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风家训刍议

 一利阳光故事会 2022-10-28 发布于北京

近年来,家风家训的话题日渐升温,不少媒体都竞相参与。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匡正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时弊,促进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到家风家训,可能很多人立即想到的是颜之推、朱柏庐和曾国藩,觉得那是名人之事、是过去大家族的事情,与当今的普通百姓并无大的关联。因为随着传统大家族在现代社会土崩瓦解,过去那种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情形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小家庭多半没有凝练成文的家风,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知家训为何物。于是,认为家风家训早已成为了前尘往事,对现代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所谓家风,说简单点,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是家族的集体认同和价值取向。所以,准确地说,有家就有家风,就有家训。它是家庭的优良品质在成员中的传承和积淀,是家庭长期孕育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或勤俭诚信、仁爱宽厚,或忠孝谦和、慈善义礼等等。虽然有的家庭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家风很散淡,不那么正面,但那依然不失为一种家风。因为家风有正与不正之别,并不是所有的家风都是积极向上的。诚然,《颜氏家训》开创了家训之先河,《朱子家训》和《曾国藩家书》也影响深远。我们普通百姓的家风家训没有他们那般显赫,或许还不够规范。但每一个家庭教育子女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有些父母虽然识字不多,不会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更不会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名言警句。不过,谁又能说在我们少不更事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父母的耳提面命?没有经受过诸如“当家才知盐米贵”、“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之类的的絮叨呢?这就是朴素直白的家风家训。

一般地说,家训大致可分为口头说教和文献形式两种。在先秦时期,大都属于自发的口头说教,无论是周公训诫伯禽(“周公吐哺”典故),还是孔子的过庭之训,都仅限于口头说说而已,并没有落实在文字上。到了秦汉时期,我们祖先对家风家训的认识由自发跃升到了自觉阶段,开始出现了一些诉诸文字的规范家训。如东方朔的《诫子书》、刘向的《戒子歆书》(即“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出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规范的家训大量涌现:王褒的《幼训》、嵇康的《家诫》(“人无志,非人也。”)、徐勉的《诫子崧书》等等,最经典的当属《颜氏家训》这样的家训专著。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家邦社会,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便产生了以血缘聚居的氏族部落,其成员往往来自同一个祖先。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很多地方以家族姓氏而名,陈家场,苏家湾、李家村,罗家庙,张家祠等等,同一个地方的居住者大多同姓,甚至还有相同的图腾。如果有人犯了大错,有辱家族门风,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愧对列祖列宗的歉疚,甚至还会去祖宗祠堂跪拜忏悔。又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自豪地说,我们李家为人处事怎么怎么样,或者,朱家人从来不会干出那种事情。其实,从这些言行的背后,我们能隐约感受到他们对家族的家风家训的一种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家风家训在无形之中产生了“约束行为,完善自我”的作用。

家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们平时常说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与之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而家风家训正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沃土,是修身的起点。当今的教育,有一句流布甚广的口头禅,“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就像一块璞玉浑金,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环境氛围,都会潜移默化地在这块璞玉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孩子后天品行习惯的养成,大都与这个阶段息息相关。所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家训,则是一个孩子真正的人生起跑线。

家也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每一个社会成员无一例外地都会受到家风家训的熏陶。尽管现代社会家风家训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它的作用绝对不能低估。纵观历史,我们总能发现,有一些家族,一代一代地涌现出了很多杰出人物,为国为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名垂青史。如钱氏家族,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其琛、钱钟书等,这些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究其原因,这与其家族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对每一个家族而言,家风家训不一定会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但它一定会深深地融入子孙后代的骨髓里。优良的家风家训不仅能助力个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明辨是非,行稳致远,而且事关社会风气的形成,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正是因为万千家庭具体而微、鲜活接地气的家风家训的基础积淀,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活力。

2021年4月2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