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蚀中、子午道与汉中

 和和乐306 2022-10-27 发布于陕西

汉阴县退休教师陈世奎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背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高帝纪》:“元年就国,从杜南入蚀中。”汉高祖到南郑,“蚀中”是哪一条山谷?

读《嘉庆长安县志卷十三.山川志上》,考证了汉王刘邦经“蚀中”之道。原文抄录如后。

一、《长安县志》原文

终南山,自鄠县东南圭峰入县西南界。

《初学记》引《福地记》云:“终南山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元和志》:“终南山在长安县南五十里。”

东为高冠谷,高冠谷水出焉。

谷口有铁锁桥,为长安、户县分界。张礼《游城南记》云:“高冠峪在紫阁东,即此。”

又东为祥谷,祥谷水出焉。又东为刘家山,又东为神波山,又东为善陵山,又东为丰谷,丰谷水出焉。

《汉书地理志》:“沣水出户县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音义》曰:“丰水出户县南山,丰谷盖太平高冠诸谷,并得丰谷名矣。”

又东为丰德山,又东为清华山,又东为翠微山,太和谷水、白石谷水出焉。

《元和志》:“太和宫在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太和谷。”《新唐书地理志》:“长安太和谷有太和宫。贞观二十一年曰翠微宫,笼山为苑。元和中以为翠微寺,盖山所由得名矣。”《长安志》又作太河谷,白石谷在太和谷东。《宋志》:“称交河。合龙贏谷水即此。”

又东为子午谷,子午谷水出焉。

《汉书》:“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师古曰:“子北方,午南方,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今京城直南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后汉书.顺帝纪》:“延光四年罢子午道。”又前汉《高帝纪》:“元年就国,从杜南入蚀中。”如淳曰:“蚀入汉中道川谷名此,谷正当杜南。”杨孟文《(石门)颂》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关入秦。”则子午谷即蚀中也。谷南通梁沔,孔道四出,与党骆、褒斜称六大谷。《蜀志》:“建兴六年,魏延願假奇兵五千当子午而北,不十日可到长安。”《魏志.曹兴传》:“建兴八年,伐蜀,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晋书》:“桓温伐秦,命司马勋出子午道。”《通鉴》:“汉天福十二年,蜀都虞侯李延珪出子午谷,援长安。”而明孙传庭讨流贼,亦命贺人龙出子午谷,夺其南径,盖用武之要地。故汉代置子午关(《元和志》:“关在县南一百里。”汉通子午道因置此关,当在今宁陕界中)。后秦姚苌拜郝奴为六谷大都督。《唐地理志》言:“长安有关官。”《册府元龟》载:“唐肃宗宝应元年(是年四月,代宗即位)九月勅子午等路,往来私客等,皆须过所上具所将器仗色目,然后放过。”广德初,吐蕃入长安,亡军,叛卒多乘乱为盗窃,伏南山,乃设南山五谷防御使讨之。宋景祐三年,置子午镇,设镇官。金因之。皇朝(清朝)画谷以南隶宁陕厅,设抚民同知,而移县丞驻此,亦设险之至意也。

又东为天井山,又东为豹林谷,豹林谷水出焉。

二、《嘉庆长安县志》对子午道的考证结论:

1.子午谷即蚀中,蚀中为子午谷旧名。谷中“南驱汉中”之道即王莽更名的子午道。此“汉中”指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非南郑汉中。

古汉中郡变迁图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战国

秦朝

汉代

汉末

褒国

褒国

褒国

周幽王亡时770年尚存

褒国

未知亡时

秦南郑

城南郑在451年

秦汉中

前312至前221年

秦南郑与楚上庸即汉中合并

何时合并未知

汉中郡

秦平六国后,汉中郡12县延续

刘邦为汉王继承秦汉中郡12县

汉中郡


前汉郡治西城

后汉郡治南郑

汉中

今汉中即秦国南郑

庸国

未知起始

庸国

在汉中

庸国

在汉中

庸国

前611年前在汉中楚上庸即汉中

611年始

楚上庸即汉中

前611312年止

西城郡

上庸郡

曹操公元215年划分

褒、庸并存

褒、庸并存

褒、庸并存

前611年楚秦巴灭庸

史称南郑与汉中

郡治西城县

郡治西城县

前汉12县,后汉12县

史称汉中,西城,上庸

【注】据《史记》周、秦、楚史编制。

2.旧子午道是长安通西城与安阳县的主要干道

据汉王所行“蚀中”可知,子午道在战国就存在,秦朝依然存在。子午道通南北,主要通西城与安阳县。转西通南郑。

 

  唐  金州

谭其骧主编的唐代地图:长安在北,金州(安康)在南,安康县微偏西。

《陕西南山谷口考》:“正南通兴安,出郧襄,其东南抵商州,连楚豫。其西南毗汉中,道陇蜀。”“正南通兴安”,清代兴安府即明代兴安州,即明初的金州,金州即魏兴郡,魏兴郡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分汉中设置的西城郡。

《汉书扬雄传第五十七下》:“明年,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褒斜,东至弘农,南驱汉中,张罗罔罴罘,捕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菟、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

杨雄的“南驱汉中”,不是南郑这个汉中,而是指西城县与安阳县。

三、为何旧子午道是长安通西城与安阳(安康)县的主要干道?

其一,西城县不必说,秦国与秦朝汉中郡治在西城县,西汉汉中郡治还是在西城县,必须有干道通郡治。

其二,秦惠王前312年初置汉中郡,是将楚国上庸六县,与秦国在公元前451年建立的南郑地区合并为大汉中郡,秦国据有南郑一百多年了,而楚国上庸六县(包括今安康)为新占领区域,秦国对汉中郡的管理难度主要在上庸六县,西城县作为郡治,必须有与长安相通大道。

其三,秦汉时期的安阳县,面积广大,几乎占今安康市面积的一半。

其四,西城县与安阳县,为楚国上庸六县之二。

先看看楚与秦设县时间。

1.秦国设县在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

《史记.秦本纪》记载:

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正义:在岐州平阳城内也】。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杀出子也。郑高渠眯杀其君昭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集解地理志陇西有上邽县】。十一年,初县杜、郑【集解地理志京兆有郑县、杜县也】。

秦国南郑设县可能在公元前451年。

《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厉公二十六年(前451年),城南郑也。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伐蜀,取南郑。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庶长魏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年十三岁(前246年),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看来,秦国占据南郑是有挫折有反复的,最终在前387年稳定地控制了南郑。

2.楚国楚武王熊通,灭权国设县;之后,楚庄王灭陈国设县

权国,建国于商朝,由商王武丁的后裔所建,子姓,国域范围约在今天湖北省当阳市内,邻近楚国。权国是在公元前738年被楚国所灭,熊通将原权国故地改设为权县,派阎敖为“县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就此诞生,这就是权县。

后来,楚庄王灭陈国设县。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以陈国大臣夏徵舒为乱为名伐陈,诛杀夏徵舒。破陈之后,以陈国故地设置县。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灭庸,极有可能设县。

其五,西城与安阳县最早设县为楚国,秦国因之。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

楚怀王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原得张仪,不原得地。”(张仪)至,怀王不见,因而囚张仪,欲杀之。仪私於靳尚,靳尚为请怀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无秦,必轻王矣。”又谓夫人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而王欲杀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宫中善歌者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贵,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

由此可知,楚汉中政区名上庸,上庸地有六县,西城,安陽,洵陽,居其三,可能为庸国在商代攻占的其他诸侯之地,曹操在汉末分为西城郡,今安康市。

四、汉中郡安阳县位置

因明代《水经注沔水》校注错误,导致安阳县城位置错乱。汉水经文以所过县城为经:汉水发源——南郑县——成固县——安阳县——西城县。小溪流不属经文,但明代将小溪流为经文,“又东过城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又东过西城县南。”现依据古籍理出安阳县位置。

1.安阳县城在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冉家坝。

北宋的《太平寰宇记》:“汉阴县,(金州)西一百一十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安阳县,属汉中郡。有安阳故城,在今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康县。”

北宋汉阴县城在汉水边,南宋汉阴县治迁移至月河新店即今老城。用这个时间点来区分汉阴县城位置,理解古籍所述汉阴县地理。

汉阴县从古至今县城四处:一处安阳与安康县城在汉阳坪对面的冉家坝;二处安史之乱前迁县城于冉家坝汉水对面的石泉咀,1052年被汉水漂没;三是1054年县城向东迁移至米家庄(漩涡镇方家牌楼附近),北魏在此置魏明郡,短时即废。北宋重建汉阴县城,汉水之北而名汉阴,阳位阴名,将旧汉阴城改名汉阳镇即汉阳坪与石泉咀,阴位阳名,特取反位而名。四是1132年南宋第五年,金兵自洵阳侵金州,汉阴县治匆忙中从漩涡镇方家牌楼附近,迁移到月河新店今老县城。

过去未知1054年至1132之间汉阴县城所在,不知“今县西二十四里”在何处。今位置找到,从方家牌楼沿汉江上(西)到冉家坝即为“二十四里”。

过去不知《水经注》所言“敖头”在何处,查汉唐宋历史可知,《水经注》所写“直水”、“子午道”、“直城”、“莲花渡”、“千渡”、“蛤蟆滩”、“敖头”、“依山傍道、水陆险奏”、“汉阳潕口”、“彭溪”均在安康县境内,也在汉阴县境内。位置从池河口到汉阳坪富水河口,一一对应。“敖头”即“磝头”,今喜河电站北坝基所占山包为“磝头”,沿江十里到冉家坝安康县城。《新唐书》汉阴县有“方山关”,今地图名三台寨,寨下即汉江,在磝头到蛤蟆渡之间。磝头为安阳、安康、汉阴县城到长安子午道中必经之关口,过“磝头”进入峡谷,出峡谷后有驿站名幺铺子(黄家院子),为安阳县城到长安第一个驿站(铺子),也为长安至安阳县城的最后一个驿站(铺子),因名“幺铺子”。从幺铺子沿溪而上,翻凤凰山大垭子到前池(直城),经池河到子午谷到长安,解放前汉阳坪到西安往返都走此路。

2.汉代汉中郡安阳县边界

东南界沿汉水有广城、宁都县地;东到西城县越岭关;西界有黄金县,邻洋州;北界到京兆府界560里,西北到京兆府长安县界五百九十里。几乎占安康市面积的一半。

(1)唐代杜佑的《通典.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古梁州》:

黄金,汉安阳县。故黄金城在县西北八十里,张鲁所筑。南接汉川,北枕古道,险固之极。西魏置今县(黄金县)。

安康郡,东至武当郡七百二十里。南至云安郡九百五十四里。西至洋川郡二百里。北至京兆府界五百六十六里。东南到房陵郡五百四十七里。西南到通川郡一千一百里。西北到京兆府长安县界五百九十里。东北到上洛郡六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九十一里,去东京一千九百五十六里。户一万三千七百八十六,口七万七千七百二十五。

(2)《旧唐书 > 志第十九 地理二》:

洋州:西乡,本汉成固县地,蜀立西乡县,后魏于此置洋州,以水为名。黄金,汉安阳县地,属汉中郡,后魏置黄金县,水名也。

(3)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洋州“元领县五,今三:兴道、西乡、真符。二县废:洋源(入邻近县)、黄金(入真符县)。”

(4)《宋朝事实.卷十八·升降州县》“乾德四年,省黄金县入真符县。”

(5)《旧唐书 > 志第十九 地理二》金州:

隋西城郡,武德元年改为金州,领洵阳、石泉、安康等县。其年,割洵阳、驴川二县置洵州,领三县。又置西安州(安康县)。又立宁都、广德二县隶西安州,为直州。三年,金州置总管府,管金、井、直(安康)、洵、洋、南丰、均、渐、迁、房、重、顺十二州。七年,废洵州,以洵城、洵阳、驴川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直州,又省宁都、广德,以安康来属,仍省驴川县。八年,省洵城县,又以废上州之黄土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旧领县六,户一万四千九十一,口五万三千二十九。天宝,户九千六百七十四,口五万七千九百八十一。在京师南七百三十七里,至东都一千七百里。

石泉,隋县。圣历元年,改为武安。神龙初,复为石泉。永贞元年,省入汉阴县,复置。

汉阴,汉安阳县,属汉中郡。晋武改为安康,置安康郡。隋改为县。武德元年,置西安州,立宁都、广德二县。改西安州为直州。州废,省宁都、广德二县入安康。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阴县。

(6)《康熙七年长安县志》:长安县“南至兴安州界六百八十里。”

(7)《嘉庆长安县志》记载:

长安县在乾隆时划拨宁陕后,“南至宁陕厅界七十里,至宁陕厅治五百六十里。”

划拨宁陕之前:“正南微西至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

唐长安县,“南至金州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自界首至金州二百五十里。”

宋,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县,“南至金州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

金,“南至金州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

元,“南至兴元路金州界四百三十里。”

明,“南至兴安州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

黄金县置县时间在太康元年之前,故属于安阳县。黄金县分离后,石泉县、魏宁县、宁都县从安康县分出。

石泉属安阳县地,又属安康县地,始置县在公元347年,“桓温平蜀之后,以巴汉流人立晋昌郡,领长乐(石泉)、安晋、延寿、安乐、宣汉、魏宁(石泉喜河镇)、新兴、吉阳、东关、永安十县。(《晋书地理志》)”

石泉县与长安县地界,也是安康县与长安县的地界。

安康县名称:280年安阳县改曰安康县;618年武德元年安康县为西安州,立宁都、广德二县隶西安州,为直州(因其位置重要,朝廷直管。旧子午道、汉江几百里,水陆通道)。627年贞观元年,废直州,又省宁都、广德,为安康县。

《太平寰宇记》:“石泉县,永贞元年(805)金州刺史姜公辅奏:本州先废石泉县以地并入汉阴,山谷重阻一千余里,来往输纳,民不为便,请复旧所。诏许之。”可见,当时石泉与汉阴县合并,“山谷重阻一千余里”,面积之大。

五、新旧子午道分属石泉与汉阴

《元和郡县志》云:“旧子午道在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别开乾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三秦记》曰:“子午,长安正南山名,秦岭谷一名樊川,余按今洋川东百六十里,有子午谷。《郡县志》曰:'旧子午道在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451年-525年)以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别开乾路,更名子午道,则今路是也。'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洋川志》云:“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未变。”

旧子午道,王莽修复并命名子午道,江口沿旧道通西城县,又通汉阴县池河,翻凤凰山大垭子经磝头,到汉阴县城。今存古地名:幺铺子,天鹅抱蛋,金马下鞍,大垭子,龙王沟等。

新子午道,王神念所开,石泉县与长安县在秦岭连界,经石泉县地入洋川,唐代称为“荔枝道”,为杨贵妃输送荔枝的快速干道。

2022年10月

史料来源:

1.在《国学大师http://www./》网购买中国古籍硬盘4T.

2.《中国国家图书馆http://www./》网查阅各种古籍图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