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不过“万圣节”?

 昵称76496706 2022-10-27 发布于北京

眼看就要到10月31号了,许多喜欢热闹的年轻人和充满了奇妙幻想的孩子们又在憧憬着“南瓜灯”、“女巫头套”、“狼人面具”等等光怪陆离的玩具。它们都源自于一个古老的西方节日“万圣夜”。可此时此刻,国家却又明确提出,不主张中国人过“万圣节”、“万圣夜”。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一时兴起的小题大做嘛?

我们先来看看“万圣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可能大家会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就是既然是“万圣节”,自然要纪念那些“西方圣人”。比如说耶稣的徒弟圣彼得、圣约翰等等。这些人无一不是道貌岸然,手捧戒律,秃顶(对,他们认为秃顶更有利于沐浴“天堂之光”)上顶着耀眼的光轮,显得高尚无比。可为什么“狼人”、“女巫”、“吸血鬼”这样的负能量分子也能混迹其中,难道他们也是“圣”吗?这显然不对。

其实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才是“万圣节”原本的主人。这还要从2000多年前的“罗马征服”时代说起。众所周知,“罗马”是个“军事帝国”,他所有的财富基本都是靠战争掳掠得来的。在对欧洲的很多土著部落进行征服时,罗马这条“过江龙”也打得很不顺手。就连传说中武勇过人的凯撒大帝也差点被耗死在高卢战场(有兴趣的可以参照动画片《高路英雄斗凯撒》)。所以后期学乖了的罗马人开始向对手施以“怀柔政策”。最显著有效的“杀招”便是赐予放下武器的敌人以“罗马公民权”。同时还有一点,便是采取“文化包容政策”。尽量吸收容纳其文明成果,而对吸收不了的干脆听之任之(这一招咱们的老祖宗黄帝也干过,参见缝合怪图腾“龙”)。

很多原始的欧洲节日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过罗马帝国这个媒介,被全世界所认识。但过了数百年后,随着基督教兴起,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受洗入教,耶稣成了西方的“精神庇护”。之前宽容的文化政策被视为对异端邪说的放纵,欧洲种种文化活动遭到严厉禁止。比如我们熟知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在古欧洲就是一个以放纵欲望,狂吃猛喝为主题的“狂欢节”。但教会认为这种自由的庆祝方式会降低宗教的权威性。所以就编出了耶稣基督是诞生于那天的故事,并将之定名为“圣诞节”。可后来大家仍然我行我素,“神圣”不起来。教廷不得不又树立起圣诞老人“尼古拉”的flog,希望用他的“奉献精神”来让人们实现净化自我,走上正轨。

同样,“万圣节”也在教会的干预下改变了模样。

玩过《魔兽世界》或《暗黑破坏神》的小伙伴不难发现,游戏里有个生猛的角色叫做“德鲁伊”。这家伙不仅会各种元素法术,还能一言不合就“变狼”咬人。历史上“德鲁伊”确有其人,不过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类人”的统称。这些人便是被尊称为“橡树之子”、“森林法师”的古凯尔特人巫师们。他们身披兽皮,手执骷髅,行为夸张,语言污秽,给罗马征服者带来了严重的“视听伤害”。直到今天很多欧美恐怖片仍然会请这些人来充当主角,挖心扣眼,开膛破肚的桥段比比皆是,可见其在西方的影响之深。

魔兽世界大德鲁伊玛法里奥

德鲁伊教非常原始落后,根本没有什么复杂的、成体系的教义。他们让老百姓们信服的方法不外乎两条,一是诱导他们吃下致幻的毒蘑菇,然后把满脑子乱窜的幻觉说成“神迹”。再就是编造许多血腥的传说,让大家心生恐惧,不得不对巫师产生依附感。

于是,“万圣夜”的原始版便应运而生——据德鲁伊们宣称,在每年10月的最后一天,含冤负屈的鬼魂会来到人间报仇雪恨。他们会在黑暗中狂嘶乱吼,然后将欺负过自己的人活生生拖进地狱。当然,由于鬼魂们的眼神不太好,“拖”错人的事情总有发生。那该怎么办呢?如果换成慈悲为怀的佛教,肯定是散食放焰口,打发打发了事。但德鲁伊们却喜欢以暴制暴。他们宣扬只要我们装出比鬼还可怕的样子,被吓跑的就该是“鬼”了。一场场规模宏大的“怪物cosplay”便在欧洲大地上演。而且德鲁伊们还保证,如果当晚没被捉走,便可多活一年(他们是以冬天为一年之首的)。所以次日“幸存”的人们一定要杀猪宰羊,庆祝一番。长久以来,喝得烂醉不醒,吐得满地狼藉,才是“万圣节”的高潮项目。

可是在基督教统治欧洲后,清心寡欲的教士们一看,这也太辣眼睛了吧。便想把这天改为基督教圣人们的“集体纪念日”,呼吁人们去教堂祈祷,而不是跑到酒馆撒酒疯。

但,正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当时生活中的清规戒律实在是太多,一年中的“斋戒日”就占了三分之二。老百姓平时只有两件事不许做,就是“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做”,大家都快憋出了内伤了。严重需要一个“发泄口”来释放自我。再加上“万圣夜”装鬼是个流传了千年的“传统娱乐”,你让他们一下改过来也确实有些强人所难。所以教会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大家在神圣的节日里变身妖魔鬼怪,到处胡闹了。

当你看到电视里那些可爱的小洋人们,奶声奶气地在别人门口要糖吃时,你一定要注意,这样做是由他们特殊的文化内因的,不光是为了好玩。放在咱们中国,这种“沿门乞讨”的行为除了“没家教”外没有旁的意思,又怎么值得提倡呢?

如果说单纯为了纪念死者,咱们中国也有着自己的节日,根本不需要到西方去“取经”。那个节日便是刚刚过去的10月24日的“寒衣节”。

中国古人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的说法,也就是在农历九月,暨阳历十月开始更换冬装。所以古人还说“蟋蟀鸣,懒妇惊”。意思是当进入深秋,蟋蟀都跑到暖和的屋里鸣叫时,那些“懒妈妈”们就要紧张了。为什么呢?因为全家大小的冬衣都还没动一针一线呢!!而根据祖先们“事死如生”的习惯,自己穿暖了不算,还要想着给逝去的亲人送衣服。这种思想在佛教传入后被加深放大,很快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流程。

据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商人们在九月末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居民)十月朔日(下旬)烧献故也”。而到了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明代,“寒衣节”更是被富足的城里人玩出了花儿。据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描绘北京的情景,说“十月一日(即今天的11月1日),纸肆裁纸五色,做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书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意思是说到了“寒衣节”(和“万圣节”同日),家家要准备长一尺左右的男女纸衣。区别是给送远祖彩衣,祝他们早登仙界。而给刚逝世的亲人准备的是白衣,以寄托生者的哀思。祭典“新丧”是要哭的。哭时有规矩,女的可以哭十九声,男的眼泪少,可以哭十一声。要注意,哭错了,衣服可就“拿”不走了!我想,要是穿越回明朝去参观“寒衣节”一定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边哭边计数,生怕“哭过了站”让旁人耻笑。

当然,古早的“寒衣节”还是有很多陈规陋习,迷信思想的。但不能因此就转而去过“洋节”。孔子说过,“祭非其鬼”的人是不能得到祖先庇佑的。何况我们和洋人的语言不通,洋鬼们就更听不出咱们的祝福了。只能引来毫无必要的讥笑。

花钱挨骂,何苦来哉?!

. 完 .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