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琦12岁走出河南农村,到美国后获诺贝尔奖,晚年:后悔离开家乡

 老井2 2022-10-26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崔琦

2016年,百余位诺贝尔奖得主签署联合公开信,要求绿色和平组织及其拥护者停止反对转基因生物,特别是反对黄金大米的行动。

在专家们看来,黄金大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世界上贫困地区的儿童,因缺少维生素A失明者不计其数。

黄金大米可以有效地降低贫困儿童失眠的风险,不应该被阻止生产与使用。

在百余位诺贝尔奖得主中,人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崔琦。

联署公开信争议不断,作为此次事件的主人公,诺奖得主们也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美籍华裔崔琦的经历,也逐渐被众人知晓。

文章图片2

少年天才

1939年,崔琦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的偏僻小村庄。

崔琦的父亲崔长生是普通农民,母亲王双贤出身大户人家,碍于三从四德封建思想的影响,识字并不多。

崔琦的三个舅舅王治军、王治安和王治环,均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人才。在精英家人的影响下,崔琦的头脑也十分灵活。

文章图片3

崔琦出生时,母亲41岁,父亲42岁,算是老来得子。

尽管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崔琦却从没有被父母溺爱,恰恰相反,母亲一直注重锻炼他的能力。

年龄稍大时,崔琦就被要求下地干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日后,崔琦回忆起童年的经历,谈到了家庭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但是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要我上学。”

文章图片4

尽管母亲本人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却始终注重崔琦的教育。在母亲的坚持下,崔琦前往私塾读书,成绩十分优异。

12岁时,崔琦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神童”。村里分配的土地,不论何种形状,崔琦都能够准确地计算出他们的面积,分毫不差。

面对少年有为的崔琦,村民们都惊讶得直吐舌头。

崔琦小学毕业后,母亲为了他的前途,坚持让他前往香港,投靠自己的姐姐。

文章图片5

临行之前,母亲特意为崔琦缝制了棉袄、棉裤与鞋袜。那时两个人都没有想到,崔琦此去,竟是与父母的永别。

背井离乡的那天,崔琦没有呼朋引伴,走到村口时,他便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

初次前往香港读书,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大相径庭的教育体系,都让崔琦十分不适应。他多次打起了退堂鼓,给母亲写信,表达自己回家的愿望。

文章图片6

面对崔琦的不安,母亲总是循循善诱,劝导儿子继续坚持:“不要想家,好好读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

见到母亲的家书,崔琦的内心逐渐沉静下来。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崔琦成为了香港培正中学的一员,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学霸之路。

前往香港的崔琦与家人们的联系次数逐渐减少,正如崔琦的外甥所说:“一般一年一两封左右,我舅舅写得少,一般是我二姨、三姨写,他有时附带着写一下近况。”

文章图片7

飘洋过海

事实证明,崔琦没有让任何人失望。1958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崔琦获得了去国外留学的机会。

崔琦多方了解了自己芝加哥大学,经过慎重考虑后,他选择攻读物理学。

崔琦在芝加哥大学勤奋学习,在一众精英之中依旧锋芒不减。那时的崔琦尚且年幼,成绩却已经名列前茅。

文章图片8

芝加哥大学

与此同时,为了减轻国内父母的压力,崔琦一边勤工俭学,一边进行物理研究,空闲时间少之又少。

1967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崔琦最终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崔琦超强的能力被美国人赏识,他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开启了自己专业的物理研究生涯。

为了得到准确的研究数据,崔琦四处奔波,他几乎步行走过了波士顿、佛罗里达州的每一个角落,收集数据,只是为了找一个强有力的磁场,以便于“量子液体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文章图片9

在崔琦的生活中,物理、实验就是生活的全部,他从无娱乐,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

1982年,崔琦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教授,负责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的研究。科研人员、教授、物理学家的辉煌身份,并没有让崔琦沾沾自喜。

恰恰相反,他依旧严格要求自己,在电子、量子等领域再创新高,为现代物理学分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文章图片10

两年后,为了表彰崔琦的贡献,美国授予其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2004年,崔琦本人也获得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身份。

1998年,在崔琦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有所成就。崔琦发现了“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互相作用,能形成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的理论。

电子、量子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是量子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如此,这位横空出世的崔琦,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崔琦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物理奖,以表彰其发现在电子量子流体领域内的突出贡献。

文章图片11

如此,崔琦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等人后,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同年,崔琦获得了富兰克林物理奖,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崔琦似乎出奇地平静。他按照从前制定的计划,先行前往医院检查身体。中途得知自己的获奖消息,崔琦也守口如瓶。

崔琦没有第一时间同琳达通电话,也没有同正在哈佛读艺术系的女儿艾琳联系,而是独自一人享受“成名”前的最后孤独。

文章图片12

与此同时,事业上春风得意的崔琦,也有了自己稳定的家庭。在奥古斯塔纳学院读书期间,崔琦与一位名叫琳达的挪威裔美国人相识,二人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话题,彼此芳心暗许。

碍于现实原因,崔琦和妻子都没有将爱慕宣之于口。后来,崔琦前往芝加哥大学读书,再次与琳达相遇,他感念上天的缘分,遂牵起琳达的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婚后崔琦与琳达相敬如宾,二人生下了两个女儿。尽管生活在美国,崔琦却始终重视对女儿们的中式教育。

他身体力行地教授孩子们中文,在崔琦的熏陶下,两个孩子的中文都十分流畅。

文章图片13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言,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是极大的荣耀。众人为崔琦取得的成就欢呼雀跃,他却如同往常一样从容与淡定。

崔琦的学生们回忆,颁奖后教授来到学校,众人纷纷向他表达祝贺,他却只是笑一笑,轻声说一句谢谢,随后就躲起来。担任教授多年,崔琦依旧是严重的“社恐人”。

为了表彰崔琦的贡献,普林斯顿大学校方特地召开了记者会,邀请他上台讲话。任凭工作人员软磨硬泡,崔琦却不为所动。

文章图片14

他时刻保持着淡薄与低调,对于名利场上的炫耀更是一窍不通。校方始终坚持,崔琦拗不过,上台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发言。

没有西装革履,没有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崔琦穿着实验室的服装,面对观众席铺天盖地的疑问与长枪短炮,都只是微笑着,轻轻点头应和着。

崔琦的整个演讲不超过3分钟,却不免逗得人哈哈大笑。

正如他所说:“蒙幸运之神的眷顾,我才得以进行所谓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基本就是做一些好玩、有趣及挑战性的事,而且还有钱拿。”

文章图片15

看似商人般的洒脱,其背后是对物理学的无限热爱。在崔琦学生的记忆中,老师一向如此。

在教学中,崔琦始终保持着严肃与公正。然而在生活中,崔琦腼腆、羞涩。在崔琦同学的印象中,他却是一个“多动”的人。崔琦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对打篮球、唱歌尤其着迷。

“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日常小事却糊涂,五毫当一毫。

写字时笔墨飞舞,笔迹字体犹如乱草,指挥音乐,南拳北腿如比武,歌声动人,姿势美妙够风度……”这便是同学们对崔琦最真实的评价。

文章图片16

作为一名取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崔琦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一方面,部分国人引以为豪;另一方面,众人表示不解:既然已经学成,为何不回到祖国的怀抱,孝顺父母,回报中国?

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批判,崔琦并未过多回应,而是默默无闻地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祖国。

在美国物理学界站稳脚跟后,崔琦也时刻关注着中国国内科学的发展情况。

崔琦经常同国内相关人士交流探讨学术问题,为中国科学界、物理学界各类瓶颈的突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图片17

改革开放初期,崔琦曾经回到中国讲学,介绍国际先进的研究方向,为中国二维电子系统物理和低维量子体系物理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与此同时,崔琦还积极推动《中美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理研究合作备忘录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中国物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为了促进国内科学的发展,我国聘请崔琦为中科院荣誉教授。这一荣誉,是国家对崔琦的认可,也是其成就的最高体现。

在国家的支持下,民众们对于崔琦回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天时地利人和,崔琦回国的计划似乎已经水到渠成。众人期待不已,崔琦回国的消息却始终没有传来。

文章图片18

异乡求学,悔不当初

为什么崔琦迟迟未归?1999年,崔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原来,半生出走家乡,崔琦一直对祖国魂牵梦绕。

然而如此思念,依旧无法抑制崔琦近乡情怯的悲伤。于美国埋头研究之际,崔琦一心想出人头地。在距离、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崔琦鲜少与家人联系。

待崔琦功成名就之际,等到的便是父母已经离世的消息。听闻父母已经永远离开,崔琦悲痛不已。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崔琦一生的遗憾。

文章图片19

冷静下来后,崔琦化悲愤为力量,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身于科研事业,将个人情感暂时抛诸脑后。

崔琦深知睹物思人的道理,如果回到中国,看着父母曾经生活的地方,心中的苦闷必然加深。

母亲的照顾、父亲的默默付出,邻里乡亲的帮助与支持,都是崔琦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崔琦不愿打破这种幻想,因此每每提及回国时,他总有千般犹豫。

文章图片20

随着崔琦渐渐老去,他逐渐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离家几十年,崔琦更渴望的是,是落叶归根的安定。

2014年,崔琦下定决心回国。他并不是孤身一人回到国内,而是带上了自己的夫人、女儿与外孙女。几十年后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崔琦的心中感慨万千。

崔琦同家人们一同参观了老家河南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他不停地称赞中国的改变,也十分珍惜此次机会。

文章图片21

看到家乡著名的汝瓷,崔琦说道:“以前我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听他们多次提到汝瓷,也多次说起宝丰,我一直骄傲地说,那是我家乡的文化,今天终于亲眼看到了。”

后来,崔琦受邀参加杨澜的采访,在被问到旅居美国感受时,他的回答却在众人意料之外。

在美国奋斗多年,崔琦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地位、权力,不论从哪一方面考虑,美国留学的经历都对崔琦有着巨大的帮助。

文章图片22

崔琦却说:“我很后悔做出去美国留学的决定,在我看来,什么都不如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孝更重要。”

杨澜问道:“你12岁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

崔琦回答:“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选择留在农村宁愿终身当个农民,家里多个干活照顾,也许父母就不会死。”

一席话惹人泪目,父母之死,永远是崔琦迈不过的坎儿。父母离世,崔琦对此一无所知,也遗憾地错过了最后的见面机会。

文章图片23

崔琦时常耿耿于怀,如果自己不去美国,或许不能挽救父母的生命,却可以在最后时刻实现陪伴他们的愿望。为他们处理身后之事,尽自己作为儿子的最后责任。

纵使时间已经冲淡了崔琦对父母的愧疚,他依旧无法释怀,也不能与自己和解。

获得诺贝尔奖崔琦功成名就,却仍然记得父母的教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崔琦为家乡捐款,建造了一座小学,弥补自己少年时期的求学遗憾。

文章图片24

若崔琦父母尚在,或许会为此感到欣慰。2003年,宝丰县重建了崔琦故居,并专门建了一个展览馆。崔琦少年的故事,也传播得越来越广……

2019年,崔琦同夫人一起出席了宝丰一高的演讲座,会议上,崔琦说道:

“我已离开家乡多年,但对家乡的教育事业还是很关心。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培养人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把眼光放远,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做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启迪者。”

文章图片25

带着母亲从前的教育观念,崔琦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牵挂,永远在路上。

回到中国的崔琦为教育事业、科学事业四处奔走。如此看来,这或许也是他弥补从前遗憾的最好方式……

参考资料

[1]《新天地》,2019年第01期,《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母亲的远见卓识助我成长》

[2]《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7日,《香港呼唤“科学的春天”》

[3]中国青年网,2012年12月8日,《崔琦: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