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名古籍整理专家,用31年推动行业发展

 千面凡君 2022-10-29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015位真人故事

因工作关系,我很早就听闻过崔世勋老师的大名。
他是黑龙江省古籍保护领域的专家,由他整理出版的《千山诗集》,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古籍整理工作做出过突出贡献。
没想到有一天,我竟可以和偶像深入交流,去了解他的有血有肉的过去,听他讲述不为人知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籍整理”是何专业。
其实,我们都应该去了解一下这项伟大的工作,因为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学者,为中国古籍的流传与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虽然觉得朴实的文字不足以表达我心底的震撼,但我仍然愿意用有限的篇幅,去介绍崔老师精彩的人生。
下面将以崔老师的口吻,向您讲述他的故事。
(崔世勋老师)
01
我叫崔世勋,哈尔滨人,1953年出生。父亲曾是黑龙江土地勘测总队(省土地局前身)唯一的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善良勤快,在家相夫教子。
家里有六个孩子,我排行老五。三个哥哥大我不少,我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
我从小比较喜欢看书,虽然初中时学校没好好开课,但总会想方设法去找各种书来看,甚至把哥哥们高中的语文课本都看完了,所以阅读兴趣提升很快。
受时代影响,父亲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冲击,我也因此被标上家庭成分不好的记号。
1969年,我还是初中生,就随着大批知识青年,踏上了开往北大荒的列车。
(兄弟姐妹及孩子合影)
当时还没长个,不到1.6m,挤在车厢的过道里,虽然看不到窗外的家人,心情却无比激动。
我摸着鼓鼓囊囊的书包,里面是毛选四卷、孙子兵法、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好似踏上了追梦的征途。
那时满脑子都是该如何打仗,并且把孙子兵法学得很到位。甚至把地图都翻熟了,加上记忆力好,张口就来,因此大家都叫我“活地图”。
我们被分配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3师某团,来到了黑龙江勃利县,被安排搞基建,说白了就是盖房子。
(北大荒战友合影)
02
在知青里,我算是年龄小的,但并不娇气,干活还挺拼命的,总有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劲头,因而大家都比较喜欢我。
房子吊顶的时候,三角夹缝虽然很小,但是也需要糊上大泥和羊草,一般人进不去。我从不怕脏和累,加上个子小,一下就钻上去了。
但后来却听到别人说:“就得他干!”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成分,这才恍然大悟。但是管它成分是红还是黑,活总得干,所以依旧干得很欢。
一天夜里,我和战友小豆负责在炭窑新盖的住屋里烧炕。
突然一颗白色的信号弹,在离我们不远处,无声无息升了起来,直插天空,画了一个弧线,又慢慢落下来,熄灭不见了。
那时候,我们的敌特观念都很强,马上就联想到了敌人,可把我俩吓得够呛。
(知青见面会)
俩人赶紧躲进里屋,吹灭油灯,拿了两个长把斧子靠在门边,一左一右。
商量着如果真有人进来,只要一掀门帘,就拿斧头劈死他,绝不能给他有还手的机会。
我俩大气不敢出,心砰砰直跳,也不敢打盹,一直戒备着。不知道过了多久,外面毫无动静,才慢慢地松懈了下来。
后来迷迷糊糊熬到了天亮。那时候,大山里经常有信号弹,据说是境外敌人搞的。当时我虽然还小,但是却有着比较强烈的敌特观念。
这插曲一过,日子又开始忙忙碌碌,每天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到了晚上就累得不行。
按理说应该倒头就睡,可我却不舍得时间就这样睡掉,夜深人静时,正是享受阅读的好时光。
(知青战友滑雪)
毛选四卷,我从头到尾读了两遍,因此把中国革命的发展史,搞得很明白,也对伟人的思想有了深刻理解。
图书室里有些中外名著,我都借来看过,当时有啥看啥,如饥似渴地汲取文字营养。
每天最期盼的,就是晚上那醉人的油墨书香,这也是我白天拼命干活的精神动力。
沾光的是,有个老知青竟然带了一整套精装版鲁迅全集,我说尽好话和他磨了好久,总算同意一本儿一本儿地借给我看。
鲁迅有些杂文实际上是很难读懂的,但我还是咬牙全都啃了下来,他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人又追随不了的独特风格和魅力,让我很着迷。
通过大量阅读,自己的文学阅读水平提高了不少,也为后来从事古籍工作打下了基础。
(北京知青在哈尔滨)
03
1973年,好不容易搞到一套《上海青年自学丛书》,我才开始系统学习数理化知识,发现自己也很擅长理科。
这套书我一口气看了两遍,真可谓书从眼前过,知识全入脑。
更没想到,会为后来的高考打下基础。有人曾说,这套自学丛书影响了当时一代青年的命运。
第二年突然有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连部推荐了我和另一位上海知青。
我视力原本非常好,但在石灰窑干活时,双眼正好不慎都被小石末溅伤了,那段时间看东西模糊不清。
体检时,我是真急了,生怕错过了这次重要的上学机会。
于是趁人不注意,用两分钟时间,悄悄地把视力表背了下来。结果大夫给我测视力时,还真都指对了,总算蒙混过关了。
不过后来还是因为政审不合格,最后我俩谁也没去成。
(北大荒知青在哈尔滨)
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学习,1978年,终于可以参加高考了。当时我是连队司务长,其他知青都回家探亲时,我还坚守在岗位上。
后来,我的任务都完成了,战友们也陆续返回了,领导这才同意让我回哈尔滨探亲,并准备参加高考。
我自认为数学好,想报考理科。可是回到哈尔滨时,理科复习班已满员,只好坐到文课班去听课。
结果模拟试卷成绩不错,上课回答问题表现也很积极,就引起了相关老师的注意。
课间老师来了解情况,我说准备报考理科,老师却建议改报文科,并说一定能考上,这无疑给了我很大信心。
于是决定改变赛道,奔着文科去了。没想到就此确定了我今后的人生方向。
高考成绩出来后,初试在团里拿了个第一,复试在全团也是名列前茅,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知青战友在铁力县旅游)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北大荒,10年的青葱岁月,早已深深镌刻进了生命的年轮。曾经的小小少年,如今正意气风发地踏上了人生新的旅程。
04
25岁的我,开始了大学生活,也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由于老师讲的文学作品,我以前大都看过,所以理解得比较快,学习效率很高,成绩也很好。
寒暑假更是读书的大好时光,我因此很少回家。
总是在临放假前,提前把中外名著从图书馆借出来,躲在宿舍里踏踏实实地享受阅读带给我的快乐。
为了加强锻炼,我要求自己每天必须5点起床,去操场或大街上跑5000米,无论春夏秋冬都坚持去做。
有时也会和同学约着打打排球,有规律地锻炼,使我身体越来越结实,精力也更充沛了。
在北大荒时我就研究中国地图,全国的城市都早已熟记于心。但这只是纸上谈兵,总想着有机会出去走走,亲眼看看祖国的大好山河。
(老教师骑行)
大三时,我看到一个报道,江西财经学院有个小伙子,从南昌骑行到了哈尔滨。我就再也坐不住了,琢磨着利用暑假也要搞一次骑行。
我做了充分准备,先找到体院的同学开了介绍信,然后又借了妹妹的自行车,带上修车工具,于1981年7月8日,从哈师大出发,目的地南昌,开启了我人生中第一次长途骑行。
一路往南,自由自在,初次感受到了骑行的快乐。有古迹的地方,就会停留并做好记录。
这一路,我见识到很多不一样的景色,见过古老辉煌的北京城,也停留过英雄城市武汉和南昌。
曾在长江游过泳,也赏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曾走过六朝古都南京,也看过繁华的夜上海。
(2005年《千山诗集》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总算如愿以偿,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长途骑行,祖国的大好河山,令人流连忘返,我也暗暗和自己约定,还会有下一次。
转眼到了毕业季,大学期间我不仅是连续四年的三好学生,还加入了党组织,成了一名预备党员。
凭借优异的成绩,毫无争议地留校了,并被分配到哈师大图书馆工作。
05
1982年7月6日上午毕业,下午我就去图书馆报到了。
馆长找我谈话,说这里是小大由之,如果只是借书还书,识字就能干,但是要搞研究,那学问可就高深了。
随后就安排我去了古籍部,参与全国刚刚开始的“整理古籍、摸清家底”这项工作。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籍数量相当庞大,仅哈师大图书馆的古籍就有十万多册。
(老师们在一起交流)
馆长说:“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关系子孙后代的工作。”
可是原来从来没有接触过,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领导让我暑假先去省图书馆学习了20天。
没想到,从此开启了全新领域的探索--古籍整理。
其实它的范围特别广,最初接触的是图书馆古籍整理,简单理解就是给古籍注册登记,专业术语叫著录,是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根据古籍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考订、选择并记录。
更深一层是对古籍内容的整理,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工作,出版出更便于现代人阅读和研究的版本。
(师生合影)
当时古籍部没几个人,一个是我的老师,从哈师大附中语文组退下来的,还有四位中小学退休老教师,他们都有一定的古代文献知识基础。
但是老师还有别的工作要忙,所以这个工作实际上是我负责。
图书馆业务里有一个术语叫熟悉馆藏,要求了解图书馆的藏书特点,并能快速地捡索出来。
轮到我值班时,我就顺着书架,绕圈熟悉。我的优势是这些中文书基本都看过,而且记性好,有人要找书,我很快就能拿到。
由于表现突出,第二年领导就派我去北大图书馆学系学习,并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高等院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学习班。
那时候精力特别旺盛,从北大学习回来,正好是暑假,哈师大是高考批卷点,我们都是中文系聘请的批卷教师。
(哈师大70周年校庆)
于是我白天去批卷,同事们按照我的要求著录完后,放在桌子上,等晚上我再回图书馆挑灯夜战,逐一复核,解决疑难问题,每天都干到12点。
其实批卷的工作强度也挺大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允许出错。
我仗着自己年轻,白天忙着批卷,晚上干本职工作,整个暑假一天也没休息。后来连续好几个暑假都是如此,竟也不觉得累。
暑假结束后,领导又派我到陕西师范大学进修了半年。
持续地强化学习,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而且更加明白了,古籍整理不仅是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保留历史,并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上海和大学同学合影)
这不仅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人才,而且还要有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和事业心。年轻的我怀揣匠人精神,用心投入到工作中,每晚加班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
06
1984年初我结婚了,爱人是校友,和我是同年龄人。因为进修,婚期一拖再拖,年底我儿子才出生,那时我已经31岁了。
有了美满的家庭,工作也更努力了。
1986年6月,我作为会务组工作人员,参与主办了第二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会务工作。
会议在哈尔滨举行的,由哈师大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共同发起的。一时间,中外红学家共聚一堂,盛况空前。
同时还举办了《红楼梦》艺术节和中国文学讲习班,内容丰富多彩。著名红学家,演艺老戏骨纷纷亮相,星光闪耀。
(2016年骑行川藏线)
当时还在省博物馆展出了国内七套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珍本,为了安全防护,每晚都由安保护送回哈师大图书馆。
这阵仗不多见,不由得心生感慨,也为自己能弘扬传统文化,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次影响极大,在国内外又掀起了一波红学热,街头巷尾聚谈不已。
在工作中,我欣喜地发现馆藏古籍里,竟然有一套完整的《千山诗集》,整个黑龙江省就这么一套,很是珍贵。
诗人函可禅师是明末高僧,广东博罗人。当时被流放到沈阳,成为清朝流放东北第一人。
后来上了千山传法,被认为是关外禅宗第一人。他的《千山诗集》,曾被清王朝列为禁书。
(川藏线天路72拐)
但我读后却极为震撼,不想这样的好著作埋没于藏馆中。于是从1988年开始着手整理,后来被确立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为了准确感受禅师文字的意境,我几次去千山实地考察。
那里距离哈尔滨约600公里,怕长期伏案得不到锻炼,还专门骑行去过那里。
虽然工作辛苦而漫长,但是能让如此瑰宝流传下来,再多付出几年时间都是值得的。
千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市佛教协会主席本愿法师给了我很多帮助,他是函可禅师的禅宗后人。
由于函可禅师的著作被清王朝禁毁,因此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他的认知相当片面。
所以整理编校《千山诗集》,对于明清时期的文化,尤其是对佛教文学、东北流人文学、宗教活动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东达山海拔5008米)
就这样,我一直在古籍部埋头深耕,不仅对专业有着浓厚兴趣,更是享受整个探索过程,因此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1994年,我晋升为了副研究员,随着老同事退休,担任了图书馆副馆长。
可生活中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我家住在校外,每天通勤往返要2个多小时,做课题研究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人也挺疲惫,特别希望能就近上班。
这时黑龙江大学要成立图书馆学系,希望我能过去,并承诺可以在学校里给我分一套三室一厅。
这确实挺诱人的,虽然和哈师大感情不错,但是考虑再三,我还是同意了。
07
1995年我调入了黑龙江大学的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学院成立后,曾但任过几年系主任。
新家就在学校里,大大节省了通勤时间,工作效率也高了很多。
(晒黑了像从非洲回来的)
于是我甩开膀子,科研教学一起抓,带动了系里的各项工作,也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和尊敬,1997晋升为了副教授。
通过10多年的努力,我整理编校的《千山诗集》,于2005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相应的科研奖励。
多年的付出,总算有了结果,能为中国古籍的保存与流传做出一点贡献,我也深感自豪。
日子越过越红火,回到家,吃着爱人做的可口饭菜,一家三口和和美美,感觉温馨而满足。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样的好日子有一天会戛然而止。
2006年除夕,爱人突然感觉呼吸不畅,第二天来到医院,大夫却让我们尽快去肿瘤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了肺癌。
这一消息,让我们所有人都接受不了,但又不得不向命运低头,我开始陪她尝试了各种治疗。
(兵团战友在三亚摇旗助威)
那段时间,我一直陪在她身边,看着她日渐憔悴,头发大把大把脱落,真的心疼不已。目睹她独自承受痛苦,心里既难受又无助,经常背着她抹眼泪。
我把原来讲的4门课程,减少到只剩古籍整理课,因为这门专业课只能由我讲,其他人无法胜任。
系主任的工作也只能辞了,申报正高级职称的事更是顾不上了。
全家人都祈祷着现代医学能产生奇迹,但在与病魔抗争三年后,爱人还是离我而去。从此,这个家没有了女主人,更没有了往日的烟火气。
悲痛中我返回学校继续教书、搞科研,想用忙碌的工作冲淡心头的悲伤,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和骑友合影)
从此也更注重健康了,一直坚持骑行。
08
2013年,我退休了,31年的职业生涯,自此告一段落,我也开始为自己而活,买了辆公路自行车,打算正式开启骑行生活。
每个骑友心里都有一个“川藏梦”,我瞄着川藏线很久了。2016年3月,已经63岁的我,和骑友相约进藏,定在4月21日从成都出发。
我先乘飞机去三亚看了看姐姐,然后从那里出发,骑行了22天后,到达了成都。
到了成都才知道,60岁以上的老人,是不能买川藏线骑行保险的。想着好不容易来了,哪能退缩呢?没有保险也要去,我算是铁了心了。
很庆幸自己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但是一路艰难,险象环生,还是超出了预料。那一年,318国道上曾摔死两个骑行的老人。
(到北京见知青战友)
骑行过程中,体力极度透支,经受了自身耐力的严酷考验。
但也获得了太多惊喜,所到之处,美景壮观,震撼心灵。说不完的感慨,看不尽的风景,早就把艰辛抛到了脑后。
5月22日,在深夜11点半,我们终于抵达了拉萨。
骑友们兴奋极了,纷纷唱起了欢快的歌曲,载歌载舞,然后一起撸串、一起拍照,带着狂欢的余温住进了青年旅店。
第二天来到布达拉宫 ,才发现我是全国众多骑友中少有的白发人,特别引入注目,大家都争相要求合影,并调侃这是一道独特的“白色风景”。
我激动地吟诗诵唱,感叹道:“如无这千里跋涉,如无这挥汗如雨,焉得这人间壮美!”
返程经过北京时,知青战友们奔走相告,一片欢腾,好似欢迎英雄归来。战友们比我还激动,静默了三个月的朋友圈,瞬间引爆了。
(我的坐骑)
在回哈尔滨的路上,得到消息的骑友们,骑出几十公里来迎接我,浩浩荡荡无比拉风,一时间轰动至极。
黑龙江日报和网络媒体也纷纷前来报道,人生能有这么一次也值了!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属于身体健康的,有了健康才能拥有一切。所以骑行锻炼,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在早已熟记于心的中国地图上,还有云南和新疆没去过,等疫情好一些再作计划。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当年保尔.柯察金的话,一直深深激励着我。
工作中,我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行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无愧于父母的教诲,也无愧于国家和单位的培养。
生活中,我对物质没有太多要求,后半生只想为自己活一把,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