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更新】《哈利·波特》中的边缘诱捕战略 |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2-10-29 发布于天津

《哈利·波特》中的边缘诱捕战略

大家好,本期是国小政推出的国关联动影视剧的第5期。当红色的蒸汽列车从9 3/4站台缓缓驶出,拨开魔法的迷雾,飞天扫帚在空中穿梭,神奇动物在林中奔驰,我们便与霍格沃兹的新生一起走进奇妙梦幻的魔法世界。

在国政人的眼中,《哈利·波特》世界不仅充斥着神奇的魔法,还有同盟、阵营与种种政治战略。那么,本期视频将站在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结合边缘诱捕战略解释《哈利·波特》中的相关剧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观看

本期编委

【配音】

赵梓煦

【文案】

赵梓煦

【剪辑】

马诗涵

【修审】

邱意雯 陆霜滢 刘美彤

【理论指导】

姜鹏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姜鹏副教授指出,边缘诱捕战略是指在两极陷入战略竞争态势下,处于守势的一方如何将计就计地利用攻势方在谋求“全面遏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战略迷思,进而在边缘地带通过“代理人战争”构造出一个不断削弱对方,转移核心地带结构性压力,增加对手在边缘地带的战争消耗,并最终实现攻守易势的反遏制战略。边缘诱捕战略在现实国际关系中的经典体现,就是美苏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攻苏守战略态势的形成,同当时苏联在欧洲核心地带积极谋求缓和、在中东的阿以、南亚的印巴、非洲的安哥拉以及印度支那的越南等体系边缘地带“施放战略诱饵”并“坐观血腥厮杀”的诱捕战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后,在这一态势下,美国一方面利用中苏交恶的矛盾积极推动中国成为其远东遏制苏联的“代理人”,从而扳回一局。另一方面,美国军人“11年出一次国门”,在阿富汗战争和也门战争利用“边缘诱捕”战略消耗了苏联的势力。

《哈利·波特》世界中同样存在两极的概念,在伏地魔重生归来后,邓布利多立即着手重启凤凰社,安排海格、小天狼星寻找其他盟友。而食死徒和摄魂怪则投入伏地魔的怀抱。两大阵营初步建立,第二次魔法大战一触即发。邓布利多阵营一度处于守势一方,时刻提防食死徒的侵害和摄魂怪的袭击,在这种态势下,能够削弱敌方力量的诱捕战略成为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

而诱捕战略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实施反遏制战略的大国在利用地区矛盾发动国际危机时,为什么有时候会面临触发全面战争的风险,而有时候却能够较好地将冲突控制在特定区域,从而避免两极之间撕破脸的最后摊牌呢?姜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超级大国在实施边缘诱捕战略时,将边缘地带的盟友作为“利益拓展区”,以代理人战争为手段;将核心地带的盟友作为“压力缓冲区”,进行直接控制以增加战略回旋空间并减少直接对抗。对同盟者角色的精确划分既能够帮助两极体系下超级大国在核心地带实现“可说不可做的注定缓和”,同时在边缘地带实现“可做不可说的战略反制”。

出于保护巫师和麻瓜的意愿以及摧毁魂器的需要,邓布利多并不希望引发全面战争,而是选择通过精准划分盟友角色,采用边缘诱捕战略对伏地魔进行施压。

凤凰社是一个重要的“利益拓展区”。邓布利多敏锐地认识到,伏地魔在酝酿着一些邪恶计划,其中之一便是纠集人马,卷土重来。在过去,伏地魔手下有迫于他淫威或受他蒙蔽而跟随他的巫师,忠心耿耿且同样疯狂的食死徒,以及恶势力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而今,巨人也成为伏地魔想要拉拢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邓布利多阵营必须阻止伏地魔获得更多追随者,消灭更多食死徒并拉拢更多盟友,同时保护哈利的安全。此时,我们需要引入边缘诱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政治逻辑,即实施反遏制战略的一方在进行“代理人战争”时,如果向战略竞争者位于核心地带的盟友施压,往往会激发其高度的警觉;而向战略竞争者位于边缘地带的盟友施压,则能够将战略竞争者的警觉控制在避免全面摊牌的范围内。凤凰社作为邓布利多阵营的“代理人”,如果明目张胆地触及伏地魔的核心地带(即魂器)则很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因此,凤凰社的职责仅限于与食死徒及其他黑暗力量的斗争,寻找并摧毁魂器的任务则交给哈利,这样目标更小,风险更低。

邓布利多“利益拓展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则非斯内普莫属。心怀害死挚爱的伤痛和愧疚,斯内普踏上一条长达17年的救赎之路。他在保护哈利的同时,也化身为邓布利多最为隐秘的武器。在伏地魔卷土重来后,斯内普依靠精湛的大脑封闭术潜伏在他身边,为邓布利多施行每一步计划提供建议;帮助邓布利多暂缓冈特戒指带来的死亡诅咒;当邓布利多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时,被邓布利多要求杀死他以谋求伏地魔信任;向凤凰社提议用替身形式转移哈利,保证了哈利的安全;在迪恩森林召唤守护神,引导哈利获得格兰芬多宝剑……我们在为斯内普教授的隐忍和痴情而心酸时,也不得不为邓布利多精湛的“棋艺”而惊叹,邓布利多利用这一隐藏的“利益拓展区”对伏地魔进行暗中打压,一步步实行自己的计划。

在邓不利多的战略规划中,哈利·波特作为天选之子,是战胜伏地魔计划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哈利怀揣着与邓布利多一致的使命,依靠着自身的勇气和朋友的帮助一步步完成邓布利多留给自己的任务,不断摧毁魂器,暗中打击伏地魔的力量。邓布利多作为哈利最信任的师长,一路安排斯内普、海格等人保护哈利,同时也在为不可避免的最终之战蓄力,并让他自愿在最合适的时机死去,以摧毁身体中伏地魔的一小片灵魂。由于哈利身份和任务的特殊性,邓布利多将哈利作为“压力缓冲区”牢牢保护起来,避免引发全面战争,为哈利暗中深入到伏地魔的核心地带,摧毁魂器拖延时间。

伏地魔历经十七年的等待,早已失去耐心,更不懂得运用边缘诱捕战略。他把手中的盟友“混合在一起”,直接召集食死徒、摄魂怪等盟友推动了战争的全面爆发。战争打响,很多巫师由于恐惧选择伏地魔阵营,内心却像渴望自由的巧克力蛙一样盼望逃离魔爪,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马尔福一家便是如此。当哈利被伏地魔的索命咒击倒后,伏地魔命纳西莎去检查哈利是否还活着,但这个母亲早就看够了伏地魔可怖的面容,只关心儿子的安危。她得知马尔福还在城堡,不希望儿子继续面临危险,便谎称哈利已经死亡,这也使得伏地魔失去了彻底杀死哈利的机会,在与哈利的最终对决中倒地而亡。

伏地魔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其七个魂器都被摧毁,导致他无法死而复生。伏地魔高傲自大的性格使其轻视哈利·波特的力量,忽视了对于魂器的保护,也没能洞破斯内普的间谍身份。此外,边缘诱捕战略的另一个逻辑机制进一步补充了伏地魔失败的原因:对于推行“遏制战略”的超级大国而言,运用逆向思维最大限度地促成战略对手陷入“竞拍者迷思”和“沉没成本迷思”的认知失调,构成了“边缘诱捕”战略实施成败的关键。“竞拍者迷思”描述的是行为体坚信只要再稍稍努力追加一点,就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伏地魔的触手不断伸向魔法部、霍格沃兹,妄想取得全盘的胜利,而正是由于他将注意力大部分集中于对这些地区的占领和对魔法师的奴役,不知魂器的秘密早已被发现,失去了重生的资本。“沉没成本迷思”主要指前期投入的规模——而非盈利前景——往往成为影响后期追加投资的理由。前期巨大的沉默成本会让决策者坚信拒绝增持就意味着彻底亏损。伏地魔耗时十七年,终于重获肉身,重建军队,这期间寄生他人的屈辱使其誓要除掉哈利,一举拿下魔法界,创造纯血巫师的天下,由于这些沉默成本的存在导致他不可能放弃即将到手的“肥肉”。因此,不像吃到了“鼻屎味”的怪味豆可以吐出来,哈利这块硬骨头即便硌到了牙,也要吞下去,否则他魔王的颜面何在呢?聪明如伏地魔,依然陷入“沉没成本迷思”,不顾魂器尽毁,也要与哈利一战,最终遭受老魔杖的反噬,一代魔头就此陨落。

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边缘诱捕战略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确保体系核心地带相对稳定前提下,通过转移对手注意力的方式增加其在边缘地带的战略消耗,对于在反遏制战略中消减对手战略优势有着较好的效用。邓布利多巧妙运用边缘诱捕战略,一步步突破伏地魔的防线,依靠众多盟友战胜伏地魔,为魔法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宁。电影中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但也有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现实世界更是如此。在国际争斗中往往不存在绝对的赢家,结局也常是两败俱伤。

排版 | 崔莹佳

文章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