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经络学说临床意义)3.1经络和经络学说

 昵称1Z7nN02j 2022-10-26 发布于福建

第四章 《内经》的经络学说及其临床运用

经络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灵枢》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素问》八十一篇中,论及经络者亦有60余篇之多,其中还有不少是专题论述者。《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已成为系统的理论。

第一节 《内经》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综观《内经》所论,其经络学说内容包括经络的概念及组成、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和腧穴的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

一、经络和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学术理论。经络学说作为《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独特的生理病理学说,不仅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其他各科研究病机、诊断疾病、确立治疗法则的重要依据,对临床各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灵枢·经别》指出∶“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亦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充分说明了研究学习和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传递信息的通道,其纵行、主干者称为经,分支、散行者为络,两者互相连接贯通构成了遍布全身的闭合网路,称为经络。“经络”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此外,《内经》还有“经络之数”(《灵枢·根节》)、“经络大通”(《灵枢·邪客》)、“经络不通”(《素问·血气形志》)等记载。可见《内经》一书已将“经络”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经络概念的形成与对血脉的认知有深刻的关系,即经络概念起源于对脉的认识。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本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人体十一脉的循行、主病,还论述了灸法,全文体例很接近于《灵枢·经脉》,既有不少相似之处,又存在较大差别,如缺手少阴心经,余十一脉均有脉无穴,也没有五行的概念,虽涉及一些脏腑,但无十二经内系十二脏腑,十一经脉彼此孤立,尚无四肢和内脏由经脉相联系的记载等。从这两本灸经所载内容来看,虽已涉及经络学说的有关知识,但较为粗浅、简略,尚未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这两本帛书中,没有见到“经络”或是“经脉”的记载,见到的是“脉”字,可见对有形之血脉的原始观察和初步了解,是形成经络概念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