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证候针灸治要

 H珠Q 2022-10-27 发表于福建
中医学以脏腑学说论治内伤杂病,以伤寒六经辨证论治伤寒病,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温热病,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三个纲领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治疗学的辨证论治,理、法、经、穴、术,亦离不开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脏腑学说中的理论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因为五脏是根源于五行,脏腑表里相合又是根据阴阳而来。脏能储藏人体的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五脏学说的传变观律,是“天人相应”观的体现。如《灵枢·岁露论》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人是受天地间变化观律所支配的,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四时气候息息相关。因为我国先哲们的哲学思想,是从古代天文学中发展的,这种效法自然”的观念,认为“人与天地息息相通”,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人身是一小天地”,与自然存在着共通的规律,所以脏腑学说就是建立在自然界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
五脏学说是在《内经》脏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匮要略》又具体提出以“五脏论杂病”,结合脏腑病机进行辨论论治。五脏学说就是以肺、心、肝、脾、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它把在内的脏腑,在外的躯体,内外相通的孔窍,通过全身联系的经络系统,使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本文拟从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概要论述五脏证侯的针灸治疗方法。

01

  肺脏证治

1.肺气不足

图片
按语:肺主气,肺气虚则喘咳气短,面色晃白,少气懒言,声音低微,气虚不能布散津液,贮于肺则为痰,故痰多而稀;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皆为气虚之象。肺脏气虚故用肺俞、膻中补肺调气,太渊为手太阴经输穴,属土,配足三里以补土生金,孔最、列缺、鱼际而止咳喘。诸穴共奏补益肺气之效。

2.肺阴不足

图片
按语:肺中津液不足,故咳嗽少痰,或有少量痰涎也咳唾不爽;肺上通于喉而开窍于鼻,肺中津少,失于濡润,故鼻燥喉干,声音嘶哑,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故午后潮热,两颗泛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皆为阴虚之象。故取尺泽,肺俞、膏肓,足三里以清热养肺,祛痰止咳,列缺、鱼际、照海清肺利咽,故能收到养肺阴而润肺燥之效。

3.外感风寒

图片
按语:风寒侵袭、束于肌表、腠理闭塞,蕴而化热,故恶寒发热、头痛头胀,骨节酸楚。风寒犯肺、郁于气道、肺气不宣故咳嗽,鼻塞流涕。痰液稀薄色白亦属寒象、苔薄白脉浮,均主风寒在表。故穴取列缺以宣肺。风门、风池祛寒,合谷、大椎,宣散风寒(化热时则能清热)。

4.邪热蕴肺

图片
按语:邪热蕴结,灼伤津液,则咳嗽痰粘身热口渴。鼻衄喉痹,阻碍气机故气息喘促,胸痛胸闷。取肺俞、列缺、天突清降肺气,合谷、少商、尺泽清泻肺热治喉痹。

5.痰浊阻肺

图片
按语:痰浊上壅于肺,气道被阻,肺气不得宣降,因而喘咳痰多,胸中满闷,痰湿化热则身热口渴,痰湿围于脾胃则恶心纳呆。苔白腻,脉滑均属痰浊之象,取上述诸穴共凑健脾利肺,祛湿化瘀之效。

02

  心脏证治

1.心阴血虚

图片
按语: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故健忘;心之阴血不足,虚火内扰,故心烦,掌心发热。舌尖干红,脉象细数均为心阴血虚之象。故取上穴滋阴降火,养阴清热,膈俞补血,足三里健脾胃加强补血作用。

2.心阴不足

图片
按语:胸中阳气不足,水气凌心,故心悸,胸闷、气短、气喘,甚则肾阳衰微,不能温养于四肢,故形寒肢冷。由于阳虚水泛,膀胱气化功能障碍,故小便不利、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微细或结代为心肾阳衰,血脉凝涩之象,取上述诸穴共同调理心经气机,温运心脾之阳,以行水降逆。

3.心火上炎

图片
按语:心火内炽,故心中烦热,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迫血上行,故面赤、舌疮、吐血、衄血,火热伤津,故口渴;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黄赤;舌赤苔黄,脉数均为火盛之象。取手少阴,厥阴经穴清心泻火。脏病治腑,泻小肠火用于太阳井穴少泽,原穴腕骨。

4.痰火蒙心

图片
按语:痰火内蕴,扰乱神明则神昏谵语,惊狂不寐;痰火上扰清窍则内闭,故壮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洪数均为痰热之象。取少冲、少商、大陵、间使、曲泽,曲池以泻心、心包及阳明热邪。人中、陷白可醒脑开窍,丰隆和胃涤痰,手十二井点剌出血可清泻内热。

03

  脾脏证治

1.脾虚气陷

图片
按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气虚则食少纳呆,腹满便溏;脾胃气虚,生化之精微减少,充养不足,故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黄肌瘦。进而导致中气下陷,故语音低怯,气短乏力;气虚表卫不固,而时时自汗。由于中气下陷,升举固摄无权,故便意频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相继发生。舌淡苔白薄,脉象沉缓而弱,均为脾虚之象。故用本脏俞募穴健脾益气。天枢为大肠经募穴,中脘为胃经募穴,腑会,太白为脾之输土,足三里胃之合穴共同鼓舞中气,健脾补中,百会加强升提下陷之气。

2.脾阳虚寒

图片
按语: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寒,痛时喜按,均属虚寒之象,脾阳不振,故大便搪薄,怯寒。中气不足,故见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皆属虚寒之征。取本脏俞募,脾俞、章门大肠募天枢,脾合阴陵泉,胃之合穴足三里,气海共凑温脾益气助阳散寒之效。

3.湿困脾土

图片
按语:脾喜燥恶湿,故湿邪容易犯脾,致脾失健运,脘闷腹胀,纳食不馨。脾主四肢肌肉,涅困于脾则四肢困重,脾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混邪中阻则口淡乏味。苔厚腻而白,脉象濡滑均是湿困脾土的征象。用胃中脘,合穴足三里,大肠募天枢,下合穴上巨墟,大肠原穴合谷共调胃肠,阴陵泉,三阴交共调脾阴,运中焦利湿滞,协同凄效。

4.温热中阻

图片
按语:湿热阻滞牌胃,脾失健运则纳呆湿阻中焦,气机不畅,阳气被遏,故胸闷腹胀。湿阻热郁则口渴不欲饮;湿热重蒸,则现低热。口苦粘腻而溲赤。苔腻脉濡为湿之象,苔黄脉数为热之征,穴用脾胃合穴阴陵泉,足三里,大肠俞募大肠俞,天枢,三阴交及是太阳之合委中共起清热化湿之效。


04

  肝脏证治

1.肝郁气滞

图片
按语:肝之经脉循肋下,肝气郁结,故胸中痞闷,两肋胀痛;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故见食少嗳气;肝气不舒,气机阻滞,故急躁易怒,胸肋窜痛,咽中哽阻。脉弦为肝气偏旺之象。取本经俞募穴肝俞,期门,络穴螽沟,配支沟,阳陵泉以泻肝胆。通调三焦。足三里,三阴交和胃健脾,调肝气。皮肤针叩刺膝以下本经循行所过,重叩五输穴以加强舒调肝气作用。

2.肝阳上亢

图片
按语: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风阳上扰清窍,则见眩晕,头痛,耳鸣;肝火上炎,故目赤,口苦咽干,火动扰乱心神则少寐多梦,肝气上逆,故时觉热气上冲,头面轰热。舌红是肝旺之征,脉弦为阳亢之象。取以上诸穴共清肝胆之火,上升之阳。

3.肝风内动

图片
按语:肝阳暴亢,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上蒙清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肝风挟痰上扰,风痰流窜经络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舌红苔黄,脉弦数均由热邪使然。取人中,内关醒脑开窍,手十二井通十二经,故放血可清诸经热邪,百会、太冲平肝熄风,丰隆清降痰热。

4.肝阴亏损

图片
按语:木为水之子,肝阴亏损,必致肾阴亦亏。肝虚血少,肝窍失养,故目弦眼涩,视物不清,肝血虚则魂不藏,故虚烦不眠。由于子盗母气,损及肾阴,故头昏耳鸣,腰酸膝软,阴虚内热,而潮热盗汗。舌边红少津,脉象弦细而数为肝肾阴虚而生内热之象。取蠡沟、中封、侠溪、肝俞、膈俞柔肝养血,肾俞、太溪、风池滋肾明目。足三里补脾健胃生精。

05

  脏证治

1.肾阴亏损

图片
按语:肾生髓,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则头昏耳鸣,腰为肾府,肾主骨,肾虚则腰痛遗精,腿膝酸软,阴虚津液不足,虚火上炎,故心烦失眠,口干咽燥,潮热。舌质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取肾俞、太溪、复溜滋阴,侠溪、太冲清肝胆之火,肝俞、风池、百会潜阳,神门安神宁心。

2.肾阳不足

图片
按语:命门火衰,阳气不足,故面色淡白,形寒厥冷;下元亏损,精关不固,故阳萎早泄,肾气受损,故腰膝酸软,命火衰微而膀胱失于温化,约束无力故小便频频,阴则阴盛形寒厥冷。舌淡,脉沉无力均为阳气不足象取肾俞、命门、三阴交培补肾阳,顾阴,振奋经气,关元,气海固壮下元真气。

3.肾气不足

图片
按语:肾为气之根,肾气不足,则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气短喘息,呼吸不续,动则喘息更甚,肾阳既衰则懒言,卫阳不固则自汗出。阳气不能温养于外,故两足逆冷。舌质淡,脉沉细均为阳气衰弱之征。取肾之原穴太溪,肺之原穴太渊以补肾肺之气,肺俞、膏盲补益肺气,肾俞,气海补肾培元,足三里调补后天脾胃。

4.阳虚水泛

图片
按语:肾阳衰弱,而全身浮肿,阴盛于下,故腰以下肿甚,腰为肾府,肾虚水湿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弱,致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量少,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体,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晃白,舌淡而胖,苔白,脉沉细均为肾阳衰弱水湿内盛之象,取水分分利水湿,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祛湿,大杼、肺俞宣肺气,化气化水,脾俞、肾俞、复溜培补脾肾共凑温肾利水,健脾祛湿之效。
注:治疗方法,每次取穴均3~4穴,交替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