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文德东路老房子有段“红色罗曼史”|周恩看|广州|文德|黄埔军校

 我是由申甲 2022-10-28 发布于山西

广州文德东路的红色史迹——文德

周恩来和邓颖超广州喜结良缘的故事被广州人引为佳话。从1924年至1927年,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的负责人和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广州工作三年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和革命战友共同居住过的文德楼也成为广州一处重要的红色史迹,更因为周、邓伉俪在此缔结革命情缘,多年来很多市民游客慕名去探访,成为广州最浪漫的红色史迹之一。

大名鼎鼎文德楼——游客慕名来寻

越秀区文德东路是一条大隐于市的街道,这里的街坊却习惯了给来客指路,“每个月都有人来问,有本地人也有游客”,在树下纳凉的婆婆笑吟吟地说。

来客的目的地是位于道路南侧一处颇具规模的老房子,历经沧桑的外墙掩盖不住昔日精致的容貌,还有自己的名字:文德楼。外墙上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铭牌提醒过往人们,这就是文德楼——1925年中共广东区委租赁这里部分房子给工作人员居住,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新婚居所就在这里,这对革命伴侣从此携手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相濡以沫的人生路。

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五四运动,在爱国救亡活动中,他们彼此留下良好印象。后来,周恩来赴法国留学,二人鸿雁往来,在书信中定情。1924年9月周恩来回国到广州工作。在组织的关怀下,1925年8月初,邓颖超只身从上海来广州,与周恩来相聚。

多年未见的恋人应自己的呼唤而来,然而,当时广东区委正全力组织省港大罢工,周恩来无法抽身去迎接邓颖超,只好委托陈赓拿着她的照片去接。可拥挤的人群中,陈赓始终没见到邓颖超,当他内疚地返回周恩来住处不久,却看见一个姑娘笑吟吟地走了进来,原来,纵然人生地不熟,聪明的邓颖超还是根据通信地址找到了住处。

多位要人曾住此处——选址经周密考虑

经历这个小小的波折,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正式结婚。周恩来邓颖超新婚的居所,就在文德东路上的文德楼3号二楼。他们的好友李富春、蔡畅夫妇就住在隔壁的1号。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著名文博专家黎显衡告诉记者,周恩来和李富春夫妇等广东党委主要同志居住在文德楼,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经过了周密考虑。首先这里离文明路广东区委和万福路广东军委都只有几步之遥,即使到周恩来当时工作的沿江路黄埔军校广州办事处也很方便。

文德楼的环境也是一个因素,周围比较安静,巷口原来还有一座更楼,比一般民居更具安全性。黎显衡分析,周恩来、李富春等人租住在文德楼是自己掏腰包付的房租,“当时党组织根本没有额外的经费”,但住宅的安全性应该是经过组织考察的。

美华侨偶然购得——缘分难得 好好保护

时隔九十多年,文德楼附近的街坊都对总理的旧居引以为荣,虽然大隐于闹市,只要问起文德楼,附近几个街巷的群众都会热情指路。尽管部分外墙已经脱落,这里仍保留着几分当年的意韵,穿过拱门下的铁门,里面是一条十余米长的小院子,沿着旋转楼梯就可以来到楼上。

文德楼3号二楼的周恩来夫妇旧居目前大门紧密,屋主已经侨居美国多年。珠光街清水濠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九旬高龄的屋主陈婆婆及家人都没有再返穗。几年前,记者到文德楼探访时,幸运地偶遇了当时回国的业主陈玉桃婆婆,得以走进文德楼3号二楼的周恩来夫妇旧居参观。

这是一间东西向对流的房子,采光通风俱佳。用厚实的木板间隔成两房一厅,东面还有独立的厨房和洗手间。陈婆婆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七八十年前,文德楼是广州的高档住宅。在客厅中央的墙上,陈婆婆特意挂上了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处主任时的照片和总理生平的画册。

根据历史资料记录,当年房子居室用屏风间隔而成,周恩来夫妇住前室,除床和几把椅子、办公桌子外,还有两箱衣服和两箱书籍。

陈婆婆父亲是祖籍台山的美国华侨,上世纪30年代末买下了文德楼3号整幢一至三层,后来把3号楼留给了三个女儿,陈婆婆刚好住在二楼。陈婆婆告诉记者,当年她爸爸购买这幢房子时,根本不知道是周恩来住过的地方,知道后,觉得这是大大的缘分,要把房子保护好。

“中山舰事件”发生——搬到万福路190号

1926年3月,轰动一时的“中山舰事件”发生,改变了周恩来夫妇的工作和生活轨迹。邓颖超后来回忆,“1926年5月,'中山舰事件’后,住进万福路190号南华银行楼上”。

黎显衡推测,“中山舰事件”中,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正是在其文德楼4号的寓所内被抓的,这个事件是国民党右派反共的信号,而作为共产党人的居住地之一,文德楼此时完全暴露,安全受到威胁,搬走是势在必行。

而万福路190号是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工作机构,广东区委军委秘密办公的地方,具有隐蔽性,这是周、邓决定搬到那里的原因。但与文德楼不一样的是,万福路190号是兼作办公和居住两用。

而今万福路上的广东军委旧址,骑楼的门廊仍然保存着当年的红木大门和彩色玻璃,一楼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罗马式的廊柱颇具气势,周恩来夫妇曾经居住的楼上,如今已成民居,跟文德楼不同,这里的居民对历史了解就没有那么深入。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