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宁心静气心可化圆
2022-10-27 | 阅:  转:  |  分享 
  
宁心静气心可化圆

修身养性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能控制自己的物欲情欲,排除自己的私信杂念。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静,环境在其次。否则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一些清修的人喜欢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以求得宁静。其实,这样环境虽宁静,假若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片繁杂。何况和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就表示你内心还存有人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所以必须完全摒弃动静不一的主观思想,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在战争中应该奉行动如水,静如山的准则,使敌人害怕。行动时让他们丧胆,静止时让他们心惊。达权善变的人也会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渊博的只是和机敏的应变能力是他灵活做人的依托。只有心中有数,才能做到顺水行舟。

静待时机、攻其不备

因骄失败的原因其实是各不相同的,龙且骄在他不能正视别人的名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能使的韩信“半渡而击之”的妙计得以成功。

前203年10月,韩信兵下齐都临淄,齐王田广、齐相田横乘乱逃出,派人向楚王项羽求救。

磁石,项羽正在西线与立邦隔广武涧对峙,汉军运敖仓之粮接济军队,但楚军远离内地,国内粮仓又被彭越焚毁,军粮供应日益困难。项羽正觉得难以处置,忽侍者来报,说韩信发兵已攻下临淄,齐王以派使臣来乞发救兵。项羽便派大将龙且、副将周兰,领兵二十万东往救齐。

龙且奉命进入齐境,立即派人往报齐王,叫他领兵前来会师。田广闻救兵已到,急忙整顿兵马,出高密城,迎接楚军。两军合兵一处,行至潍水东岸,扎下大营。

韩信闻楚军救齐,听说龙且是主将,知道他不是个一般的将领,对他十分重视,派人报知汉王刘邦,调来曹参、灌婴两军,在潍水西岸筑塞,与对岸楚齐联军隔河相持。夜间、韩信观察了地势,琢磨好了计谋,当即下令:全军坚守不出,违令者斩。

楚将龙且见汉军如此,认为韩信怯战,便欲渡河进击。旁边的从吏谏道:“汉军远来,久经战阵,其锋不可挡。齐军是疲惫之师,又在本土作战,因顾念家室,极易逃散,我军虽勇,也不免受到牵动。最好是坚壁自守,不与汉军交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再使齐王派人到已经投降汉王的各城守郡那里游说,如果他们知齐王无恙,又见楚王来救,就不肯降汉了。汉军去国两千里,兵至齐地,无城可依,无粮可食,又怎能坚持长久?不用多少时日,汉军便会不攻自破了。”

这种分析其实是十分有道理的,如果真的这样实行,韩信的处境还真有些难办,但龙且刚愎自用,他听了以后,摇头说:“我深知韩信其人,他少年贫贱,衣食无着,曾寄食漂母,受辱胯下,无过人之勇,没什么可怕的。况我事项王之命,领兵救齐,如不战而胜,我又有什么战功?如我兵胜韩信,定可震动齐地,齐王也必委国于我,我将得到齐国的一半土地,这不是名利双收吗?”

周兰怕龙且轻战有失,也在旁劝道:“将军不可轻视韩信,他助汉王平定三秦,又灭赵平燕,今又发兵攻齐,此人足智多谋,将军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龙且听了这话,不仅没有引起他的警惕,反而笑道:“韩信所遇,皆是庸将。”说完,便修了战书,派人过河送往汉营。韩信见了他的战书,正求之不得,提笔写了四子:来日决战。

韩信按照已经谋划好的计谋,命令将粮食倒出,准备布袋。韩信又招来部将傅宽,对他说道:“当夜色降临,你可带领一支人马,带着布袋,前往潍北上流,择水浅之处,将布袋就地装满沙市,塞住流水。明日交战之时,听到我军号炮,立即令军士将布袋捞出,让河水奔腾冲下,不得有误!”傅宽走后,韩信又吩咐曹参、灌婴二将道:“明日见龙且登上西岸,当率部力敌,擒斩龙且、周兰。”

汉军饱食一顿,韩信发令,命曹参、灌婴二将留守西岸,自带裨将数名,领兵渡过潍水,列阵向楚军挑战。龙且相迎,韩信出阵叫骂,龙且跃马出营,大声叱道:“韩信,你原是楚臣,为何背楚降汉?今日天兵到此还不快快下马投降。”经过一番争斗,韩信败退,从潍水奔回了西岸。

汉将见韩信退走,也边打边撤,陆续返回汉军大营。龙且见状是,大笑道:“没想到韩信如此不堪一击。”说着一马当先,领着人马,渡河向对岸杀去,意思是想夺取汉军的大营。周兰见河水甚浅,心中生疑,想组织龙且,但龙且马快,已快达岸,他也只得打马急追。及周兰追上龙且,楚军过河的只有二三千人,大部分人马尚在河中。

忽听一声炮响,河水随之就暴涨起来,转眼就变得丈余深,汹涌而下。河中楚军将士,无处立足,多被冲走,此时,汉军在韩信、曹参、灌婴率领下,从三面杀来,将数千楚军层层围住。楚军终因寡不敌众,全部被歼,龙且被斩,周兰被擒。

东岸楚兵见主将已死,便四散而走。齐王田广率众往高密逃去。韩信立即派出人马追赶田广,将其生擒,因他烹杀郦生,韩信便下令将他斩首。到此,齐地皆平。

成功自由规律,对于经历磨难而走向成功的人来说,并非事事都靠机遇。他们知道机遇要借助努力才能生效。因此不论困境逆境,都咬着牙硬生生地挺,坚忍地等候时运降临。不努力者无机会,不敢闯者也难得生路。生平遭人误解嘲笑,除了忍气吞声往肚里咽之外,唯有一个忍字能帮你。

积聚实力,以待高飞

曾国藩早在京城为官,深研《易经》,对“潜龙在渊”有位加意。他初建湘军时,水陆两军加一起只有一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对抗,无异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四次抗清廷圣旨,而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镕被太平军击败,见死不救,可以说把事做的够绝情了。

1853年,曾国藩把练勇万人的计划告诉了爱将江忠源。江忠源不知深浅,立刻向清廷合盘奏出,结果炮船未齐就招来咸丰皇帝的一连串征调谕旨。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军进蕲、黄一带,武汉危急,清廷接连下曾国藩率炮船增援湖北。第二次是同年12月,太平军大将胡以晃进攻庐州,清廷令曾国藩督带船炮兵勇速赴安徽救援。第三次是1854年2月,太平军袭破清军黄州大营,清廷再次催促曾国藩赴援武汉。曾国藩深知太平军兵多将广,训练有素,绝非一般农民起义队伍可比,没有一支劲旅是不能贸然去碰的。况且与太平军争雄首先是在水上而不在陆上,没有一支得力的炮船和熟练的水勇,是无法与拥有千船百舸的太平军相抗衡的,甚至连兵力调动和粮饷供应都会发生困难。因而,曾国藩打定主意;船要精工良木,坚固耐用;炮要不惜重金,全够洋炮。船炮不齐,决不出征。

其实,清廷催曾国藩赴援外省,不过以湖南乡勇可用,令其前去配合绿营作战,以解决兵力不足的困难,这也是过去常有的事,绝非要他充当主力,独立担负与太平军作战的重任。所以当曾国藩在奏折中处处以四省合防为词,声言“事势所在,关系至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时,咸丰皇帝即以讥讽的口吻在奏折上批道:“今览你的奏章,简直以为数省军务一身承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矜祤自夸,以为天下人才没有超过自己的,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天下!”可见,咸丰皇帝对曾国藩是很不理解的,在他看来不过是无知书生的好高骛远和自我吹嘘,并非深思熟虑的举动。

因此,咸丰皇帝再次促其“赶紧赴援”,并以严厉的口吻对曾国藩说:“你能自担重任,当然不能与畏葸者比,言既出诸汝口,必须尽入所言,办与朕看。”曾国藩接到谕旨后,仍然拒绝出征。他在奏折中陈述船炮未备、兵勇不齐的情况之后,激昂慷慨表示:“臣自知才智浅薄,唯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败利钝,一无可待。皇上如果责臣一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畏葸不前之罪。”并进一步倾诉说:“臣不娴习武事,既不能再籍服丧守孝贻饥于士林,又复言偾事贻笑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每到夜间焦思愁闷,只有痛苦而已。为臣请皇上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效。臣自当殚尽心诚,断不敢妄自矜祤,亦不敢稍涉退缩。”咸丰皇帝看了奏折,深为曾国藩的一片“血诚”所感动,从此不再催其赴援外省,并以“朱批”安慰地说:“成败利钝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曾国藩“闻命感激,至于泣下”,更以十倍的努力,加紧了出征的准备。

曾国藩为坚持船炮不齐不出省作战的原则,不仅拒绝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的命令,也摒弃了师友的私人情谊。当湖北第一次危急时,他于咸丰谕旨在先,已接到湖广总督吴文镕求其急速救援的函扎。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长期以来二人交谊甚厚,无论公理私情他都是应该迅速赴援的。但是,曾国藩接到吴的信函后仍不想赴援,只是由于王鑫誓报江西谢邦翰等人被歼之仇,积极要求赴援湖北,才不得不勉强同意。后来一接到“武昌解严,暂缓赴鄂”的谕旨,便乘机取消了王鑫誓赴鄂之行。不久太平军西征部队回师西上,吴文镕接连发信向曾国藩求援。曾皆复函拒绝,并反说明不能草草轻发的道理。吴文镕终于被其说服,虽自度必死,仍令曾国藩万勿草草而出。还特致书说:“我今为人所遇,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能练水师各军,必等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应敌,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轻率东下,东南大局,完全依仗你一人,务以持重为意,倘若你有不测之险,恐怕连后来的继承人都找不到了。我虽然是老师,牵涉国家的分量还是不如你重量,希望三思。”

当太平军进攻庐州时,江忠源危在旦夕,曾国藩亦拒绝出征,仅派刘成信和江忠源率一千新勇由陆路赴援。结果江、吴二人先后兵败自杀。这对曾国藩是个沉重的打击。江忠源在曾国藩诸门生中,办团练最早,最有实战经验,同时也任职最高,最得清政府的信任。曾国藩打算练勇万人概交江忠源指挥,完成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重任,而自己只在后方办理练兵筹饷等事。不料未待出证而江忠源毙命,这无异于砍去曾国藩的左膀右臂,使他明知自己不善带兵而又不得不亲自出证。吴文镕的死对曾国藩打击更甚,吴文镕身任湖广总督,既是曾国藩的老师,又是他强有力的后台。若吴文镕仍在,处处有人帮他说话,或许不至于陷入后来那样的政治困境,可见,曾国藩坚持不轻易出省作战的方针,虽然使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其后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曾国藩深通天道盈缩、洪荒变换的道理,他常常告诫诸将说:“宁可好几个月不开一仗,决不可以开仗而毫无安排、准备和算计。凡是用兵的道理,本来力量强而故意显示给敌人以懦弱的多半会打胜仗,本来力量弱小而故意显示给敌人以强大的多半会打胜仗;随意而没有仔细研究衡量,轻率地发兵向敌人进攻的多半会打败仗。兵者是不得已而用之的,应常常存留着亦可不敢为先之心,必须让对方打第二下,我才打第一下……与强悍敌人交手,总要以能看出敌人的漏洞和毛病为第一重要的道理。如果在敌方完全没有漏洞、毛病,而我方贸然前进,那么在我方必有漏洞和毛病,被对方看出来了。不要乘自己有急躁情绪的时候,不要为大家的议论所动摇,自然能够瞄准敌方可破的漏洞。”

为人处世切忌不可浮躁,应讲点计谋,讲点策略,懂得积聚自己的实力,而后大展宏图,振翅高飞。

拥有动力,则可不断前进,可路是曲折的,也需时刻停留,仔细思考,而后再发,定能出而奇,奇而胜。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