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托梦言人生

 新用户09996318 2022-10-27 发布于贵州

——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托梦言人生的诗篇。

李白写此诗,是在离开都城长安的第二年。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经朋友道士吴筠举荐奉诏入京。李白满怀希望,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可是一身诗人学者的傲骨,焉能为世俗权贵所容?在作了一番词臣得意的表演之后,又实话实说,得罪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才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李白写梦,并非因梦写梦,也非仅仅是对天姥山的向往,而是借梦抒情,借梦境含蓄曲折地描绘自己的人生经历。

如何将人生诗话,将自己由得意到失意的人生感悟排遣出来,李白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天姥山的意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借瀛洲的虚无缥缈言人生追逐理想的不易,甚至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境。“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正因为登临天姥山有望,才滋生了登临的动力,哪怕它再高,需要历经艰难险阻。天姥山,成了诗人可以成就的人生理想的高峰。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二十岁起,便开始了“漫游兼求仕”的生活,云游了大半个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有时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诗人“我欲因之梦吴越”,所到的剡溪景色清幽,正是自己修身求道的人生经历的写照,他借谢灵运宿处及“谢公屐”,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为登临人生理想高峰所作的准备。机会终于来了,“身登青云梯”,一介布衣凭着自己的才学走进了都城,走上了让世人仰望的皇宫大院内,“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并且“御手调羹以饭之”。李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都城的繁华、宫廷的迂回曲折让他陶醉,让流连忘返。由艰难的蜀道跋涉而来的李白,他踌躇满志地期待着唐玄宗与他共商国家大计,以实现他“安世济民”的理想,然而,他的诗作得太好了,掩盖了他的“济世”之才,以至皇帝钦点他为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 ,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这本也没有什么,不至于让他完全失望,但高高的政治舞台虽如仙境,却暗流涌动,时暗时明,让人毛骨悚然:“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身处其间的人往往不明就里,前程的起伏是不在人所预料之内的,有时甚至成为一种虚假的幻想:“仙之人兮列如麻”,唯独李白成了“谪仙人”!

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于是这短暂的人生幻像成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还是走逍遥的老路,寄情山水间吧。

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颇有气节,颇显人格,正因为做人如此,才有几多沧桑,几多无奈!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和屈原的离骚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解读其诗,欲从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出来,须看他立足的土地和从高处跌落的人生经历。但是,他失去了一个高高的宫殿楼台,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光耀千古的传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