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评论|广西百色张恩岱:耐“嚼”的文字——读杨柳青诗文集《故园恋歌》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2-10-26 发布于广西

「作者简介」张恩岱,男,壮族,1958年2月生,广西天等县人,现住百色市百色城内。化学、法律双学历大专毕业。曾做过农民、村干、中学教师、律师、公务员。担任过企、事业单位和百色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常年法律顾问;2005年被市司法局授予首届百色市“十佳”律师荣誉称号。现分别为百色市和右江区作家协会会员。

2012年始习作诗歌、散文、小小说。作品分别在《青年文学家》《右江日报》《百色文艺》《百色早报》《右江潮》《钟山》《云山鉴水》《敢壮山》等报刊上发表。先后有诗歌、小小说等参加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出版的作品有: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散文、小小说合集《生命的火红》。

「《故园恋歌》诗文集作者简介」杨柳青,男,壮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广西靖西市人,1970年12月出生,1989年7月参加工作,现供职于靖西市政协。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靖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先后在《广西文学》《广西日报》《当代广西》《广西教育》《教师报》《广西民族报》《右江日报》《绝妙小小说选刊》《百色文艺》《南丹文学》等10多种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散文诗、小小说500余篇。出版有散文集《南方杨柳》(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文集《故园恋歌》(团结出版社2019.11)。

耐“嚼”的文字
——读杨柳青诗文集《故园恋歌》

广西百色@张恩岱

关注杨柳青,是自从2012年我开始写作以后,通过对《右江日报》的阅读,在《右江日报》上读到其文章,并将其文章剪辑收藏开始。但是,那时的杨柳青,对于我仍是个“谜”,因为,刚开始,仅从其姓名,我把其往女性的写作者去猜测;然而,把其文章读多了,慢慢地,我又认为,如果以“文如其人”看,我又认为其应当是一位男性的写作者。所以,那时候的杨柳青,对我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写作者——这个“谜”对我纠结了好多年。如何破解这个“谜”,就成为我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

杨柳青先生《故园恋歌》一书,是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它是《靖西文集》丛书共6本书中的一本。2020年瑞午节的第二天,在德保县城参加“德靖右”三县区作家交流活动时,是靖西市作协主席丁红云先生代表靖西市作协馈赠给我的一整套的书。
书一到手,当看到《故园恋歌》标着杨柳青著的字样的时候,我迫不急待地翻看杨柳青的个人简介,并从简介上看到了他的照片,才解开了那个“谜”;此后在阅读时,又在丛书中《今生与杨柳结缘》一文中,又懂得了他之所以取“杨柳青”之名,皆因初中时读了长篇小说《创业史》,便对该书的作者柳青深怀崇拜与敬意,就“喜欢上了写作,想当个柳青一样的大作家。初中毕业报考时,毅然在姓名一栏写上'杨柳青’三个字,谁知这一填,又注定这辈子我与杨柳结缘”。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不懈的努力,酷爱文学和热衷于写作的他,当17岁尚在中师读书的时候,他就开始有文章在《右江日报》上发表。此后,又先后有作品在《广西文学》《广西日报》《当代广西》《广西民族报》等报刊刊载,成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圆了作家梦。
《故园恋歌》是杨柳青先生继散文集《南方杨柳》出版后所出版的第二本诗文集。《南方杨柳》我没有见到,更不要说是品读。作为一个业余作家,一边工作,一边写作,以孜孜不倦的写作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创作毅力,最终写出并出版两本书,很是令我敬佩。所以,《故园恋歌》到手,尽管书中的很多篇目是我曾在《右江日报》品读过,可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跳过原已经读过的文章,而是从头开始,逐篇、认真而系统地从头再来,以此了解、知晓作者“出书的设计”。
《故园恋歌》有15万字左右,根据每篇文章后面的标注便知,其所选的篇目基本上都是在《右江日报》或者别的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由此足见这些文章在质量上的过硬程度。按作者给文章作的分类,共分有锦绣故园、乡音短笛、世间百态、心海拾贝、人间真情、随笔闲记6辑。
杨先生的文章或作品,那故事,那言语隽永、耐“嚼”。

一、写人,写事的隽永、耐嚼

杨先生的山水游记,以描写山美水美、景色之美,不但诱人,更是耐读。他在述写这些美景之时,把要写的人或者一些故事适时融入其中,让人读了深感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使文章更具有故事性,以增加文章之美感,让这美更悦人。在以往,我们看到有些作者,在书写山水游记之类的文章,多数都是把笔触只是放在对风景的书写上,都是写山的青,写水的秀;风景如何诱人,景色是如何的秀美,言中无物,没有故事。给人读后,那山还是如同“众山”一般,没有给人的脑子里留下其“独特”的印记,读了,一无所获。
可杨先生所写的游记却不同,比如,他写的《春日登高望故园》,写的是他一家三口,登靖西新建成的景区——金山,他不只是在游走之中纯粹写景、写山、写水,因游记而写游记,在写到当游走、观摩着陡峭的栈道时,他就于崖壁上的岩石间所留下的一排排惹眼的炮眼中,“勾勒”出凌云县旅游开发工程队承建这项旅游项目的凿路之苦:“为保护金山原生态的优美环境,工程队摒弃打石炮的方式,手捧大锤钢钎,破凿山崖峭壁,奋战100多个日夜,在垂直高度近140米的山上,修通这条长500多米,有700多级台阶,350多米护栏的登山观光栈道。那些栈道工人又是'蜘蛛侠’又是'挑山工’,马驮肩背运送材料上山,施工环境既艰苦又危险。”这样地把工人凿路开山之苦插写进去,当然会让读者在阅读以后,就如自己也是在“亲身穿越栈道”,并且,在身处“险要处”之时,联想当年“蜘蛛侠”们是如何地抡锤扶钎、手提背驮?从而让自己阅读以后,犹如与游者一起进行了一次旅游,不但领略到秀美的风光,还了解、体会到工人们为建设这景观之苦。
还有游记《旧州岁月宛如歌》,他除了书写旧州老街上,所有旅行者无不观看到的让人难以忘怀的“诸多的各类字体手写的门匾招牌”,以及“文昌阁”与“瓦氏夫人练兵场”历史遗留的旧址,更把笔触专注在也许只有作者自己才有兴趣注意到的那一天小镇上几位大名人的正在分别忙碌的趣事:已是78岁远近闻名的广西农民画家赵大宜将大院打扫干净,把桌椅擦拭明亮,准备接待一位旅居澳洲多年的画家来访和他要帮带的第88位徒弟小雨将前来拜师学艺的趣事;素有致力于传承绣球文化的“中华巧女”黄肖琴,正在为“一位美国游客请求她在绣球上绣圣诞老人和圣诞树的图案以及他爱妻的名字”的绣球“再作最后一次完善和修饰”,以使自己的“杰作”更完美;位于街口大榕树下那个小理发摊,那位五十开外理一次发只收两块钱的覃叔,闲暇之余,就会弹拨起他那把色泽斑驳的二弦琴,手拂弦处,那琴声,时而高亮如雷,时而低沉如叹,时而婉转如诉,时而激越如奔泻的江河。作者之所以如此书写或者说是设计,是在于让人读后,就会让众读者从与游者一起看到、领略到这个老街不但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小镇,还感受她是一个山青水秀田园如画,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纯朴、真诚的人,其为人、为文,对人、对事,言行举止,都是一致的,从没有半点虚伪与骄傲;一个干净纯洁的人,都是内外兼修,不论是在简单的场合,还是在复杂的世界里,他者简单纯粹地活着,真诚的做人与处事。而纯朴、真诚的人,往往也选择与干净、纯洁的人同行和交往,并在无形中修炼自己的灵魂和品行,以达到极至。从读杨柳青先生到西林那劳拜访一位素未谋面的文友黄志伟并因此能与一帮文友相聚的机会时写的《西林纪行》,我读出了这样一种感受。文章共分有“路遇”、“巧遇”、“邂逅”、“觅踪”四部分。
其中文中所写的:车上与邻座的一位憨厚的中年人推心置腹的对话与畅聊;作者自己这次的旅行,在出发前就已经电话告知对方,可车到达那劳时,突来一场滂沱大雨,一瞬间打消了在那劳下车的念头,继续坐车往西林县城,以致于车辆启动开离那劳后,对方打电话到手机询问车到那劳怎么没见人下车,是不是坐过了站。我敢肯定,会有很多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对作者第一次去会友当车到达上落站时不下车,没有顾虑到自己刚登上车时就已经电话告知对方,有可能对方就已经做了多方面的接待准备或甚至到班车的上落点来接他就会扑空等等,因而会对他的“诚信”产生怀疑。可是,如果你到过西林县城或者到过那劳,如果你知道车辆在那劳只是有一个露天空地(至少是在作者去那劳的那个时间及其以前)的车辆上落站,你就会知道,在一场滂沱大雨之中,一个轻装简行不多带一套衣服,不带任何雨具的旅客在那里上下车将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所以,在当时,作者尽管是自己是首次拜访对方,在那样的状态下,以其以“落汤鸡”那样一种状态去拜见对方,去麻烦对方,给对方制造困难,让对方深感“过意不下去”。倒不如让自己“失信”。而黄志伟先生,尽管自己因为为了对方首次的到访做了多方的准备,尽管自己冒雨到车辆上落点去迎接而落空,当知道对方“到站”而不下车的原因后——他自己也亲身感受到那时的“场景”与“状态”,也并没有任何的怨言,只是在电话里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这里面就是双方都对对方充满着深深的理解——这就是两位文友纯朴、真诚的交往,不存有任何的虚伪与隐瞒。虽然双方素未谋面而只是在QQ上聊过,在电话中都没有更多的言语,可是,双方在报刊上都相互读过对方的好多文章,从“文如其人”之说都了解到对方的修行。日后作者注述此文,也不作更多的著述。这就是文人之交,君子之交。那样的坦诚与纯朴。
文中还写到:在那劳,黄志伟先生带作者到他家时,在穿过菜市的一个菜摊前时,对一位中年妇女——志伟的妻子说:“南方杨柳来了,一会快点回家”;后也顺路带着作者到一家药店,一家杂货店和一个理发摊点前,逐一地告诉他们:“南方杨柳来了,一会到我家聚聚”。原来,他们是那劳农民文学社的社员——他们都是一群农民,是“白天默默在这块黄土地上劳作,晚上伏案一笔一划爬格子”的人。受邀的文学社的社员,最终也只能是有的到席,有的因无法放下手中的活路没能赴约。席间,他听到现在在农村很多家庭已经不再听到的志伟家的儿子在门外“咔嚓咔嚓”的砍猪菜声和院子里猪、鸡的呼叫声;看到志伟的女儿端坐在一个木盆边搓洗着全家人的衣服。
在那劳逗留的那几天,志伟的妻子除了在那餐为接待他特备的酒席而能一起和他及几个文学社的社员一起坐下来吃饭以外,更多的时间,她不是下菜地种菜摘菜,就是到圩场上卖菜。受访者及其家人不因有远方的客人到来,而撂下手中的“活路”或改变、调整原有的生活习惯与节奏——当读到这,我很是佩服作者在做客和与众多的文友应酬的时候,还能够有精力,还能够有闲恰的时间对周围的事情观察得那么的细微。而后,在写作时,能够将其原汁原味地融入笔触之中,让人读之有种淳朴而又细腻的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的味道。两个纯朴、真诚的人之交往是那样的真实感人,没遮遮掩掩;写作者的行文也是那样的纯朴与真实,不讳不避。为人为文都是那样的干净纯洁。


二、语句的隽永耐嚼

山水,犹如一位少女,总是那样的婀娜多姿,那样的耐人寻味。如让她身着奇特靓丽的服装,她会突显出更加诱人耳目,更加摄人魂魄的姿态与形象;就是让她装着简朴,以淡雅之姿出场或者现身,又何尝不会叫人拍手称快而欢声四起?
写山水游记,要用文字把祖国的秀美山水,把家乡故园美丽的景色变成纸上的山水,有如摄影师手上的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相片一般,在角度上,色彩上,显现出来,以携人心魄,让人在阅读时宛如身临其境、身处其间,甚至于心间产生出如有机会,非要亲自前往一游之念。要让读者有如此的美感与产生如此的念头,全靠笔者在书写与记述的时候,调动诸多的语言的修辞手段去雕琢它,让它像一位着装艳丽的少女以生动的形象展示在众人的面前,或者以简洁、朴质、淡雅,以原始的面目,似一位不修边幅而以淡雅的姿态奉献于世人。
杨先生写的游记,就两种兼备。比如,《春日登高望故园》,作者在游览金山景区的栈道时,他写道:“栈道陡峭,低头登山,抺汗之时,猛一抬头,但见断崖外有一挂特大的石钟乳瀑布赫然于眼前,犹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气势,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一侧目,酷似'乐山大佛’的一片岩石突兀于道旁的岩壁间,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禅意,遐想联翩。”
在登上金山顶时,他又写道:“登上金山顶,俯览龙潭湖,如蓝宝石,似绿翡翠,有黄龙之美,有西子神韵;环湖的骑行驿道宛如一条飘带,或现于堤坝之上,或隐于绿树从中,一群骑友骑行于煦暖的春阳之下,怡情于碧潭秀湖之滨;而游弋于湖中的泳者,舒肢展臂,恍惚蛙人漂游于蓝色的天际之间;湖中飘忽的几蔑竹筏,承载着一曲曲悠远的渔歌,也承载着朝朝夕夕丰盈的收获。”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作者调动诸多的语言的修辞手法对家乡的山水——金山之秀美、龙潭之艳丽的书写方法。
《沉醉乌鸦山》一文,“乌鸦山的美,在于满山满坡绿茵茵的草甸,绿得生机勃发,绿得令人动容,最稀奇的是,在这大片大片的绿毯中,只有几棵零星的松树点缀其间,格外显眼,更多的是一丛丛一束束雪白的野花铺盖其上,让这片绿色富有层次,协调而不单调。这究竟是什么花?在这山坡野地长得如此张扬,如此烂漫?”这就是后一种写法,他描写的乌鸦山之美,美得很简单。可是,也是那般的诱人,那般的令人陶醉。
调动语言的修辞手段雕琢被描写的对象、景色。这是扬先生独具的散文写作方式,这是我读《故园恋歌》中于脑海里产生的一种思想,或者说是对他写作方式下的一个结论。当然,在这结论中,给其冠以“独具”,也许是冒犯了一些人,让他们看到后,心里有些不舒服。
在《走近国门风景线》中写着的“冒着绵绵细雨,我走向龙邦,走向那一道靓丽的国门风景线,走向告别耻辱永恒的尊严。站在龙邦实验学校校门,我深情的目光沿着依坡而建的八十八级台阶,仰望巍然屹立于山坡之上的四层主教学楼,心潮澎湃,油然而生一种超然的自豪感:壮哉!靖西龙邦国门形象学校,腾飞南天的龙,我心中的布达拉宫”这段文字时,我就被这段文字的美所醉倒。
我不得不承认,我被作者震慑住了!不由得把它反反复复地读了几次,慢慢地把其“咀嚼”、品味、推敲。先是逐一“咀嚼”其文字的美;次是品味其语言、造句、词语的靓丽;三是推敲其连用三个“走向”的排比修辞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感和那直深入读者脑髓而让读者难以忘怀的比喻;四是想象作者当时站在校门前,被眼前超然“景观”所震憾之后,油然而生所发出的“壮哉”的“场景”。慢慢读着,一边反复“咀嚼”,一边用笔于语句下画着波浪线,于“精妙”处打着圈圈,自内心深处直呼“精奇”!又是备注,又是批语——“这绝不会是'走马观花’所能写出来的”。
众所周知,一个猎手,那怕是一个富有捕猎经验的好手、高手,只有深入到深山野林里,才有大展身手的机会,他那双善于发现目标的慧眼与丰富的狩猎猎物的经验,才有“用武”之地,才能于“隐秘”处发现其想猎狩的目标,并能捕获到让众人啧啧称赞的猎物。一个作家或文字写作者也是一样,要创作出一个让众多读者称道的作品或写出一篇美妙、奇妙的文章,他不但要有丰富的阅历,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文章(故事)结构架构技能,还得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而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于“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猎取到更生动的题材。
丰富的阅历: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作家或文字写作者不读过书或不看过书的,那怕他(她)学历低,但他(她)也肯定会因家庭的经济困难或者是某种方面性的原因而没有办法上学,读不了书,但是,他(她)也肯定是依靠自己勤奋阅读着很多的书籍,通过自学,肚子里积攒下很多的文学知识。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是也。
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文章(故事)架构与严密的逻辑性:这也是个因素,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它们间都存在必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不能独立阐述。文字功底,是写作最基本的元素,语言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而语言的表达,都是要运用词语,才能把它表述出来。那一粒粒的汉字串联起来,组合成句子,然后,再由这些许许多多的句子经过“配套”或者“搭配”、“排列组合”,才能组成其要表达的文章,才能讲述那要让人感到有滋有味的“故事”,达到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向世人传达某一种精神。这就是在通俗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写作或创作。作者在其作品中写得好与不好,写出来的东西能否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这就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的问题。
丰富的生活经历:这里面不但与作者具有的文字功底的深厚、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章的结构、逻辑的严密性有关,还与其阅历、生活经历的丰富程度及深入现实生活之中,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滋味,从而猎取其想获取的“猎物”有关。如果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与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文章的结构再如何的好、故事的逻辑性再怎么的严密,阅历与生活经历不丰富,又不深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写出来的文章或创作出来的作品,将会是言之无物,不诱人,不耐读;反之,如果仅有丰富的生活与阅历,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与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文章的结构、叙述的逻辑性不强,则写出来的也不会是“惊心动魄”故事或“赏心悦目”文章。
生活经历的深度与广度,是靠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深入到生产的第一线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当中去体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著名论断:“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亦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这不是我的观点、思想与理论,只是我在读书写作上的一点点体会。


果不其然,在他的《良师诤友伴华年》一文中,印证了我的推断:“2000年秋天,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打响了,边境线上到处是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一天,我随同区教育厅领导到龙邦国门学校检查工作。耳闻目睹,心灵受到极大震憾,我发现,屹立在边境线上的龙邦国门学校和布达拉宫的雄姿是那么相似呀,此情此景使我产生了创作灵感,很快一篇纪实散文《走近国门风景线——龙邦实验学校》写成,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站在龙邦实验学校校门,我深情的目光沿着……’文章在《广西教育》和《右江日报》发表后,很多媒体在采访龙邦国门学校时,无一例外地引用'被誉为南国布达拉宫的龙邦国门学校’一词。”《走近……》一文是作者随同教育厅到学校检查工作后所写,可在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打响时,杨先生已经在靖西县教育主管部门工作,龙邦学校的建设,他有机会下到学校检查指导过工作,这就更印证了我的“那不是'走马观花’所能写得出来的”结论。
还有,《良师诤友伴华年》一文:作者于2014年曾“以《巴泽梯田——遗落人间的天梯》作题在《右江日报》上发了一个专版,图文并茂地宣传了巴泽美景。此后,'遗落人间的天梯’这一广告语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介,和美丽的巴泽风景一样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尽管《巴泽梯田——遗落人间的天梯》图文也许是因版面的原因没有被作者收入书中,但记得当年我曾有幸在《右江日报》上赏读过。
从《良师诤友伴华年》一文,才得知'遗落人间的天梯’的获取,是“靖西在开发新景点巴泽梯田时,县领导要求在《右江日报》作一个宣传专版,大家绞尽脑汁列出好多个题目,都不能概括巴泽梯田的美。”都不能达到宣传想要获取的效果。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作者自己又去了一趟巴泽,“在梯田人家住了一宿,晨看梯田映朝霞,夜观月影照天梯,日访农人于阡陌之上桑麻之间,细细品味巴泽梯田的层次感和稻作文化的历史跨度,突然茅塞顿开”才收获的“珍宝”。从“遗落人间的天梯”短短几个字,足见作者惜字如金;从亲身“沉入”、“夜宿”、“观月”、”“晨看”、“日访”,足感作者职业的专注与对写作题材的提炼。这一成果,也足见文字、遣词造句功底的高深,阅历的丰富和深入人民群众对一个作家或文字写作者的重要性。
当然,在《故园恋歌》中,好的故事,好的诗文,不仅仅是前面我所例举的这些。比如诗歌《拜谒聂耳故园》《骆驼赋》;小小说《樟树王》《谢师宴》《一把雨伞的故事》;随笔闲记《难忘中秋请“囊亥”》都是故事隽永,文字“耐嚼”篇文。因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阐述。大家可自己去慢慢品味。

                                                        2022年9月18日初稿

                                                        2022年9月24日修定稿

「主编赏读」我一直感觉,读一个人的一篇作品易,但想要读他的多篇作品,特别是结集出版的多文体作品,更难。但张恩岱老师这篇专门对于杨柳青老师的诗文集《故园恋歌》所作的解读,个人感觉还是很精到的。既有面的整体概说,又有点的放大细读。因此,评论家往往也是人们很敬重和佩服的劳动者——因为他要写出这么洋洋洒洒一篇长达近8000字的评论文章,背后是多少个晨昏捧着文集作者著作翻看多少次之后才得出来的印象和评析。杨柳青老师的作品我也经常读到,经张老师这么一评析,更感觉到真诚写作者对于故里、人民、友情、山川等诸多珍爱,是发源于真情、呈现于美文的。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愿我们读到更多来自于杨柳青老师和张恩岱老师撰写的佳作,一起丰茂桂西这一片土地上的文学。(李承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