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卫家园石良生于元延佑六年(1319年),青少年时期耳闻目睹元朝政权的黑暗和民族压迫政策。元朝政权是以蒙古人是核心的政府。建国之初,甚至主张“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把汉人全杀了,用来放牧!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元朝统治者采用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的地位极底,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为了加强对汉人的防范,他们禁止汉人、南人打造和私藏武器,不得打猎、聚众、学习武艺,甚至不准夜行,对民众徵收的苛捐杂税更层出不穷。农具、盐、茶、酒、醋等日常用品,全部收归国营。 蒙古人自身文化水平较低,鉴于汉族传统士人地位高、影响大,难以管理,便加以打击。据部分载籍所云,当时社会的职业有官、吏、僧、道、医、工、猎、倡、儒、丐十等,儒生的地位仅在乞丐之上。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至正十年(1350年)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的一个民谣。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命工部尚书贾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农民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就是这些黄河工地上服役的农民,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线。红巾起义爆发以后,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起起义的旗帜。红巾军大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于颖州,领导人是刘福通,一支起于蕲、黄,领导人是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宿松盗贼蜂起,民不聊生。乱世英雄起四方。石良从小秉承祖教,居家习武,略读经史,畅晓大义。石良保家卫国的第一个物证是“石家寨”。清道光版《宿松县志》载:“石家寨在县东三十里黄泥庄平地跱垒,邑人石良聚义战守之所,明季废。”石家寨,在今宿松程岭乡彭桥村,又叫石良寨。这是石良的老家,他的父母在这里生活,生下他们11个兄妹。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石良在家乡山招集义勇,筑城设塞,屯田养兵,以保境安民为己任。至正六年(1346年)冬十月,盘踞在黄梅县冯茂东山(今五祖寺)的一伙盗寇,打着红巾军的旗号,为扩大地盘而袭击宿松县城。石良带领义勇奋勇杀敌,三战三捷,乘胜追击,直捣敌巢穴。元翰林学士汪仁(邑人),一首诗《将军破贼歌为石松颜良赋》写得精彩:“皇威弗振东南倾,颖六蕲黄盗纵横。至正六年冬十月,冯茂东山盘红巾。咫尺烽烟驶蛇豕,怪氛躏入闉无门。杀掠千村径喋血,川原鬼哭夜烧磷。吾乡岂少英特人,耰锄无备罹惨辛。佥谋义举立城栅,百里推君就主盟。钅舌 戈淬矢争昼夜,游骑探迹若流星。贼衔守御亟来攻,前锋相拄气巳盈。六钧乌号①双龙剑,指挥万马如有神。一捷二郎河水赤,再捷停前驿草腥。三捷直断鴞巢路,僵尸暴露四长亭。贼奔莲峰坚壁守,新蔡城前插我营。红巾乘夜空垒去,铙歌满路载欢声。余卧东山扶竹杖,喜同田叟望回旌。力除大患安桑梓,惟君智勇兼严仁。□□□□□□□,从此哀鸿集不鸣。” “二郎河”、“ 停前驿”均是宿松地名。“河水赤”、“ 驿草腥” ,写战争残酷。“铙歌满路载欢声。余卧东山扶竹杖,喜同田叟望回旌”写石良凯旋归来受到人民热烈欢迎。“力除大患安桑梓,惟君智勇兼严仁”这是对石良保家卫国的歌颂。“守城之役”是石良保家卫国的第一场战役,初出茅庐第一功。这一年石良27岁,可谓少年英雄。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年)十一月,红巾军首屠宿松,城馁。时淮西宣慰付使(分治安庆)余阙为御红巾军乱,明令各地乡民筑城设寨,设立乡民义军,团练联防,以捍御之。乡民纷纷响应,一时松地寨堡更是遍布。为解松城守城之忧,宣慰付使余阙恳请石良招募训练乡民义军,担负松城守城之责。石良受命,召集乡义团勇、委教官在西南郭外乌轮庙前设演武厅集训演练,石良并宣慰付使余阙也常亲自参加义军团练。 河西山地处宿松县城西南,是黄梅县到宿松必经之道,与县治仅一河之隔,是治之屏障,处于极其重要的军事和交通位置。石良认为守住了河西山各寨,就等于守住了县治。石良以军事家的胆略,利用河西山的复杂地形和熟悉其地理环境之有利条件,毅然决定玩“空城计”,守好河西山、御寇于城外。他采用这样军事布局:县治仅留各处城防哨所,加强巡逻。主要兵力移至河西各寨,构筑加固防御工事,严阵以待。经过精心策划,以车鼓寨为中心主寨,重兵把守,高竖石良帅旗。两侧以城西寨、大河西寨、小河西寨为双翼副寨、巡防守护,各副寨分竖宣慰付使余阙的元军帅旗。交战时,一寨鼓起,各寨相应。这种布阵让对方掌握不到虚实,起到迷惑对方和威震作用。寇终不敢侵,民敕以安。这一年,石良32岁,少年老成。(宿松新闻网)守卫家园的石家寨,三战三捷的“守城之役”、河西山保卫战不仅表现了石良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更加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需要指出的是,与他同时的宿松“乡义统领”还有陈汉掌管着四十八寨,而石良只掌管三十余处,更有赫赫有名吴士杰筑其规模被誉为“南国长城” 的白崖寨,但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卫宿松县城的只有石良!石良的事迹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明洪武二年二月朱元璋封石良敕中说:“石良天资果勇,智略老成。盖自宿松仗义之初,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 !这是朱元璋对他的最高评价。清道光宿松县志《人物•武功》载:“石良,号松颜,天性果毅,谋略成雄。元末盗起,剽掠无虚,曰集乡民筑城设寨,捍御之。十年之间,资畏其威,不敢犯境,民赖以安。……”吏部侍郎延陵吴宽撰《松 颜 公 赞》:“峰峻其容,鹰扬其势,轩昂之姿,深沉之器,外克胜乎周侯魁梧之伦,内充塞乎孙武智勇之类。当草昧而统率义师,则于乡有维翰维城之力;乘时机而从征不庭,则于国有为上为下之计。……”石良保家卫国,除了“守城之役”、河西山保卫战,《石氏族谱•松 顔 公 本 传》同时写了另一场激烈战斗:“元季,群雄角立,公常愤然。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年)冬十一月,徐寿辉等掠潜山。红巾贼屠宿松,居民窜伏山泽,公起义兵保障,精锐四出,掩贼不备,贼数战不利,徙巢以避之。(初红巾踞黄梅白莲峰)民少息。十年间,盗畏威而不犯境,民怀德而不知兵。”打着红巾军旗号的徐寿辉在湖北蕲水(今天浠水)称帝后,疯狂掠夺地盘,肆意抢夺人民财产。这年冬十一月,他们经过湖北英山窜入潜山抢劫,试图通过宿松驿道把抢劫财物运送到老巢,同时打通皖鄂通道。石良审时度势,大胆派兵予以拦堵截击,迫使他们仍然走英山崎岖小道。宿松是安徽通向黄州的咽喉要道,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徐寿辉不甘心失败,又派兵攻克宿松县城,石良乘其立足未稳,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不备,一举击退徐寿辉的红巾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年间,盗畏威而不犯境,民怀德而不知兵。”这是石良的口碑!难能可贵的是,石良领导的不是政府军,没有朝廷粮饷,没有武器弹药,没有向老百姓摊派,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他自力更生,带领穷苦百姓团结起来,垦荒种田,养兵练武。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有一种英勇果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的军事才能。石良在乡招募义勇,筑城建寨、屯田养兵,以护一方百姓之安宁。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石良筑寨,垦荒种田,养兵练武,不是占山为王,而是相机而动,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这是孔子在卫国时说过的话。石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在烽烟遍起、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中他选择了朱元璋。朱元璋在洪武二年二月《封石良敕》中说“石良天资果勇,智略老成。盖自宿松仗义之初,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当是时也,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这是石良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2013.9.11)(草稿)(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