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历仕三朝,低调做人,没有重臣的样子,皇帝说:这才是好臣子

 子霄读史 2022-10-28 发布于北京

在西汉时期,有一个人,可以说非常低调,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而屹立不倒,他的家族是西汉仅有,富贵且长久的家族,他叫张安世。

一天,有大臣对汉宣帝说:“陛下,张安世没有一点大将军的样子,唯唯诺诺的,简直丢您的人,是大汉朝廷的耻辱!”

汉宣帝训斥这个大臣说:“你懂个锤子!你看得不够远啊!”

这个大臣道:“请陛下明见!”

汉宣帝正声道:“张安世虽然位居大将军,但是,他却从不嚣张跋扈,低调谦恭,谁能跟他比?这才叫大德行大智慧,这样的人,才能让朕放心,这是我大汉的大幸啊。”

这个大臣顿时恍然大悟,“陛下真是看得高远啊!”

张安世是谁?汉武帝时期著名酷吏张汤的儿子,张汤被人陷害而死后,汉武帝非常惋惜,特意加恩提拔张安世。

张安世,历仕三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深得皇上信任,虽是朝廷重臣,但是,他从来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终西汉一朝,显贵且屹立不倒的家族,张安世家族可以说是一个特例。这跟张安世的为人处世智慧分不开的。

张安世确实是一个非常谨小慎微之人,他不管走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在国家大事上,他跟皇帝商量做出决定之后,他必定会称病不上朝,以免让人知道他也参与决策了,他甚至为了不让别人怀疑他,还故作不知派人去丞相府打听消息,这样一来,张安世可以说除了皇帝,瞒过了一帮大臣。

张安世身兼选拔官员的大权,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但是,他从来不会让被举荐人知道,他在幕后的举荐之功。有人听说是张安世举荐的,带着礼物去向张安世表示感谢,但是张安世却从来不接受礼物,坚决不承认自己举荐了。所以,后来有人说张安世是一个尸位素餐的庸官。

他的儿子认为他太软弱了,被人说庸官也不自证清白,张安世便开导儿子说:“你爷爷怎么死的,你不知道吗?就是因为秉性太刚而死。有多少大臣因为野心太大而亡,累及家族,霍氏家族的教训就在眼前啊!我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你们后代着想啊!如果身居高位,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骄横跋扈,那就是在招祸啊!你以后就知道我这样做的好处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张安世对家族成员要求非常严格。

儿子跟他同朝为官,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便上疏请求皇帝将儿子放到外地为官。

他的侄子张彭祖曾和汉宣帝一起读书,他的哥哥张贺对汉宣帝又有救命养育之功。张贺死后,汉宣帝追封他为恩德侯,张彭祖被封阳都侯,孙子张霸被封关内侯。一家子受到如此浩荡的皇恩,这让张安世惶恐不已,他多次谢绝、反复陈情,但是皇帝却不收回赏赐,这让张安世如履薄冰,推辞不掉,他便只受其名,将俸禄上交国库。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张安世生活竟然不如普通人家,他的夫人亲自纺织,家中仆人耕种土地,一家人几乎做到自给自足。他平日里还经常教育儿孙要戒除骄气,不可仗势欺人,如果有人违反他的规定,他一定会亲自动手严惩,从不姑息。

怪不得人家能历任三朝而不衰!后代八世均为侯!

晚上读到张安世的故事,深有感触,这样的人不管什么时代,都不多呀!张安世让我有了很多思考:

【1】处世之道。张安世从他爹张汤身上吸取了教训,为人处世不再那么刚强,开始采用一种柔性的方式把事情做好,这必然会降低成事的难度。

【2】为人低调。张安世身居高位,参与了皇帝的决策不声张,举荐了他人不留名不收礼,被人嘲笑不辩解,家族显贵不张扬,真正地把“低调做人”做到了极致。

【3】家风传承。张安世不仅自己低调做人,更是对家中子弟、仆人严格要求,省得他们惹是生非招来祸患,正所谓家风好福报多,不无道理。

张安世之所以这样,必然是因为霍光家族的教训太让人难忘了。《罗织经》中说“臣强则死,念妄则亡”,他深深地懂得作为臣子,权势太大,一定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祸患。所以,他苦心孤诣地低调做人做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