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甄士华:回首我的高考路(二)

 乡土大河南 2022-10-29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回首我的高考路(二)



作者 |甄士华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二、梅开二度后,误导生新枝

那时候人们不知道预选和正式录取的区别,只要进了预选线,是个备取生,就认为“考上大学了”。我进了预选线,要进城体检了,街坊乡邻都认为我跳上了龙门,街谈巷议,成了话题。我这个名牌圣人蛋,一夜之间蛋丢了,找都找不着,只剩圣人二字了。原来一身的贱毛病,现在居然处处放出光来。
大多数人都是赞赏的,话题无非是:“这娃和别人不一样,你看你们来牌打闹时,人家在干啥?”也有知情一点儿的说:“别人撕穿买戴时,人家拿着钱进书店。”但也有人恨得牙根疼,愤愤不平地说:“就这鸡巴娃那样儿,他咋会考上了!”
锅里无米难做饭,坑中无土难打墙。虽然被预选了,究竟是山间竹笋腹中空,没有真材实料,数学是零分,最终落选。猫咬尿(sui)泡,瞎喜欢一场。
尽管落选了,人们的议论却没降温。高中的老师们,连同伙房的厨师们,把我当成了活教材。一股子温暖和热情,厚厚地把我裹了起来。
1978年初春,考虑到以后万一能考上走了,弯腰驼背的年迈父母怎么办?我和父亲一样,是饿死不求人的性格,却一念之差,想投靠一下亲戚。结果,人家怕成为累赘,使出一股子蛮劲抵触,我也只好拉倒。这时我更深地领悟到,人在困境莫求人;更深地领悟到,人为什么要艰困守志,孤独守心。
年内九个来月治山专业队强力劳动,痔疮日益严重,行走都不便,更不用说劳动了。暮春时分,不得已去几十里外的村子里做了一个月治疗。回家休养了一段,漫无目的地胡乱看一点东西,接着就是高考了。
1978年高考时间是7月20-22日,太阳火一样当空烤着。考场在县一高,相离不远处是关帝庙小学,我们住宿在临街戏楼上,自带凉席和床单。那时的进口花斑蚊子已盛行,叮一下就是痒得难忍的疙瘩。
这一年的地理历史考试特有意思,两个题的分都是捡来的。
历史一个填空题(1分)是“明朝 提出'高打墙,广积粮,缓称王’”。我提笔点题,直写“朱元璋”。这个题的分是道听途说所得。四五年前,我去积肥组交粪,生产队粪坑近旁的墙壁上,一米高的大字写着毛主席语录: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负责收粪的伯伯指着墙壁上的大字标语说:“毛主席比朱洪武谦虚。朱洪武说:'高打墙,广积粮,缓称王’。毛主席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确不料数年之后,竟成了我捡分的题。
考地理那天下午,去考场前,一个乡村临时复习班的几个学生,在戏楼过道里互相提醒知识点。一个问:“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另一个答:“多瑙河”,并且顺口说了多瑙河的特点及流经的国家。当时我正下楼梯,正好听到他们的一问一答。而此前,我对多瑙河几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巧,地理试卷发下来后,竟然有简述多瑙河的题(4分),没费周章就完整答了题。
数学题不用说,女儿穿她妈的鞋—老样儿。满分100,就是缺少那个1。
不久,预选通知下来了,没我的份儿,只差1.7分没进预选线。就像庄稼一样,开了花连个秕瞎子都没结。
自知手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儿。然而欲进无力,欲罢不忍。加上亲友、街坊和老师们的热切鼓励,端的是让我骑马难下鞍了。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跨上马就不能轻下鞍。前面这一段路程走下来,回头看看,虽不成功,倒有希望。现在该整装打点一番,认真武装武装了。数学是空白,就从数学着手。向邻居借来用过的小学五册算术课本,一题一题演下去。
转眼到了中秋时节。一天下午,大概是想去教办室打听高招方面的信息,走到离学校不远处,迎面走来教化学的张老师。他顺口告诉我说:“听说以后不加试外语,就不能报考了。你得想法学点英语呀。”我听后很沉重,沒学过英语,除了现行的汉语拼音和几个数学符号,26个字母都认不全,读不准。这不是明摆着想试试、想闯闯的路要断了吗?
从教办室回来的途中,顺便去了初中时的班主任家里。我向她先生说起了以后高招必须加试外语的事,他说:“没事,你学吧。我听人家说六个月就学会了。”我听了不大相信,六个月怎么能学会一门语言呢?但如果不学,路就断了。
路要走下去,就要想办法。几天后的下午,我怯生生地走进了高中英语老师的住室,简单说明了来意。没想到,满头白发的老师欣然接下了我这个学生。
建国前后,老师本是教语文的,五十年代他考入南阳师专,兼科学了英语。七十年代中后期,高中恢复了英语课,学校缺少英语老师,他就被调往高中,挑起了英语课的担子。他用成年人初学英语的方法,教我这个成年人,正适其宜。先从音标着手,把全部音标分门别类,手把手把每个音标的发音舌位、口型和要点,都依次讲给我。我每去一次,学一组。回家后比较着汉语发音,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给相关音标作注,记着老师讲的要领,一点一点地练习。新汉语拼音用的就是西语字母,且语言都有通同之处,所以初级小学时扎实的汉语拼音功底帮了我很大忙。
巧的是音标学完后,河南广播电台初级英语讲座即将重播,老师及时为我准备了课本。二十里开外的堂哥知道我学英语了,特意给我找来同事闲置的巜英汉小词典》,为我打开了方便之门。
大约七七年夏,买了个葵花牌收音机,心情枯燥烦闷时,收听一出戏剧,顿感轻松驰逸。现在收音机要派大用场了。每天凌晨五点多,午后一点多和晚间九点多,定时收听河南广播电台的英语讲座。下地劳动工休时间,抓着每一刻可用时间,一个字母一字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写着记着。
写就是写出词形,记就是记英语词的汉语意思。
英汉两种文字结构不同,拼写形式不同,初学单词很难。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挨着念,总会记错或遗漏,好在我能把单词同音标融合起来记。
我是个笨货,只有下死功夫。为了多记单词,能用的都用了。胳膊上,手面上,小腿上,衣服上,工具上,墙壁上……,随记随写,随写随记。下地干活的来往途中,随时拣起草梗或瓦片,把记不准的单词在地上写出来。给生产队挑大粪时,一边走一边背,时不时看看写在胳膊和手面上的单词,纠正遗漏或记错的地方。

四十五年前写在墙壁上、现在仍能辨认的英语:

There're s......s under the...

What's this?  It's a water bottle.

床头土墙上贴着白新闻纸,睡觉时也能打着手电把想到的单词写下来。
每天清晨醒来,拨开收音机河南台频道,听到是预播前的电讯号,大约是5点50分的时间,不管晴雨冬夏,赶紧起床。开播节目预告后就是英语广播讲座。听完课,就快到上工时间了。
到七九年高考时,十来个月大约记了600来个单词。当时非外语考生英语不计入总分,只作参考。我插班学习的高中,当年高考英语第一名是个李姓应届理科生,22.5分。我是第二名,15.5分,就像做生意的见了回头钱一样。如果那时消息灵通,报考英语专业,我的总分或可录入大专学校(1977年高考,漯河师范中专英语班录取的考生中,据说英语最低分是4分)。
张老师“不加试外语就不能报考”的信息,是当时社会上的推测和小道消息,因为其后几年间,报考加试外语是自愿,外语成绩只作非外语专业考生的参考分,实际与总成绩和录取无关。杨先生“六个月能学会外语”那句话,真让我有点怀春少女盼俊郎的感觉。
然而正是他们的话让我这个数学上的夯货走出了一条新路,恰似枯树发出新枝来。
七九年正月底,我去英语老师那里请教,出来后对面遇到教语文的郭酉祯老师。他是高二(当时为毕业班)文科班班主任,也是我的街坊叔。他板着脸堵了我的路,问我来学校干啥?我说来找英语老师请教。接着他问我回去干啥?我说得干活。他很严厉地说:“你要学就给我认真学,把家里活扔了,拿着书来学校坐班里学,我不叫你掏学费。你要不学,以后别来晃一趟晃一趟,叫我看见了恶心!”我一听,明白他是督我丢小顾大,尽快扎实学习,以免误事,马上回答说:“好!我马上就来。”
安排了家里伙食及烧柴后,我入校学习了。进了学校大门,正置课间,满院子学生立刻将注意力投到我身上,一边指着一边议论着,大概是“这就是某某”吧。我顿感芒刺在背,浑身出汗。
从初中毕业到这时,时隔八年多,重新跟着大课堂学,开始的一两周很不习惯。但也就在这时,班里一个街坊小弟不上了,并把地理等课本给了我。
开始上地理课时,一切都新鲜而陌生。时区、信风、洋流、日期变更线,诸如此类,都是初听乍见。
为了尽快理解和掌握时区知识,用了一晚上时间,将24时区及其经度,按格写在稿纸起首处,找个胃舒平药盒,将稿纸围药盒裹上,24格的稿纸标着24时区,正好一周。用铁丝插了轴,做了支架,成了一个时区直观仪。转动药盒,东西时区的对应,时区间的差别,一目了然。以后的地理课再也不用操时区的心了。
学校的师资紧缺,教历史课的崔小山老师还兼着地理课。大约是4月初,崔老师把我叫到他住室,把刚从县教研室带回来的高考地理复习提纲,让我抄写下来。87个地理问答题,概括了当时地理课本中全部的课节思考与练习。我就按照这些练习,逐个在课本里找出答案,记在练习册里。
在逐步深入地学习中,渐渐认识到:地理知识应先从自然地理着手,后面的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连带着就上来了。经度牵扯时区,纬度牵扯温度和农林牧渔分布……,这样就便于理解和记忆。
两三个月的功夫没白费,七九年地理考试得87分,更重要的是巩固了基础知识。
大概西王母差我入世时,没有授我术数之道,所以不仅处事晕头转向,学算术也进步艰难。虽然没少用功,就像种庄稼一样,只见上粪不见地长。到了繁分部分,再也走不动了。冯诗瑞老师的数学课是出了名的,语言简洁,思路清晰,一般学生看了他的演题过程,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可偏偏我是个棒槌,平面几何课上,同学们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我却一头雾水。
七九年考场仍设在镇上的小学,高考时间是7月7—9日,也是以后几十年中的固定时间。数学试卷中有一个几何求证题(8分),标出所给三角形的勾股弦是4分,写出求证是4分。我只能标出勾股弦,却不会求证。这4分是我三走科场数学上的飞跃和辉煌!
历史考题中,一个名词解释题(4分)是个国际历史事件。受文革中揪辫子的余悸影响,答完题后怕答错了被揪辫子挨整,就在答案后作了拿不准的说明。在复查卷子时以“自我否定答案”而原得分被扣除。
7月下旬,第一批预选通知下来了,我插班学习的高中进入预选线三个人,两个理科生一个文科生,这个文科生就是我。街谈巷议又起来了,我又成了新闻人物,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2022年9月5

待续

作者简介

甄士华,退休老朽,闲来无聊,着几笔过往事,以度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