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淑真最经典的一首闺怨诗,短短28字,凄美了近千年

 十二读诗词 2022-10-26 发布于四川

第241篇文章,1492字


作者:丁十二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初年女词人,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后世都认为她是两宋唯一可以和李清照比肩的女词人。遗憾的是,在朱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所以朱淑真许多诗文也随着她的玉体香消玉殒。幸好有一个叫魏端礼的人把朱淑真一些残存诗词辑录起来,取名《断肠集》。

何谓“断肠”?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这“断肠”二字可谓朱淑真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据载,朱淑真“每到春时,下帏跌坐,人询之,则云:'我不忍见春光也。’盖断肠人也。”

今天我们要读到的这首诗,同样让人断肠,不过却不光是诗人自己,因为这是一首闺怨诗,代表的一个群体的命运。一般的闺怨诗都是春日,晨起或者日暮,而这首诗则不同,首先它的时节是秋天,而时辰上也是夜晚。

好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首另类的闺怨诗——《秋夜》。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看题目《秋夜》,很难想象这是一首闺怨诗,一般我们说到秋夜,脑海里浮现的诗词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是“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但是当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闺怨诗,再重新审视“秋夜”这两个极普通的字眼时,便会发现其背后的深意。

首先秋天的夜晚是寒冷的,是更需要有个暖被窝的人的,其次夜深人静本就是该夫妻相拥而眠的时刻,同时夜晚的孤寂比之白天是加倍的,而秋夜漫漫,这种孤寂也更加难以排遣。所以秋夜的闺怨比之春日的闺怨更多了几分凄寒清冷。

首句“夜久无眠秋气清”其实大概的意思就和上面对题目的解释差不多,恰好可以用来佐证。深秋昼短夜长,秋夜漫长,可是女子却久久不能入眠,因为秋夜天气实在清凉,因为内心有太多愁绪。

既然睡不着,女子总得做点什么来打发时间。做什么呢,女子看看空荡荡的房间,目光落在了燃烧正旺的红烛上。

烛花频剪欲三更。

“烛花”就是灯花,古人以灯花为吉兆,李商隐想象和妻子见面的场景正是二人共剪西窗烛。可是女子却频剪烛花,灯花频生本是赏心乐事,但是孤寂一人,也难以消解女子的满心愁苦。剪啊剪啊,不知不觉到了三更。

一个“频”字写出女子的焦躁烦闷。“欲三更”既言明夜深,更暗示着后面还有漫漫长夜,言外之意女子将继续饱受孤寂煎熬,漫漫长夜,更无尽头。

前两句写人,后两句则转为写景。女子在剪灯花,那么床上应是空荡荡的?不是,诗人说,床上铺满了清凉的月光,这月光是从何而来,从梧桐树的缝隙中穿过来,斑驳地洒在上面。只这一个画面,你闭上眼睛想象,真是美。而且这不是一般的美,是一种说不出的凄美、诗意美。

明明房间空荡荡只有女子一人,诗人却用“满”字,这月光、这梧桐树影有多满,这房子就有多空,这女子内心就有多孤寂。同时这一个“满”字也意味着女子内心的愁绪已经满了,到达一种极致了。所以这“凉”的不只是月光,不只是空床,更是女子的心。

末句“月在梧桐缺处明”比前一句更妙,诗人引着我们的目光从室外到室内,又从室内回到室外。以景语作结,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就像是一部电影,最终的画面定格在了梧桐缺处的月光。真是美!不光美,“梧桐缺处”还暗示了女子不能和丈夫(心上人)团圆的事实,也流露出女子内心的幽怨。

但是“月在梧桐缺处明”又是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说明女子内心是想过挣扎过去排遣这种愁绪的,但是没有成功。窗外的月光有多明亮,屋内的月影就有多厚重。女子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就有多浓郁。

纵观全诗,无一情字,却字字含情。无一怨字,而字字幽怨。可是全诗撷取的意象又是那么凄美。

当真是断肠人才作得出的断肠词。

但最后,笔者想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

当您读到这篇文章时,

如果是早上,祝您早安!

如果是中午,祝您午安!

如果是晚上,祝您晚安!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