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成功为什么能成功登陆台湾?

 新用户15472188 2022-10-26 发布于广东

对于郑成功为什么能收复台湾,这个问题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是郑成功而不是别人,他凭什么能收复台湾?

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首先离不开郑氏家族的强大,其次是他个人才华的展现,同时还离不开来自本土台湾人民的支持。但在这几个条件中,其家族背景更为重要。

01 强大的海上郑氏家族

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值明朝的嘉靖、万历年间,也是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殖民势力东侵,逐渐在东亚形成了以日本长崎,中国福建、漳州、泉州以及台湾为中心的三个沿海商品贸易区。

欧洲商人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大量手工业品运往欧洲出售,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同时,在外来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中国东南沿海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于是,一批专门从事海上贸易的新兴民间势力也因此而诞生了。

但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王朝历来“重农抑商”,再加上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这批新兴的海上贸易民间势力为了对抗明朝政府的压制,他们建立起了自我保护的海上武装集团。

这支以商业性为目的海上武装力量,不仅与明朝军队对抗,而且为了自身利益还与西方殖民势力在海上角逐。

明末像这样的海商集团有好几个,其中以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郑氏家族最为强盛,也就是郑成功的家族集团。

据郑氏家族资料记载,他们的祖先在唐朝时从河南迁徙到福建,分散居住在今福州、莆田、漳州,甚至潮州等地。郑成功家族在第十世郑士表时,生下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四兄弟,之后因正妻去世,又续娶了大富豪女儿,为之后郑氏家族出海经商创造了条件。

郑芝龙在17岁时就投奔了在澳门经商的舅舅,1612年又东渡日本平户,在那里结识了当时最有名的华人大海商李旦,此人与长崎、平户两地的权贵往来甚密,并负责为他们运送货物至中国的江南、福建甚至台湾。

当时的李旦就配备有一支武装船队护航,他是最早与台湾土著进行贸易的商人,同时还把台湾出产的鹿皮贩卖到日本。郑芝龙曾多次往返于日本平户与台湾进行贸易,因而对台湾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因此与当时霸占台湾的荷兰人有了往来,学会了荷兰语,时常为其充当翻译。

从1624年到1631年,郑芝龙在为荷兰人担任翻译期间,亲眼目睹了明朝与荷兰殖民者的海上争斗,对海战有了初步认识。

由于深得李旦信任,能力出众,郑芝龙逐渐有了可以自己独立运营的船队,并在1625年建立起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武装船队,并在台湾海域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年8月,李旦病逝,郑芝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吞并了李旦的大部分财富,收复人心,成为海上武装商业集团的领袖人物。之后郑芝龙从福建南安老家引入自家的亲族子弟,将他们安置在重要岗位,逐渐形成家族式的统治,并干起了海盗式的海上劫掠生意。

1626年,郑芝龙的船队经常进犯海防重镇,在海上劫掠过往商船,甚至触及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的商业利益。但是郑芝龙并不惧怕,他的船队数次击退明朝的水师,多次挫败荷兰战船的进攻。

但是对于明朝政府,郑芝龙有意攻城略地,但并不派兵驻守,甚至在抓了明朝官员之后还特意放还回去。很明显,他通过这些行动在向明政府示好,希望被招抚,这样一来,他可以光明正大地控制沿海贸易,而且有明政府作为后盾,更便于与荷兰殖民势力抗衡。

1628年九月,郑芝龙的梦想实现了,他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并以剿灭沿海其他海盗为条件,担任了海防游击一职,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以明朝水师的名义先后消灭了出没在福建、广东、浙江海上的武装力量,如钟斌、李魁奇、刘香老等海贼,甚至三次打败了荷兰舰队的来犯,一举粉碎了荷兰用武力强迫与明朝通商的企图。

当然了郑芝龙从中也获取了巨大的利益,首先他的官职得到了升迁,一路升到了福建总兵官,掌管了地方军事防务,并凭借自己几百艘战船的水师条件,掌握了东南闽粤沿海的制海权。

其次,据史料记载,当时往来海上的船只,都要向郑芝龙缴纳一定的税银,以此换取海上通行的令旗,同时大家也把郑芝龙视为靠山。

一时之间,郑芝龙家族的海上商业也达到了他人生中的巅峰。可以想见,郑成功在继父亲之后再次成为海上霸王,其家族对他的影响力是深厚的。那么郑成功又是在何时出生的呢?

02 从明末贵公子到国姓爷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也就是其父郑芝龙跟随李旦时的城市。明天启三年(1623年),29岁的郑芝龙与其母田川氏成亲,婚后第二年生下了郑成功。

但是郑成功出生时,郑芝龙并不在日本,而是在中国澎湖给荷兰人充当翻译,所以,郑芝龙在郑成功七岁前并没有参与他的生活。

郑成功的原名叫福松,在他幼年成长中,接触更多的是日本的武士精神,六岁的他曾被母亲送到武士家中学习了东瀛刀法。

郑芝龙在接受明朝的招抚后,相继迎娶了四位妻妾,也先后又孕育了五个儿子,但留在日本的郑家长子始终是他的牵挂,一直希望由长子继承他的家业。

但是想要接回滞留在日本的妻儿也并非易事,因为当时的德川幕府规定,严禁任何妇女出海离开日本,所以郑芝龙几次提出接回妻儿的请求都被拒绝了。最后,他只好放弃同时接回妻子和儿子,改为只接回儿子福松。

郑成功回到中国后,被安置在安海(福建晋江东南部),父亲按照家谱起了名字,叫郑森,字明俨,别号大木。

明末的安海非常发达,不仅海上贸易发达,而且也是各路学说云集之地,二朱理学、道学、玄学以及佛教都对此地有所影响。作为一介武夫的郑芝龙,为了培养郑成功,不惜花费重金为儿子聘请了多位名师,让他全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郑成功读书也很用功,脑子很灵光,受到了老师的青睐,还得到了四叔郑鸿逵的格外教导。郑鸿逵曾考取了明崇祯十三年的武进士,还做了江防水师总兵。在四叔的影响下,他不仅习文,也兼修了武学。

在安海学习的八年时间里,由于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了他的爱国志向和民族气节,这也导致了他后来与父亲不得不分道扬镳。

在他15岁时考取了南安县学生员,21岁时作为官宦子弟被选送到当时的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南京拜了名儒钱谦益为师,但是在南京学习并不太平,因为李自成的农民军已逼近北京,历史已来到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不久,李自成挺进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大明王朝灭亡,接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又赶走了李自成,正式成为北京城的新主人。1644年五月,南明成产,由明神宗之孙福王朱由崧监国,年号“弘光”。

弘光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仅在一年便被 清军剿灭。目睹了国破山河碎的郑成功,在战乱时回到了家乡。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大明的残余势力又拥立唐王朱聿(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的八世孙)来监国,改元隆武。

1645年,郑芝龙将唐王迎入福州官衙,福州也就此作为临时都城。由于郑芝龙掌握着福建全省的军政大权,所以这个政权基本被郑氏家族所左右。郑芝龙被加封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氏旧将郑彩为永胜伯。也因如此,郑成功得以有机会与隆武帝结为了所谓“君臣”之间的“莫逆之交”。

郑芝龙有次领着郑成功进宫拜见了隆武帝,才华横溢见解独到的郑成功给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为表示对郑成功的喜爱,赐了他国姓“朱”,正式改名为“成功”,因此海内外人士习惯称他为“国姓爷”。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习惯叫他“郑成功”呢?实际这个称呼是后来清政府官员对他的称呼,之后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尽管隆武帝勤政,但两手空拳头也无法有任何发展。他想北上收复失地,但郑芝龙只想拥兵自重,没有实质性的作为,最后被清政府招降也并不意外了。

但是郑成功与父亲不一样,他一心致力于“忠君报国”,也曾为此投入与清军的战斗中,但清军来势汹汹,形势变化太快,他也只能先图自保再谈报国。

郑芝龙降清后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高官厚禄,反而一直被软禁,清军还将他作为招降郑成功的筹码。郑成功在父亲投降后,在叔父郑鸿逵的支持下,暗中调出了一支军队,秘密逃往金门躲避。

后来他听说父亲遭到软禁,从日本接回的母亲田川氏也在战乱中被杀,国难家仇更加坚定了他抗清的决心。从此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抗清斗争。

郑成功在东南沿海转战数年,与清军对抗作战各有胜负,也曾攻下不少地方,但都得而复失,始终无法对清军形成有效的打击。后来虽然建立了以厦门、金门为基地的大后方,但随着清军的强势攻击,以及北伐的失败,抗清形势被迫转入低潮。

但更为严峻的是,来自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强烈冲击。自1646年郑成功抗清开始,为了维持庞大的军政开支,除了征派粮饷外,他利用沿海地区有利的客观条件,以及郑氏家族长期积累起来的海上贸易经验,开展起了海上贸易活动,以赢利来补充军费开支。

从1650-1662年的十二年间,郑成功每年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约有46-50艘,其中专门与日本往来贸易的船只占到了约30艘,其余十多艘则与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并且他还开通了一条“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的三角贸易航线,缩短了贸易航线,提高了效益。据估计,郑成功从事的东西洋贸易所获利润总和每年约白银234万--269万两,这个费用占到军政总开支的62%左右,为郑成功的抗清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清政府为了遏止郑成功的海上贸易,曾实行“海禁”政策,但都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荷兰殖民者也将郑成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他们是仅次郑成功的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因此成为郑成功的最大贸易对手。荷兰人东进就是为了控制日本和东南亚的市场,以及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但由于郑成功的存在,荷兰人的梦想很难实现。因此,荷兰殖民者也不断地找郑成功的麻烦。

在内外夹击之下,出于战略形势的要求,郑成功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抗清基地。所以1661年郑成功亲率大军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既有建立新的抗清基地的考虑,也有保护对外贸易、巩固通洋之利的关系。

03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高山族和汉族移民,世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明末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对台湾、澎湖的防卫力量削弱,给了外敌可乘之机。

这个外敌就是荷兰,自从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被发现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为争夺殖民地,纷纷东沓而来。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成立,随即加强了对东方各国的经济掠夺和武力侵略,台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642年成为了荷兰的殖民地。

当郑成功决定攻打台湾时,荷兰殖民者已经在台湾统治了38年之久,对台湾人民的统治极尽残酷。他们成片地焚烧土著居民的房屋,将各社族人“斩首示众”,强迫土著居民“宣誓服从”,随意地驱赶和占用土著人的土地。尽管台湾人民也曾为此反抗过,但均以失败结束。因此,当郑成功有意进攻台湾时,当地居民是抱着热烈欢迎的态度。

但是攻占台湾困难重重,首先内部意见不一。郑成功提出东征台湾这个想法后,就遭到了内部不少将领的反对。台湾未经全面开发,山林瘴气弥漫,瘟疫流行,刚到台湾的汉人都会出现水土不服生病的状况,

其次,大军入港也是一个问题,荷兰殖民者在入港近处有重炮把守,船只根本无法靠近,这也是棘手的问题。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多年的海上行军经验,对海上气候的了解,以及对敌方情况的掌握,郑成功从抗清的大局出发,最终决定收复台湾。

1661年三月,郑成功集结东征大军二万五千人,战船四百余艘,从料罗湾向台湾进发。一路上困难重重,首先遭遇了海上恶劣的气候,为风暴所困,大雨不断导致海上阴雾弥漫,几乎无法行船。

其次军粮短缺,原计划几日可抵台湾,只要夺取荷兰粮仓,就有了足够的粮米供给。但因风阻而打乱了计划,为了筹备食物,不得不折回澎湖向百姓征购粮食,但所征食粮还不够大军一餐之用。

在此严峻时刻,郑成功当机立断,下令冒风起航,于四月初一抵达了台湾的鹿耳门港外,此地号称天险,船只极易在此触礁沉没,因此,荷兰人在此并没有派重兵把守。

那么郑成功的水师不怕触礁吗?原来他们此前从当地渔民了解到,由于多年雨水和潮汐的冲刷,鹿耳门海底的沙石慢慢松动,海水也逐渐加深,形成一条可以通行大船的航道。并且这种说法也经过了卧底的实地勘测,再加上三、四月的交替间多有大潮,水师大军可以利用海水高涨之际,乘机驶入,这也是郑成功选择三月出兵的原因之一。

郑成功的大军一入港,就有台湾的汉族百姓前来接应,想尽各种办法协助郑军登陆,甚至土著人也拿起手中的武器向荷兰殖民者发起了进攻。

郑军突然兵临城下,令荷兰殖民者大为惊恐。首先他们认为,当时北风季节已过,南风盛行,郑军逆风渡海的可能性不大;其次鹿耳门岛只有南面可通行大船,且有重兵把守,郑军也不可能轻易进入。但郑军就是来了,而且还选择了他们意想不到的进港口,这可怕的现实令荷兰人一度陷入了混乱。

郑成功与荷兰人分别在海面与陆地上进行了战斗,郑军都取得了胜利,水师战船逼近荷兰人的两个主要城堡,基本控制了赤嵌城与热兰遮城之间的海域,切断了两处荷兰人的联系。

当时驻守赤嵌城的荷军有六七百人,粮食、火药都严重不足,用水也维持不了几天,最终赤嵌城的荷军迫于郑军的强大攻势而选择了投降。夺取赤嵌城后,郑军全力对付热兰遮城。

热兰遮城堡易守难攻,郑军攻打热兰遮城的战役进行得非常惨烈,也极度艰苦。此战一直打到了1662年2月,双方签订了十八条协议,荷兰人才退出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重大,首先沦陷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荷兰殖民者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奴役结束了。

其次,他为祖国开疆拓土,遏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扩张。所以郑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也是东方世界的英雄。

第三,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大力开发台湾,为振兴台湾经济,特别是在海上贸易的开展,也做出了贡献。

然而不幸的是,在正式收复台湾几个月后,郑成功便病逝了,终年38岁。此后由其子郑经继承了他在台湾的事业,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将台湾纳入大一统之下。

郑成功是一个传奇人物,作为一个末世英雄,他无法挽救明朝,但他成功拯救了生活于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收复了台湾,为祖国统一大业留下了一记重彩,后世子孙将永远怀念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