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校长陈吉宁何许人?

 我的梦想登名山 2022-10-28 发布于福建
原标题:清华校长陈吉宁何许人?——魄力,亲民,大局观

2015-1-30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履新环保部担任党组书记,“学而优则仕”的榜单上又添耀眼一星。从顶尖学府来到压力与日俱增的环保部,人们对这位拥有资深专业背景的学者型官员充满期待。

  年轻——力推改革

  “可能这种干劲和魄力最适合目前的环保事业”

  在此次任命曝光之前,低调的陈吉宁似乎一直都在大众视野之外。那么,在清华师生眼里,这位在清华读书,又在母校工作了十六年的“本土”校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年轻”,是受访的教授和老师们不约而同说出的第一印象。的确,1964年出生的陈吉宁是1949年后清华最年轻的校长之一,而这一点在部委领导中将更加明显,十八大之后,25个部委的新一届掌门人平均年龄60.8岁,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比陈吉宁大七岁。

  “年轻”本身就意味着许多不同,比如陈吉宁会像学生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清华园中穿行,比如这会是一个更有魄力的掌舵人。担任清华校长三年的时间里,陈吉宁推动学校改革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给不少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干劲”是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杨健(化名)对这位校长的评价。诸多改革中,与杨健最为密切的,是清华大学近年来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以打造国际一流高校为目标的清华,正在引进国际上通行的“tenure-track(终身教职)”制度,激发教师团队最大的活力。

  杨健觉得,这种新人事制度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优秀教师开展比较深入、开创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能给年轻教师带来更大的工作动力,这与清华大学“顶天立地”的总体要求相匹配,“改革的方向应该说比较超前,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而且无论是新人、老人,都会涉及到改革的进程中。”

  “据我了解,最慢的也有了方案初稿,有些院系已经开始施行。”由于涉及面广,新的人事制度改革还在试行阶段,杨健坦言,改革过程中不是没有异议,而陈吉宁力推改革的决心,正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大推手。目前,清华大学各个院系都已按照本系的实际情况推出实施细则,“除此之外,今后老师也将分为不同的序列,偏重于研究还是教学,将有所分工,这就破除了之前大家常说的高校评价机制弊端。”

  “可能这种干劲和魄力,最适合目前咱们国家的环保事业吧。”初听到陈吉宁调任环保部的消息,杨健还是有些吃惊,毕竟陈吉宁履职清华大学校长仅有三年时间,许多由他推行的改革,仍未尘埃落定:“我们私底下也会有所担心,教学改革会不会减缓;但环境保护的事业现在更严峻,需要年轻有为的领导才能有所突破。”

  对于陈吉宁担任校长后,大力推行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在和同事们聊天时,也少不了评价一二,“总的来说,我接触到的老师对他都是很佩服的,大家都觉得他非常年轻,有公信力,又非常聪明,有决断力。”

  亲民——站听答辩

  “没走到前排就座,足足站了两个多小时”

  “别看陈校长现在名气大了,他其实挺低调的,当上校长前,他的知名度还不如清华'名媛’。”清华学生肖伟进校时,陈吉宁还是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环境学院的学生可以选到他讲授的“环境系统建模理论与复杂模型”,而对于其他院系的清华学生来说,“陈吉宁”只是个陌生的名字。

  2012年初,陈吉宁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由于没有院士身份,在校园内外曾引发不小争议,“有人质疑陈校长的学术水平,也有人认为管理水平不能与学术水平等同,这之后还是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让大多数清华师生认可了他的能力。”肖伟说。

  低调让陈吉宁在校园里不那么容易被发现,而跟他接触过的师生,则往往会记住他的亲和。

  早在十六年前,刘文君还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师从王占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35岁的陈吉宁正是他的系主任,当时刘文君就感受到了陈吉宁的亲民作风;而五年后的一次经历更让他难以忘怀。

  2004年,刚刚从国外做完博士后研究返校任教的刘文君突患重病,在医院做了一次大手术。爱人还没来得及回国,身在病榻、举目无亲的他处境艰难。系主任陈吉宁了解情况以后,很快便安排专人到医院照顾,并经常对他嘘寒问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这种关心真是太宝贵了!”十多年后回想起来,刘文君依然感动不已。

  陈吉宁的亲和低调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2014年7月6日,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陈吉宁还特意提及在网络争议中,捍卫“PX”网络词条科学性的清华学生——“相信你们在捍卫网络词条、追寻中国梦的实践中,体会的不只是真理的可贵,还有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我更相信,你们在课堂、在实验室、在各种大赛上,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分数和名次,还有创意、创新、创业的创造者精神,这种精神将伴随你们一生。”对学生的关注和支持,为这位校长的口碑加分不少。

  陈吉宁站听答辩的照片,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拍照的清华学生回忆,校长在答辩会开始约一个半小时后,悄悄从侧门进来,没有打断答辩过程,也没有走到前排就座,而是走到最后一排,站在了同学们中间。有在场学生回忆,那天,陈吉宁“足足站了两个多小时。”

  专业——有大局观

  “考虑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都很有远见”

  生活中一派亲和的陈吉宁,在学术上一贯要求严格。“担任系主任期间,他在博士生培养方面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想法,例如他首创的博士生最终学术报告制度,已经成了学院的特色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刘文君表示,原来博士生都是到毕业前夕进行答辩,一旦发现“火候”不够,就很被动。如果勉强通过,势必会影响学术质量,如果当场“毙掉”,对学生来说又很残酷。陈吉宁提出,计划毕业的博士生提前半年进行学术报告,由博导做出评价,如果达不到毕业水平,就再加以修改和完善。“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又能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弥补。”

  除了这些师生们公认的评价,刘文君还特意加了一句话:“有大局观”。

  2005年,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发生,时任系主任的陈吉宁不仅迅速从技术上帮助政府出谋划策,还给在建设部担任专家组成员的刘文君打电话,让他联系相关领导去现场参加应急供水工作,及时缓解哈尔滨市民饮水紧张的问题。这件事给刘文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既有专业知识,又看得很长远,考虑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都很有远见。”

  在校外,刘文君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的秘书长,协助分会理事长陈吉宁开展工作。“他在机构的程序化方面做出很大贡献,学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加规范,不再无章可循。大概两年前,分会曾经主办水工业与城市安全高峰论坛,他作为理事长,确定了论坛的主要议题,并且做了关于城市水系统规划的报告,从学术角度来说,逻辑缜密,对于我们城市的发展很有帮助。”

  谈到陈吉宁履新环保部,刘文君再三表示,“我们都对他信心满满!正是因为这项工作有挑战性,所以才需要他去做。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环境问题将有很大改观,从执法力度,乃至整个环境系统的规划、管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围观

  “鼓励我们就要做Future Leader”

  @喻丰THU(清华心理学博士):记得特奖时陈吉宁校长对演讲的表扬,记得前年平安夜吃饭叫“心理学家”解释棉花糖试验,记得在北门看见校长自己骑自行车默默出门,记得新年会上说自己最幸福的事情是同学递给他酸奶。牢记于心的是他鼓励我们就要做Future Leader。改革不刻板、亲切没架子。再见啦陈校长,相信环保必有可期!

  @少吃点-多看书:笔者在清华见过几次陈吉宁,一条腿跨在自行车上,一条腿站在地上,跟同样跨在自行车上的老师聊天。学生们匆匆驶过,没几个人看他一眼。网上一片点赞,清华人倒觉得自然,这应该是34年前他进清华时就熟悉的场景。

  @张欣(SOHO中国CEO):上个月去清华刚认识的陈校长,印象好极了,麻利、能干。环保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难题,要让最有能力的人负责。恭喜,陈校长。

  盘点>>>

  那些“学而优则仕”的学者型官员们——

  陈吉宁 环保部党组书记 (原清华大学校长)

  侯建国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申长雨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 (原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杜玉波 教育部副部长 (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郝 平 教育部副部长 (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陈 希 中组部常务副部长 (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潘云鹤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 (原浙江大学校长)

  万 钢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原同济大学校长)

  蒋树声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原南京大学校长)

  袁贵仁 教育部部长 (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曹建明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原华东政法学院院长)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

  主笔:张棻 宗媛媛 吴楠 插图 宋溪

清华校长陈吉宁任环保部党组书记·三年校长关键词

  清华校长履新环保部党组书记 “最后一讲”没告别

(来源:北京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