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的立论基于“阴阳、五行”

 新用户13286206 2022-10-28 发布于重庆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不明白“阴阳五行”的概念,就理解不了、“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立说的意义。
“阴阳”之立说,是出自比黄帝内经更早的“太始天元册”。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文中提到了“五行”,“阴阳”,概括了宇宙大自然现象,表述的是太阳行星绕日周旋呈现出来的阴阳变换。或强或弱,或暗或明。
近则明,远则暗,近强远弱,这与现代天文现象是吻合的。
按现代开普勒的定律,众行星包括地球都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太阳公转,而太阳并不在众轨道的圆圈中心,所以每个行星绕日一周,都会产生一次近日点,而太阳是势能之源,距离太阳的远近势能也不同。
这就是“曰阴曰阳,曰柔曰刚”。
行星绕日一周近日点的半周势能强为“阳”,远日点一侧的半周势能弱为”“阴”。这也就是所说的“太极分两仪”。
内经曰:“调到左旋,地道右旋”,是面向北极星而望。
这与现代天文观测也是吻合的,现在看地图仍然是北上南下左东右西。
地球在轨道上右旋,看太阳相对而言太阳左旋,由于有的行星公转速度有的比地球慢,(例如水星,木星,火星),都看成是退行的左旋了。
“上下者,阴阳之所在,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设:地球从“阳”的半圈近日点开始下行,是向“阴”的方向运行,至四分之一时,为“阳中之阴”,再继续运行进入“阴”的半圈,至远日点时,是“阴中之阴”。
继续运行是上行。至“阳”的半圈,因为接近“阳”区,为“阴中之阳”。
再上行,行于近日点节段,“阳气”最强,为“阳中之阳”把阴阳势能场划分了四段“两仪分四象”。
这就是“左升右降”。
从势能趋势看,从远日点至近日点,是势能逐渐增强。从近日点至远日点势能逐渐减弱。
从势能强弱看,“阴阳”是表达的势能相对关系,“强者为阳、弱者为阴”。
没有绝对数值,只有相对比较的强弱。
黄帝内经就是用“阴阳”来分析调整人体各部位势能强弱关系的正常运行。
因为有势能差才有动力,人体才有活力。
以后再探讨一下“五行”的概念,希望朋友们,加入发表见解,与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