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图读史:功标青史——油画《都江堰离堆》、《岷江与铁索桥》

 新用户24030ygV 2022-10-27 发布于北京

    以青城山的道教源地,峨眉山的佛门大纛,以及李白故里、杜甫草堂和三苏眉山的儒学圣堂为代表的巴蜀三教文化,在中华文明这部源远流长的鸿篇巨制中,谱写了一段十分辉煌的篇章。巴蜀文化的发展,既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更受惠于历史上众多先贤对巴蜀大地的开发之恩,其中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著名水利工程。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云:“更喜岷江千里雪”。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是川西的“母亲河”。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万顷沃土顿时变成千里泽国;而当洪水一退,泽国则如川剧中“变脸”那样成为千里沙石。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前,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决心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他和他的儿子借鉴前人治水经验,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在恰当的位置选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顺应自然规律,采用热涨冷缩的原理,率蜀民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修建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川西平原的水患。
    这一中华文明史上足以与长城比肩而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改造了从千里雪山奔腾而下的岷江野性,让水患变成水利,在广袤的成都平原孕育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从此出现了“天孙纵有闲针线,难绣西川百里图”的壮丽画卷,从而为整个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驯服的岷江水从玉垒山中穿行,被截断的山丘成为江中孤岛,成为都江堰离堆。千年以后,离堆前的江口处渐渐形成了一座以离堆为中心呈扇形分布的城市,这座城市以古堰为名,就被称为都江堰市。

    老舍在他《青蓉略记》这篇美文中,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诀窍和功能写得深入浅出,明白如水:
    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非河身所能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个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方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 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处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把水截住,则内江干涸,可以淘滩。春来,撤去阻碍,又复成河。……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篮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的为人们灌田了。
    成功治水而造福千秋的李冰,被四川人民尊称为“川主”,他与古代治水英雄大禹一起被奉为神明。人们在四川各地修建了许多“川主庙”,每年在李冰诞辰的庙期,各处庙宇照例还要举行极为隆重的祭赛活动。人们拜水,为了把千百年来的感恩之心融入古堰;人们祭赛,为了让子孙万代铭记饮水思源。在都江堰市更有一个特殊的纪念地,城西门外的小山上,有一座初建于南北朝齐建武年间(494~498年)纪念李冰父子治水的庙宇。唐大和年间(830~832年)重建栋宇,命名“崇德庙”,宋代皇帝追封李冰父子为“王”,庙遂改称为“二王庙”。二王庙内供养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
    与四川人民一起向李冰献上一腔虔诚和敬仰的,还有两位了不起的唐宋大诗人杜甫和陆游。杜甫和陆游都不是四川人,也都只有在四川寓居数年,但他们却怀着与川民同样的感恩心情,都为李冰的志向和抱负所感动,为他的精神和业绩所折服。陆游曾怀着炽热的心情在庙里写下的《神君歌》,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通过梦境,为李冰这位“神君”讴歌赞美。不过对这两位一生忧国忧民,空有壮志而又英雄末路的文人来说,另有一种人们难以捕捉到的悲愤心绪——生不逢时,报国无门,他们只能对李冰所创造的伟业默默敬佩和遥遥追慕。
    成都南35里立有李冰用以镇水妖的五头石犀(石牛),蜀人莫不以为因此而再无洪水。761年秋,成都平原发大水,造成严重损失,而挡水的镇水神牛也成了水下败将。杜甫为此写有《石犀行》指出,依靠石犀镇水是靠不住的,只有依靠人的力量才能战胜洪水。在诗的结尾处他叹息道:“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杜甫何尝不希望成为这个“壮士”,然而“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他也只能“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