隶海虞市兴福,北片隶归义乡大义、邹巷。

民国5年(1916年)1月4日,袁世凯复辟帝制,县署通知改用“洪宪”年号。是年,3月下旬,县署通知恢复民国纪年。

民国18年(1929年)8月,县以下实行区乡制。全县划分为15个区,虞山时境南片隶古虞区(1区)海虞市,北片隶九制区(12区)归义乡。乡以下每25户编为闾,闾以下每5户编为邻。

民国23年(1934年)4月,始行保甲制,废止闾邻制。全县15个区并为8个区,虞山境域隶第一区——城厢区报慈镇、兴福乡、山前镇、大义镇、古藤乡。是年11月起,乡镇以下每10户编甲,每10甲编保。

民国28年(1939年)3月,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废除区制,改由县直辖乡。35个乡并为31个乡,虞山境域隶海虞乡。

民国29年(1940年)7月,汪伪政府成立后,恢复区制,改海虞乡为海虞区,虞山境域隶海虞区。

民国30年(1941年)1月1日,伪县政府将全县仍划为8个区及26个小乡镇(区、镇、乡名与民国23年同)。是年7~9月,日伪发动大规模“清乡”,再次改划区、乡。全县划为10个区,时境虞山东南片隶第一区报慈镇,西片隶第七区山前镇,北片隶第七区大义镇古藤乡。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伪政权崩溃。是年11月,县政府撤销伪置区划,恢复抗战前的8个区建置。

民国35年(1946年)5月,对区以下乡镇扩并,划为82个乡镇,重编保甲。时境虞山东南片隶城区山北乡,西片隶城区尚湖乡,北片隶城区大义镇(原古藤乡境域)。

民国37年(1948年)5月,全县82个乡镇缩并为57个乡镇。时境虞山东南片隶泰慈镇,西片隶尚湖乡,北片隶大义镇。

民国38年(1949年)2月,全县改划为6个区57个乡镇。虞山境域属县直辖指导区,虞山东南片隶泰慈镇,西片隶尚湖镇,北片隶大义镇。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建置

1949年4月,常熟解放后,原常熟县境建立常熟县和常熟市人民政府,虞山境域属市辖泰慈镇、尚湖镇、大义乡。1950年3月,废除保甲制。县、市人民政府调整区和乡镇设置,乡以下设行政村、行政组。县境划分14个区,辖218个乡;市境城区划为7个派出所,郊区经土地改革划为5个乡。虞山境域东片为郊区兴福乡(纪念、山茶、兴福村),西片为郊区三星乡(花园、四亭、南星村),北片为大义区大义乡(玉泉、石藤村),山北乡(联珠、麓店、顶山、白云村)。

1952年8月,县、市调整行政村,郊区扩大为12个乡75个村。虞山境域属市郊区,东片为兴福乡纪念村、山茶村、兴福村,西片为三星乡花园村、四亭村、北片为山北乡联珠村、麓店村、顶山村,中心乡白云村、玉泉村、石藤村、南星村。

1956年5月,中心乡撤销并入山北乡,三星、湖滨乡合并称山湖乡。是年,初级社转高级社,乡以下合作社代村。虞山境域为兴福乡兴福社,山北乡联盟社、合丰一社、二社,山湖乡三星一社。

1957年11月,山北乡并入兴福乡。是月,以市苗圃基地建立虞山茶场。1958年4月25日,常熟市建置撤销,原郊区建立城郊乡,归常熟县管辖。是年9月,全县以乡建社,建立39个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原来的行政乡镇撤销。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58年11月18日,城郊乡与虞山镇合并,建立虞山人民公社。1959年5月,原城郊乡从虞山人民公社划出,建立城郊人民公社,下设大队、生产队。是年12月,虞山茶场更名为虞山园艺场。

1960年3月,以虞山园艺场为基础,成立虞山林场。

拾伍、棉花原种场建制沿革

国营常熟市(县)棉花原种场地处长江之滨,位于东泾120°46′,北纬31°47′,距常熟市区20公里。区域总面积13.3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煤灰场、铁黄沙、埃尔夫阿托公司、虞江开发公司及水域面积。

1965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苏农字第544号文件批复,同意常熟县围垦沿江沙滩,建粮棉良种繁育场。是年冬,常熟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围垦福山塘西至沙洲县妙桥公社跃进大队交汇处的滩地(中有芦浦塘相隔),东为六五圩,西为六六圩。

1966年3月20日,常熟县粮棉良种繁育场成立(因位于福山集镇之北,故习惯称福山农场),同时启用印章。整个农场下辖5个工区,1个专业队,20个耕作队(1至4工区和专业队设在六五圩,5工区设在六六圩)。

1967年8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生产委员会(67)军管(生)字第264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常熟县粮棉良种繁育场更名为国营常熟县棉花原种场。

1968年5月,经常熟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国营常熟县棉花原种场革命委员会,同时启用印章。

1981年10月,场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原建制——国营常熟县棉花原种场。

1983年3月,常熟撤县建市,更名为国营常熟市棉花原种场。

1999年5月,整个农场下辖11个工区(其中包括种籽、副业、芦福沙工区和一个农科站),共14只圩塘。

1999年7月1日,因常熟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成建制隶属海虞镇,但农场仍保留“国营常熟市棉花原种场”牌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