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长大了,我们还应该给他们什么?(第210篇)

 邓笛 2022-10-27 发布于江苏

才女舒琪(化名)因父母过分关心她的生活和大龄未嫁的事情而陷于苦恼。她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下面一段文字(略有改动):

“和某酱(日语对女孩子的昵称)认真探讨了一晚上的亲子关系。之前我们总会觉得如果存在矛盾,不是父母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然而,诸多共性表明,最大的问题或许是社会性的。传统多子家庭中,有的孩子有出息,可以满足父母的虚荣心;有的孩子孝顺,可以让父母感受到实惠;有的孩子可能不争气,但是父母可以通过数落他实现自己的权威。然而,独生子女不可能同时满足父母上述多种需求,这就造成了父母情感需求的不满足。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已经非常孝顺,并且体谅父母,但是,由于他们无法对自己追寻的生活方式产生妥协,因而也会在某些问题上和父母结成死结:你明明觉得自己很努力地生活,但是父母仍然觉得你活得不够有诚意;你明明感觉生活得很好,但父母仍然表示,看到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他们忧心得宁可去死。如果父母和子女一样,接受这种对峙状态存在的必然性,接受独生子女一代必定要失去的多元性,那么,父母会不会放开子女一些,也能放开自己一些。如果他们只能用父权的暴力或是母性的本能去掌控一切,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到头来,我们只能说,我理解你们,爸爸妈妈,但是你们的痛苦,我无能为力。”

30年来,我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人口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得到相对缓解,为经济腾飞和解决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温饱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一个没有了兄弟姐妹、姨表姑舅的社会是一个非自然的社会,这种伦理残缺的生态环境必然造成人文生态的破坏,继而导致人的精神变异。

舒琪说到了独生子女的无奈,也流露出对多子女家庭的羡慕。但是,如果她果真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她是不是就没有烦恼呢?我是从“多子女”时代过来的,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我相信她也是会有烦恼的,只是不一样而已。

我建议烦恼的舒琪看一看维克托·彼得罗维奇·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的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常常会不加沉思地唱些高调,比如,总是唠叨说:儿女是我们的幸福,是我们的喜悦,是我们光明的未来!但是,儿女其实也是我们的痛苦!是我们永难摆脱的忧虑!……儿女能拿我们当掩体,而我们却永远也不会把他们当掩体。还有:不管他们如何有地位,有才智,有势力,可他们总是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庇护和帮助的。当想到我们在世的日子已经为时不多,那时他们将孤单单地留在世间,除去父亲和母亲,谁还能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谁能不计较他们的短处呢?谁能理解他们?原谅他们?”

天下父母大同小异,不管有多少个孩子,如果条件许可,恨不得能给予孩子天下最好的东西。舒琪的烦恼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孩子长大了,我们究竟还应该给他们什么?我想,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根,一个是翅膀。

(本文首发《中国老年》20195月下半月版,发表时题目为《舒琪的烦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