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陆羽与《茶经》

 思乡远梦 2022-10-28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本人抖音号:抖音搜索思想远梦,欢迎光临。
  陵,天门城关镇,即竟陵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竟”的名人,死后埋在了这里,所以就叫“竟陵”。
  唐代陆羽(公元733年—804年),一生致力于茶叶研究,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介绍茶叶的专著《茶经》,因而被后人尊为“茶神”、“茶圣”。
  陆羽是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在他的家乡,至今还保存着与他有关的一些古迹,如陆羽故居西塔寺遗址、古雁桥、鸿渐关、“文学泉”、“品茶真迹碑”、“陆羽亭”、“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等。
  陆羽故居西塔寺遗址
  据《天门县志》载:西塔寺前身西晋时由茅庵肇起,先后名青云寺和龙盖寺,后更名为西塔寺,位于竟陵西湖覆釜洲之上,虽历遭废圮,也历经缮修。
  陆羽幼时被该寺智积大师收养,亲授禅理茶艺,为后来陆羽立志功研茶学打下了最初的基础。晚唐重建西塔寺时,对寺内陆羽住所加以修缮,并立陆公祠供奉茶圣之像。2003年,西塔寺在西湖北岸重建。
  古雁桥
  古雁桥位于竟陵城西门外。相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西寺塔智积禅师漫步西湖之滨,忽听芦苇丛中群雁喧哗,于是循声寻去,见三只大雁以翼覆一婴儿,甚感惊异,遂将婴儿抱回,收留教养于禅院,这小孩就是陆羽。后人为纪念陆羽,在此建石桥一座,取名雁桥。
  鸿渐关
  鸿渐关为明嘉靖年间县令杨应和创修,鸿渐关之名由陆羽而来,陆羽字鸿渐,长大后,用易占卦,辞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说鸿雁落到陆地上,其羽毛可用来做舞具。于是,他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关名“鸿渐”,寄托了人们对陆羽的情思。
  文学泉与品茶真迹
  文学泉,位于竟陵街道以南官池之滨。井口为成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圆孔,故又称品字泉,俗名三眼井。
  相传是唐代茶圣陆羽少年时汲水烹茗的真迹。因陆羽曾被拜为太子文学,故后人称其为文学泉。据《天门县志》载,此泉乃是晋代高僧支遁开凿,距今已1600余年。后几经湮没,失其所在。直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因天气干旱,在挖荷池时得一断碑,上书“支公”、“文学”字样,其下又发现有潺潺泉水,于是当地官员才修复井泉,其旁建亭、立碑,恢复胜迹。
  “品茶真迹”四个字刻在文学泉碑背面。为乾隆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书丹。
  陆羽亭
  古朴典雅的陆羽亭,位于文学泉路,是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茶圣陆羽而建。原为双层木质结构跳角亭,系清乾隆戊子年(1768年)时任天门知县马士伟为纪念“茶圣”陆羽而建,后毁于战乱。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过问后重建。
  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
  现存放在陆羽纪念馆前殿中的《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石碑,长104厘米,宽39厘米,系清乾隆癸卯(1783年)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绘图撰文令人所刻。石碑为白描阴刻“唐处士陆鸿渐小像”,其像为茶圣陆羽逸士打扮,头裹幞fú头巾,正襟危坐于石上,右手抚膝,左手端茶碗,神态悠然,若有所思,品茶神韵,惟妙惟肖。刻像的左边,辑刻宋代诗人黄州太守王元之《题竟陵文学泉诗》以及陈大文等三人的次韵唱和之作。碑左文详述摹像的经过。此石碑为陆羽纪念馆镇馆之宝。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六羡歌》。陆羽是唐代诗人,他写《茶经》是在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变时期。当时,陆羽随乡亲离开竟陵来到江南,且终老在湖州。在此期间,陆羽共完成著述多达六、七卷。《茶经》这部名著就是写于湖州柕山,但他醉心茶道却是在龙盖寺的事。龙盖寺,现称西塔寺,建于东汉时期,因在竟陵西湖中的龙盖山上,所以初名龙盖寺。智积和尚嗜茶,陆羽每每为其煮茶,并悉心学技,且得到秘诀,于是才有了写《茶经》的念头。
  “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茶经》共十节,综合论述了茶的起源、茶的用具、茶的采制、茶器、茶俗、茶事,以及饮茶技艺、茶道等内容,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自此,饮茶品茗成为人们“意在物外”的生活艺术,也是修身养性、品赏茶美感之道的经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