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笔记:获奖及其他

 df7086 2022-10-30 发布于河北

梁东方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创作获奖越来越成为小圈子里的事情。小圈子往大里说就是那个系统,往小里说是评委那几个人。

那个系统的意思首先是你得是那个系统的会员,然后你最好那个系统里的官,省级的系统的副主席之类最有优势,这不是主席不更具有优势,而仅仅是因为主席该得的奖都已经得过了而已。

当然如果已经在最高系统里有了自己的位置,那就什么都好说了,只要作品出来,获奖就成了大概率的事情,甚至同一本书不止获一个奖。

不过,如果你一直写的都是所谓后现代作品,也就是将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之类的句式用到终究不知所云的写作中的那种,就需要事先写一篇现实主义味道的东西了,这篇现实主义的东西最好是Z旋律的,主要人物应该是个英雄模范至少是历史上的政治正确的人,这样才好在发表以后无可辩驳地进入评奖的刚性范畴。

余下的就是评委圈子里的事情了,不认识的话就一定要想办法联系上,走动走动,打打招呼是最基本。所有的评委都要一一敬到,不能有一个人突然在评奖的时候站出来说出你的作品的缺点,那样别人也不好说什么了。在一团和气的原则要求下,针锋相对是成本很高的事情。

种圈子化的情况不是臆测,而是从派驻的相关机构最后给出的整改意见中直观可见的结论。

这其实是国内的文学奖项越来越在人们心目中不那么高尚、不那么是东西的原因。不管是鲁迅也好茅盾也好冰心也好,他们如果活着的话,大概是不会同意这种评奖方式的,其中鲁迅肯定要骂出声来,用不无恶毒而又非常深刻话吐槽吐槽。但是死了以后就只能听凭别人打着他的旗号为所欲为了。对于这一点,他是早就有预言的。

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获奖是大多数作家都孜孜以求的。一些人一朝获奖好像立刻就成了文学大师,从此以后脸上就永远贴上了某某奖获得者的标签,就拥有了无可撼动、无可怀疑的文坛地位。

他们到处讲座开会直播视频,话语之间都是自己早就该得奖了,现在得奖不过是顺理成章的意思。更兼对创作的指指点点、对求教者当仁不让地进行创作经验传授和写作成功学的辅导。

获奖不获奖成了一道写作的门槛,获了奖就跨过了门槛,就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就可以鄙睨天下平蹚世界了。至于创作本身反而成了不痛不痒的存在,成了用过就丢的冗余。乃至喧嚣过后尘埃落定,后来的读者,也就是当这一拨评奖者获奖者都成了过去式的时候的读者,他们按图索骥,根据获奖名单去读获奖书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疑惑:那时候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就是这样的吗?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常有争议。尤其是对于国内来说,一方面说获奖作家是递刀子的人,靠卖惨来博西方一粲;一方面又一直跃跃欲试注意力非常集中地说谁谁谁赔率多少,陪跑多少多少年也光荣。

等奖项宣布,虽然不认识,可读读人家的作品还真是不得不服气。比如今年的获奖作家,法国的安妮·埃尔诺,没有明显的技巧,没有玩弄语词的刻意,没有模仿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就只是平铺直叙地讲一讲自己的人生经历。可力量就蕴含其中,文学的审美和文学的表达都让人在现实的沉浸中自然而然地就收获了其叙述路径之下的温暖与力量。真正的文学就应该是这样以个人人生感受的内容为主宰的,玩模仿、玩技术和语言要投谁所好的层次,都在其下。

在这个层次上的作家,对获奖不获奖已经没有了那么大的关注。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获奖不获奖这样的身外之物,早已经淡然。淡然不淡然,似乎也已经是能不能获奖的一种反向指标:只有淡然才有可能,孜孜以求者很难获奖。以此观之,东半球那些过于关注的人,那些每年都要历数一下已经陪跑多少年、今年的赔率是多少的文化氛围中的获奖者多寡,也就可以了然了。

文学创作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获奖只不过是在实现文学自身价值的时候的一个副产品。这个简单的事实,一般来说,越是严肃的文学奖,越是历史悠久、口碑高的文学奖,越是体现得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