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的两个“独”字 第一个“独”字——《沁园春·长沙》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读着这个诗句,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画面:诗人毛泽东“独自”站在湘江边,眺望着远处的“万山”,抒发着豪情壮志…… 那么,“独立”就是一个人站立在那里吗? 2.是。这是1925年晚秋,诗人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历史记载,此次远行,似乎没有同行之人。 不是。它,代表着那个时代“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这“一代”——百侣;不是这“一个”——作者。 词,作为文学作品,它表现的不应该只是这“一个”。 3.细读词句,我们可以品味诗人想象中,非常独特的“独立”的“背景”。 看,层林尽染的“万山”,碧透漫江中的“百舸”,长空、浅底中的“万类”。 由“万、百、万”构成的庞大背景,与“独”似乎形成了“巨大”的形态差异、物象差异,意象差异。况且,这大背景,有静态的“万山”,又有动态的“百舸”“万类”,还有回忆中的“百侣”。 由此看来,这个“独”字,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而不是“一个人”的客观描述。 第二个“独”字——《石钟山记》 1.文章说“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一句话交代了时间——“月明”之夜,工具——乘着“小舟”,人物——“独”与“苏迈”两人,地点——“绝壁”之下。 一个“独”字,清晰地告诉读者,就是我“一个人”。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2.石钟山下,这个夜晚,苏轼把此情此境描述的“惊险”“恐怖”,为什么呢?是真的这样,还是苏轼“别有用意”? 这是“铺垫”:说明“我”的气量,我的胆魄。你们不去,我去;你们不敢,我敢!这样的描述,后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才合乎情理。 这是“抑笔”:就是我,也差点儿“心动欲还”,再看看边上“舟人大恐”。读到此,疑惑来了。前面说“独”“至绝壁之下”,后文又说“舟人大恐”,现场到底有几人呢? 3.其实,此时的苏轼是以“两种身份”的心态去“考察”石钟山的。一是以“士大夫身份”,当然是“独”了,你们都不是“士大夫”之列呀;一是以“父亲身份”,所以会“笑谓迈曰”,心理还是得意、满足的。 这样,后文的“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才言之有理,言之成理。 那天夜晚应该有:苏轼、苏迈、舟人,至少三人。 由此看来,这个“独”字,是文化上、心理上的主观感受。 两个“独”字,都不是“物质意义”的客观描述。前者是诗词意境,是文学笔法;后者是主观感受,是文化意义。 ![]() 天天语文每天陪伴你 欢迎收听、收看、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