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王乃勇 1969年出生。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新乡市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翰墨薪传讲师团成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郑州大学书法学院草书所研究员。多次担任全国展评委,评委库成员。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书协第六、七、八届代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文代会代表。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获河南省文艺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第八届文代会代表。新乡市管优秀专家。作品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及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刻石等。 ![]() ![]() 师友惠语 ![]() ——王乃勇书法观感 ![]() ![]() 艺术观点 ![]() 中国书法发展至今,从展览活动及学术交流到社团组织及受众对象,从社会群众基础及专业研究等可谓是空前繁荣。特别是对行草书的喜爱程度,从各种展览活动的投稿数量可见一斑。余从事草书学习和创作多年,有些想法与思考与各位师友交流。 草书条幅 2021年 146cm×368cm 一、草书的衍变与传承 书体的衍变与产生基本有定论。根据有关出土资料研究,也存在有待探寻的余地。特别是草书,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各种简帛书的出土资料看,在临习过程中亦体会到,简牍书法在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方向: 一类向东汉的隶书发展,汉各种风格的隶书、碑刻与度法碑刻有充分的证明。 一类向古草即章草发展,从史游、皇象、陆机、宋克、赵孟頫以及近代王蘧常等历代章草大家可以看出,发展衍生了成熟的章草书法。 草书条幅 2021年 97cm×247cm 另一类向小草和大草书法发展。小草的发展,如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解决了草书识别问题。其后各代皆有小草书家出现,其中的代表作有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等。大草有张芝《冠军帖》孤本为先声,尽管存在争议。后有王献之《大观帖》开创了大草的先河及大草的连绵书写。唐代的张旭、怀素发展了大草的高峰,使用笔的恣肆与结体的夸张更加充分。宋代黄山谷在用笔速度有所改变,字间穿插、行间摆动有所增强,结体与布白的安排是其更大的贡献。明代祝枝山上接“二王”,改变了黄山谷的曲线与直线,结体与布白有所弱化,但整体章法的行距更加弥漫。徐渭更将此特征向前推进一步,乱石铺街,漫天飞雪。王铎在书法史上因为人生的缘故,可谓是一个悲剧式人物,他把绘画的涨墨法运用到行草的创作,是其最大的贡献。 这些理解与想法是在临习过程中感悟到的,因手边资料限制,未进行详细比较与论证,还请各位师友赐教,论证这些理解成立与否,能够促进自我的大草学习。 行书对联 2021年 32cm×182cm×2 二、草书的情性与自然书写 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其中道出了点画与使转、形质与情性两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真书使转隐藏在点画之中,草书点画隐藏在使转内部。与二者相应的是形质与情性,形质为基本点画,情性为精神世界,形质与情性同样相互依存。古人讲“因物念虑谓之情,自然所感谓之性”。情性即书家的本性。 草书创作讲究情性与激情,散其怀抱,放飞自我,以极纯熟的技法为基础,来表达自我的本性。目前草书的创作,通过展览与评审可以看到,一是精心于形制设计,二是作品有赖于纸张的色彩和做旧,三是章法上设计成分偏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弱化了草书创作中的自然书写,使作品偏向于设计的书写,缺乏了真情性的流露,从侧面也导致了展览体风貌雷同的形成。自然书写是草书创作重要的内在精神,不仅体现在点画与用笔,而且要贯穿于草法运用与字形姿态。 草书中堂 2021年 124cm×247cm 三、草书笔法的碑帖融合 甲骨文、金文、楚篆、秦简、秦篆等古文字都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受书写或制作材质、形制等因素影响,在简与约的过程中,随着点画起伏轻重变化等书写技术的进步,从而促使新书体的衍变与生成。草书同样受此影响,从简牍书法到章草,从简牍书法到小草,都脱离不了其实用的首要目的,同时也有其结体美与节奏美。 特别是大草的发展,使草书与实用性愈走愈远,纯粹的艺术欣赏氛围更重。在大幅草书创作中,首先要从笔法上解决由小而大的问题,以古人帖学笔法的中侧藏露、八面出锋以及绞转为基础,行笔方法上强化涩行,顶锋刹纸,在行进中根据点画长短的需要,调整笔的倾斜度,同时也要强调笔法的使转与绞转。行笔速度上,浓墨处体现疾与厉,在枯墨处要强化留与慢,使点画具有金石感。大处看体现出点画的厚实与苍涩,且不失流畅,小处看也不失虚灵与雅致,也具有沉着、探索碑帖结合的方法。一直在尝试与摸索,力图有所心得。二是要在单字的结体上打破原有的结体规律,强化留白与收放的对比,在字组上进行局部的连带。三是在章法上利用墨色枯湿浓淡的变化形成块面对比。前有王铎,后有林散之,都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特别是林散之先生将金石绘画融合贯通于书法创作当中,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四是自我情性的发挥,情境由心造,付诸情感的再现,徐青藤以天纵之才及传奇的经历为后世创作出传世大作,展现了大草的天真浪漫。 草书中堂 2021年 124cm×247cm 四、草书的美感与意境 书法之美在于人文之美,在于文化之美。草书之美,在于其点画、布白、使转、情性,书家情怀流露其中。 一是草书的哲学美。草书创作是对立与统一、矛盾与和谐的集中体现。可以说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当是老庄哲学最完美的体现。 二是草书的时空美,即流动之美、清静之美。书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手、眼、心的把握,借助笔、墨、纸的相发,再使之以速度、轻重、虚实之变化来完成点画的感染、布白的构造,随着时间的推进,加之字组节奏、行间摆动以及墨色的渲染,最终创作出既有时间感又有空间感的草书作品。 三是草书的意境美。草书是最能代表书家情怀的书体,特别是大草书法,在点与线的纵横牵掣、钩环盘纡中进行空间分割,加上枯湿浓淡的墨色渲染,勾勒出黑白之间的深邃意境。首先是书文交融的意境,书写诗文自身的境界与书写技法的配合。其次是人书合一的意境。清人魏源曾讲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道因技生,技由道存。书法是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参悟虚实之处,把握有意无意之间,臻于人书合一的意境。 ![]() ![]() 作品欣赏 ![]() ![]() ![]() ![]() ![]() - E N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