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善长76岁,每天耕田种地,为何朱元璋还下令将他满门抄斩?

 九成书道 2022-10-27 发布于江苏
水煮商城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专业有趣的历史文明百科,值得收藏! 小程序
来源:头条号紫星薇辰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但凡王朝更替,总会有无数的白骨为其铺路。即便没有在作战中死去,也难保因为尾大不掉、功高难赏而被君王忌惮。

但是一位已经76岁高龄的老臣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却还是被皇上下令满门抄斩,这样的事情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这是怎么回事呢?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君臣相遇

元朝末年,各地豪杰因为不满元朝政府残酷剥削的统治政策,纷纷揭竿而起。

那时,在各地声势浩大的义军中,谁也不会注意到一名小小的义军头领,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家伙,开创了一个瑰丽壮阔的大明王朝,他就是——朱元璋。

那年的朱元璋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义军头领,但是那年的李善长却已经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谋略家了。
那一年,朱元璋领兵攻打到滁州,在滁州的李善长敲开了朱元璋的寨门,慕名来投。

朱元璋大喜过望,连忙拉住李善长,两人就像多年不见的老友,相谈甚欢。

良久,朱元璋终于问出了那个自己一直想问的问题。“先生,天下何时方定?”
李善长微微笑道,道出了朱元璋有效仿汉高祖之意。

朱元璋心下一惊,自己当时还只是郭子兴军中的一个将领,然而眼前的这个人却已经一眼看破自己的心思。

李善长继续陈述,道出了刘邦的三个优点:其一生性豁达;其二知人善任;其三不胡乱杀人。

李善长这段话真是说进了朱元璋的心坎里,别看他平时在郭子兴面前义父长义父短,一副做小伏低的样子,可是骨子里谁不想号令天下。

偏偏眼前这个人告诉他,天下一定会统一,而且还会在你的手里得到统一。朱元璋当即就心潮澎湃了,他把李善长调到自己的身边,今后所有重大的政务,都会询问李善长的意见。

图片

李善长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史书上说,他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却有着超越常人的智慧与谋略。

当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等人,在前面攻城拔寨的时候,所有的后勤保障几乎都压在了李善长的身上。

不仅如此,随着朱元璋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义军开始投奔于他。不过这些人里边良莠不齐,有的确实很有才能,而有的只是饿的受不了,想在义军里混口饭吃。

李善长经常观察这些人的能力,发现确实有才干的,就举荐给朱元璋任用,凡是李善长举荐的人才,朱元璋没有不满意的。而这其中就有改变了李善长晚年命运的——胡惟庸。

不仅如此,李善长对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当时朱元璋的义父郭子兴,看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压不住他,于是不断找机会削弱朱元璋的兵权。

而李善长作为朱元璋集团的第一谋臣,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郭子兴就想把李善长招揽进自己的军中,并承诺会重用他,“只要朱元璋能给你的,我绝对只会多不会少。”

这种时候如果是一般人,眼见自己的上司势力不行,而更大的长官向自己抛出了橄榄枝,肯定会动心。

但是李善长非常坚定地告诉朱元璋,“我绝不会弃您而去的”。这不仅仅是为了报答朱元璋对他的知遇之恩,更是因为相比较朱元璋而言,郭子兴能做个守成之主都是富裕了,君主渴望人才,而人才也在渴望有雄才伟略的君主,所以这对君臣也是在互相成就。

位极人臣

经过此事,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无论是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还是在与张士诚决战的过程中,李善长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论功行赏时,他也给了李善长至高的荣耀。在当时受封公爵的六个人中,李善长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对着群臣说,“李善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立过军功,但是他跟随我的时间很长,论功劳和地位,他可以和汉代的丞相萧何相比。”

对于朱元璋来说,李善长虽然不像汤和等人和他相识于微末,但在反元起义的过程中,李善长多次为其出谋划策,有李善长坐镇后方,朱元璋作战从来没有后顾之忧,多年来他们的情谊也是亦师亦友。

图片

所以在受封时,朱元璋也给了李善长在所有文臣武将中最大的荣耀,像免死铁券这类皇帝用于赏赐臣子,无上光荣的器物,朱元璋一下就赏赐了两个。

这代表着只要你李善长以后不做谋反的大事,无论你犯了何罪都可以免死两次,你的儿子也可以免死一次。

但是当时在朝堂上风光无两的李善长不知道,这两道免死铁券恰恰成为了他以后全家的催命符。而且当一个人走到顶峰的时候,恰恰就是从下坡路的开始。

告老还乡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的身份地位就和过去不一样了。之前他是这帮兄弟们的大哥,可以和李善长促膝长谈,可以和汤和、徐达醉酒谈天。

可是如今他已经是皇帝了,皇帝是没有兄弟和朋友的,皇帝只有臣子。朱元璋已经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遗憾的是李善长并没有摆正。

当时权势达到顶点的李善长,俨然已经成为了全体文官的首领。只要有人敢冒犯他的权威,立马就会遭到罢黜,甚至当时的刘伯温也不得不避其锋芒。

有一次刘伯温和李善长在制定法令的时候,两人意见产生了分歧。刘伯温同样是跟随朱元璋的老臣,论地位其实并不在李善长之下。

按理来说两个人意见有分歧,应当摆事实讲道理,最后禀奏皇上做最后的决断。但是李善长觉得刘伯温怎么能够当面反驳自己,当即就对刘伯温破口大骂。

在当时的朝廷中还没有人敢和李善长对着干,被李善长骂了一顿的刘伯温回到家里越想越不安,害怕李善长将来会对付自己,赶紧就请朱元璋让自己告老还乡。

面对李善长的跋扈,朱元璋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动作,但实际内心对他已经是相当不满。甚至朱元璋也曾经正告过李善长,“一个臣子一定要时刻提点着自己,要是什么事情都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是会有大麻烦的。”

一直以来跟随朱元璋的李善长,当然能听懂皇上的言外之意。他当然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但是他还是认为即便皇上不顾念这么多年的君臣之情,也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治理朝政。

但他不知道的是,任何人只要权势大到一定地步,让朱元璋感到不痛快,一旦下起手来可是毫不留情,哪怕是他李善长也不行。

洪武四年,李善长为了向朱元璋表明自己不贪恋权势的态度,主动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

其实李善长仅仅是想表明一个态度,告诉朱元璋:我没有野心,并不想结党营私,实际上李善长还并不打算退休。

可是朱元璋拿到李善长的辞职信,却大笔一挥,直接批了个同意。不仅如此,还赐给他良田千顷。朱元璋分明就是摆明态度告诉李善长:安心回家养老去吧。

这可让李善长始料不及,他没想到皇上如此不念旧情。现在可是骑虎难下了,皇命难违,总不能自己再舔着脸到朱元璋面前说:对不起皇上,我后悔了。

既然不能反悔那就走吧,可是离开朝廷的李善长也没消停,反而做了一个让他此生后悔万分的决定。

当时李善长虽然人回家务农了,可是心还放在朝堂上。回到家后,他还一连几道奏疏的向皇上推荐了胡惟庸为右丞相。

李善长与胡惟庸是同乡,胡惟庸当初投靠朱元璋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重视。是李善长看到了胡惟庸的能力,向朱元璋举荐了他。

而胡惟庸也对李善长颇为尊敬,将自己比作李善长的学生。胡惟庸除了在处理政事上很有才干外,还有一项本事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就是拍马屁的本事。

无论何时,他见到李善长永远是一副谦恭的姿态,而李善长这个人恃才傲物,特别喜欢被奉承,所以胡惟庸尤其讨李善长的喜欢。

当时胡惟庸要想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必然离不开李善长的支持,虽然李善长已经离开了权力中枢,但是他的地位和威势仍然存在。朝廷中的百官依然以李善长为首,不说别的,就说满朝文武谁能像李善长一样拥有两个丹书铁券。

图片

胡惟庸案

为了能够让自己和李善长捆绑的再紧一些,胡惟庸和李善长的弟弟结成了亲家。

不久之后,他就当上了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可是一个人不会永远谦卑下去,特别是像胡惟庸这种人,一旦掌权就会嚣张跋扈。

做了丞相的胡惟庸,开始全权处理起军国大事。甚至很多重要的政务不告诉朱元璋,直接实行下去。在奏折中如果看到了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就立马扣下,绝不会呈给皇帝看。

很多官员看到胡惟庸对朝政的把控,就想走他的门路,请他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送给他很多金银珠宝,而胡惟庸一律照单全收。

权欲果真会让人利欲熏心,胡惟庸以为朱元璋的放纵,是源于对自己的忌惮。毕竟自己掌管着大明朝全部的政务,他如果杀了自己,那满朝文武又有谁能代替自己出任宰相呢?

可是胡惟庸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不收拾自己,并不是因为忌惮他或者倚重他,而是在酝酿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汉代象郡一带,今我国广西、越南一带)进贡,胡惟庸又犯了老毛病,不去向朱元璋禀报。谁知进贡使者竟被太监看见了,偷偷告诉了朱元璋。

胡惟庸任丞相六年,朱元璋也忍了他六年。朱元璋终于借着这件事,将胡惟庸下狱。所谓墙倒众人推,随着胡惟庸入狱,就接连有人告发他。

终于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党及其六部属官尽皆被诛,朱元璋一举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宰相制度。

此时,文武百官才知道,这位草莽出身的皇帝究竟有多么的残酷和无情,他要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如果你企图从他手里分权,那么对不起了,不管你是谁,不管你们有多少人,都会通通杀掉。

而此时还在田间务农的李善长,也从胡惟庸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明白自己和胡惟庸多年来的书信往来,以及和胡惟庸是亲家都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皇帝追究自己难逃一死。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没有追究李善长,而是让他继续在家乡养老,对他的弟弟也免于追究,只是发配到了崇明岛上。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不知是出于顾念旧情还是出于对李善长的忌惮。毕竟李善长,曾经多次为朱元璋排忧解难,两人之间君臣情谊深厚。况且李善长在朝中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也不是轻易能够扳倒的人物。

倘若李善长就此本本分分地生活下去,对于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他,朱元璋也许不会过分追究。可惜也许是老迈昏庸,李善长竟然做了一件让朱元璋最为忌惮的事。

满门抄斩

洪武23年,李善长77岁,谁也不知道他这一年是怎么想的,突然就要整修一下自己乡下的房屋。

而且更奇怪的是,他修房子不找专业的泥瓦工,偏偏相中了汤和身边的卫士。李善长给汤和写信,说他想借兵300名整修房屋。而汤和拿到信后,想都没想,直接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向汤和借兵,就是在找死。不管他借兵为了什么,这已经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如果仅仅是这件事也就罢了,李善长竟然还给朱元璋写了封信,请求朱元璋放过自己的亲信丁斌。还没消气的朱元璋看到李善长这封信,简直就要暴跳如雷。我还没来追究你的责任,你倒先跑过来干涉我的决定了,你李善长的手伸的不要太长。

这种举动的后果,就是让朱元璋直接下令,严刑审问丁斌,没想到丁斌竟然吐出了一件要命的事情。

原来,胡维庸在和李善长交好的时候,曾经想拉拢李善长谋反。虽然李善长当时没有答应,但是他知情不报,就已经说明了他的立场。这下好了,谋反大罪,就连免死铁券也救不了。

于是在李善长77岁这一年,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全家满门抄斩。被压上刑场的李善长也许会突然想起,几十年前自己曾经告诉朱元璋,要学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却没有想到自己也落得和汉朝开国功臣一样的下场。

虽然李善长以谋反罪被满门抄斩,但是他真的想谋反吗?

李善长虽然死了,可还是有人愿意为他说句公道话。在他死后第二年,大臣王国勇向朱元璋上书,陈述了李善长的冤情。

他认为李善长跟随陛下打拼多年,忠心耿耿,功勋卓著,他的地位权力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点,即便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自己也不会比现在更有权势。

况且早年间,郭子兴也曾拉拢过他,他那个时候没有去投靠,难道现在还要去投靠别人吗?

所有人都以为王国勇难逃一死,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追究他,甚至连训斥都没有。其实朱元璋知道王国勇说的是实话,但是电视剧《朱元璋》里有一句台词说的很好:

皇帝杀人从不看是否忠诚,而看是否需要。

对李善长而言,他认为自己追随朱元璋多年,看在旧情与功劳的份上,朱元璋不会杀他。然而他忘了,他的地位权势就是他的催命符,晚年的朱元璋为了让年幼的朱允炆能够顺利接手大明王朝的政权,不惜对整个官僚集团进行清洗。

如果李善长能够早点明白这点,急流勇退,也许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在朱元璋杀掉这位陪伴他多年的老臣后,也许心里也会怀念那个当年叩开他营帐大门,与他共论天下的那位亦师亦友的兄长吧。

水煮商城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专业有趣的历史文明百科,值得收藏!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