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鹤壁一个爸爸带3岁女儿跟朋友吃饭时,女儿独自跑到院子里玩,谁料,女儿不慎掉进废弃的机井,在这危急时刻,15岁少年挺身而出,“倒挂金钩”下14米深井,6进6出,只为将女童救出!
 那年的11月30日下午,鹤壁的赵中利跟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由于3岁的女儿吵嚷着要跟爸爸玩,便把女儿也带在身边。可是孩子不懂大人的世界,也跟一群大老爷们说不上话,随便扒拉了两口,就独自跑到院子里玩去了。
赵中利见院子里有人在打羽毛球,想着女儿平时也不胡乱跑,所以就没在意,继续留在屋里跟朋友们边吃边聊。然而,过了一会儿,一个女孩凄厉的尖叫声,打破饭店里的愉悦氛围。
赵中利和朋友们闻声冲到了院子里,却发现女儿已经掉进了一口井里。他本以为是一口普通的水井,疯了一样冲了过去,可到了井口却傻眼了,竟然是个狭小的机井,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听到女儿凄厉的呼救声和撕心裂肺的哭声。
饭店的老板和伙计们也闻声跑了出来,一群人围着井口急得团团转,却无计可施,立即拨打了救援电话。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鹤壁市消防队的战士们,民间自发组织的蓝天、斑马救援队的队员,以及附近医院的救护人员,陆续赶到了事发现场。
救援人员通过专业仪器测量之后,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口机井的口径只有三十多厘米,可是深度却有三十多米。庆幸的是孩子正好卡在正中间,但糟糕的是井口太小,成年人根本就钻不进去。这该怎么办呢?
救人如救火,救援人员焦急万分,一面让赵中利趴在井口安抚女儿的情绪,一面通过专业设备往井里输送氧气,一面召集骨干人员商量救援方案。
一开始,救援队想把绳索放到井里去,让孩子自己把绳索绑到手臂上,直接把孩子拉上来。可是一问家属,落井女孩才3岁,别说往手臂上绑绳子了,就是直接用手抓都不一定能抓得紧。
孩子自救的方案被否定,井内空间太小成年人又下不去,只能采用最后一种方法,利用机械作业破井救人。
方案定下来之后,救援队立即联系了两台钩机,赶赴现场从不同的角度同时作业。可是这样的方案也有弊端,由于机械作业的空间有限,难度系数高,即使多台机械不停歇地连续作业,至少也需要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这危机时刻,一脸焦虑的消防队王金明喃喃地说道:“要是能找个身体素质好点的未成年人,就能直接下去把孩子救上来了!”
听了这句话,斑马救援队的队员王庆军忽然灵光乍现,立即掏出手机拨通了妻子的电话。 
王庆军是一名大车司机,妻子是一所幼儿园的园长,膝下有一双儿女,一家人都是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热心肠。他的小儿子王泯然正在上初三,体型比较消瘦,身体素质也不错,应该能行。
在女童被困已达4个小时,哭声渐渐微弱,随时可能因缺氧遭遇不测时,王泯然和母亲赶到了现场,听了王庆军的介绍之后,王泯然想都没想就主动请缨下井救人。
现场负责人见有小伙子下井救人,当然是既兴奋又激动,可是救援过程中充满了危险,未成年人参与救援必须得经过孩子父母的同意。王泯然也许是看出了大家的担忧,朗声说道:“我今年17了,没问题!”
现场负责人听了很欣慰,但王泯然的面相一看就不是个17岁的孩子,问了王庆军之后,才知道他只有15岁。
现在的情况很危急,早一分钟把井下的女童救出来,就少一分危险。现场负责人得到了王庆军和他妻子的肯定答复之后,才让医护人员给王泯然进行了简单的身体检查,并临时抱佛脚,让救援队员给他讲解注意事项和绳索的套绑方法。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现场的机械作业立即停止,围观的群众也在救援人员的示意下保持安静。为了减少下井的阻力,王泯然脱掉了外套,只穿了一身薄薄的秋衣秋裤,以倒立的方式,被慢慢地送进了井里。
可是,整个救援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由于王泯然没有接受过这一方面的训练,井内的空间又异常狭小,他6进6出,才将女童救出。
第一次下井,刚到2、3米处,便被卡住了,他只能重新调整。第二次,因大脑充血引起的严重不适宣告失败。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回到上面稍作调整之后,立即准备下一次的救援。
就这样,终于在第四次下井的时候,看到了小女孩,两人只有2米的距离了。井内的环境也很复杂,王泯然接连尝试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身上也出现了多处擦伤。直到他第六次下井,救援队才听到了久违的声音:“绑好了,拉!” 
在大家紧张地注视下,王泯然和落井女童,先后被拉出了井口,现场爆发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5岁的王泯然成了危难之处显身手的少年英雄,可是面对人们的赞誉,他却平静地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没有英雄的父母,不会培养出少年英雄。冷静不怯场,勇敢不慌张。中国好少年,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也温暖了无数的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