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具与脸谱(风筝文化随笔八)

 泰山taishan 2022-10-30 发布于江西

 面具,俗称"假面",我国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称之为"脸壳"或"脸子";藏语称面具为"巴",意思是用泥巴制作的面具。陕西凤翔有一种源于西周的"虎脸挂面",雄伟,怪诞,当地人视其为驱邪镇宅的神物。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脸谱与面具的区别,除了在绘画的表现形式方面千差万别,绘画部位也有巨大差异,如脸谱是直接在演员面部化妆,而面具则是一种面部覆盖物。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三星堆璀璨久远的过去,令今人意料不到的惊喜和诸多困惑不解,虽然现在尚不能说得明白,经过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些问题都会被一一解答。

  

  

  

   

    

   

     国外也有出土历史久远的面具的报道。

  

  

  

  在意大利旅游时,恰逢威尼斯狂欢节,见证了当地的面具文化。

  

  

    面具指遮盖全部或部分脸并有眼睛开孔的覆盖物,通常作为舞会、狂欢节或类似的节日、戏剧等的伪装,起遮挡保护作用的外罩。

  中国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 傩,(读nuó,与挪字同音。)意思就是一种原始祭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巫,是原始初民娱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它的道具中最具特色的是造型各异的面具,戴上面具手舞足蹈,以求消灾纳吉祈祷安宁,作为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流传至今。傩文化已成为一种融多项民俗和多种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形态,至今仍然活跃于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十多个省区。

  南昌傩园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卧龙山风景区,走进傩园,眼前出现的是宽敞的面具大道,顺坡势而竖立的源于祖国各地的傩神石雕像,分列东西两侧。两侧各有10尊高6米的傩神石雕像,它们或怒目圆睁,神情狰狞,或神态高远,神秘莫测,由“喜怒哀乐”的顺序逐一排列。这些巨大的傩神雕像都是由净重120吨的整块毛坯石料雕刻而成,最后的成品平均重90吨。

  

  

  

  

  

        始于商周,源远流长千年的赣傩这一可以触摸祖先灵魂的文化形态,始终以丰富多彩的各式面具,传递给人们历史上最神秘的古老表情记忆。作为赣傩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傩面具,沿用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用这种手法雕刻出来的香樟木面具风格古朴细腻,表情丰富逼真,工艺复杂讲究。

 如今几乎所有的傩礼种类,如官府傩、乡人傩、族傩、家傩、游傩、丐傩等都依旧在赣地乡村薪火相传,组成了富有江西地方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其中尤以南丰、上栗为盛,两地均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西的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至今仍有25个县市每年傩事活动不断,保留的傩舞、傩戏节目近250种。

    

  

  

  

    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社火马勺脸谱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渊远文明,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

  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型,其寓意为镇宅、辟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勾画、涂色、注重眉、眼、嘴的装饰,它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五官的部位和肤色,进而突出表现各类人物的内心本质,强调色彩对比,感想而豪放,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比如: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钢直灰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等等。美学装饰效果极佳,是极其珍贵的手工艺术收藏品。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我国古老戏剧剧种,如徽剧、京剧、汉剧、昆曲、秦腔、川剧等360多个剧种,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脸谱形式,各有风姿。

  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秦腔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秦腔的喜怒哀乐不仅体现在艺人精湛的演唱上,更体现在秦腔脸谱的大红大绿、笔触豪放之间。

  秦腔脸谱的构图的种类上,除了正脸,三块瓦,碎花脸,四块脸,五花脸,通天脸等是秦腔京剧共有之外,秦腔脸谱中还有十余种是京剧脸谱中没有的。旋脸、斜皮脸、两膛脸、象形脸、标志脸、两面脸、巴巴脸……这些都是只有在秦腔表演中才会出现的。

  秦腔脸谱的纹样较为繁琐,特别是眉眼花纹比较碎,象征性很强。所以从纹样的角度来说,秦腔脸谱比京剧脸谱要更加细腻些。

  与京剧脸谱截然不同,秦腔脸谱的笔法展现出的是陕西人爽朗大气性格。下笔厚重、笔画粗旷,即使是寥寥几笔,也能从中看出陕西人淳朴彪悍的那股倔劲。

  秦腔脸谱在色彩意义上,与京剧脸谱一样,用红色表示耿直忠心;黑色表示刚正严肃;白色代表阴险狡诈。

  

    

  

  

  

  京剧脸谱

  京剧起源于清朝,准确的来说是形成于清朝的乾隆时期,“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为弘历即乾隆皇帝祝寿进入北京在进入北京之后,吸收了当地的一些剧种的特色,受到北京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京剧,脸谱的笔法其实也是一个地区人民历史文化的缩影。京剧脸谱的笔法庄重大方,线条简洁。虽然京剧吸收了各路戏剧的一些文化但依旧独具自己的特色,从京剧脸谱中就能看出京城人的讲究。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发展已经有200多年。经过艺人们创作,京剧脸谱多达几百种,形成绚丽多姿的脸谱艺术,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京剧脸谱艺术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三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京剧脸谱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变形、传神、寓意三个方面。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京剧舞台上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大致可分为整脸(如《华容道》之关羽)、三块瓦脸(如《铁笼山》之姜维)、十字门脸(如《赵氏孤儿》之屠岸贾)、碎花脸(如《贾家楼之程咬金》是绿碎花脸)、歪脸(如《巴拉庙》之窦虎)、白粉脸(如《群英会》之曹操)、太监脸(如《黄金台》之伊立)以及小花脸的豆腐块(如《吊金龟》之张义)。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红色,一般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多为正面角色。例如关公等;黑色,一般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一般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紫色,一般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如:徐延昭。

如此等等,色彩的运用,对表现人物性格,是至关重要的。

京剧脸谱每个部位的图案,富于变化,有规律而无定论。如包拯黑额头上的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姜维头上的阴阳图表示其有神机妙算的本事;孙悟空是神猴,猴脸上有佛珠,眼圈金色等等。

京剧脸谱展示的文韵深厚丰富,历史积淀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令人叹服。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京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脸谱

  川剧,俗称川戏,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

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五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脸谱是川剧的灵魂。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脸谱以颜色辨人物,用色原则和秦腔、京剧一样,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依据的。

 如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黑色多用来表现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的人物,如单雄信;而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

川剧脸谱以图案显特征。在用色定调的前提下,在人物脸膛上勾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图案,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剧中人物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挞,其贬、褒都能从图案中反映出来。

包拯的黑脸膛上绘有山字形笔架、朱笔、寿字、月牙、太阳等图案,象征他官高极品、执法如山、一生廉洁;关羽的红脸膛上绘有卧蚕眉、三柱香、品字图案,表现他英勇忠诚等等。

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脸谱以变脸表情感。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例如,《水漫金山》中的紫金饶钵要降妖收伏白蛇,双方交战斗法可谓惊心动魄。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演员使用“扯脸”术,让紫金饶钵的脸在瞬间出现红(喜)、蓝(怒)、白(哀)、绿(乐)等各种颜色,刻画了紫金饶钵能够瞬息万变的神威和法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的复杂个性。

  

  

  

  

  

  

  

  

  

  

脸谱风筝

  脸谱艺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长期发展的历史岁月中,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中,形成很多品类,如彩塑、国画、剪纸、竹刻、烧瓷、面塑、蜡染、风筝、面具、蛋壳、皮影、木偶、邮票、以及装饰包装等,都有丰富多彩脸谱造型,格调各异,绚丽多姿。随笔仅就脸谱艺术与风筝做些粗浅的讨论。

  在璀璨的中国传统戏曲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之下,风筝以其独有的飞天属性,把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展现在万里蓝天白云之上,也同样令人赞叹。

  脸谱艺术几乎在风筝的所有门类中都有充分和上佳的表现。

  风筝工匠高超的制作和绘画技艺,把秦腔脸谱的色彩丰富、笔触细腻、秦腔属地人民淳朴彪悍的气质表达的十分充分。

  京剧脸谱风筝很好的把握了京剧脸谱的美与丑的矛盾统一,突出表现人物角色的性格,图案也是程式化的,中规中矩,京剧脸谱与京剧脸谱风筝展现了十分和谐之美。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含有京剧脸谱绘画元素的《寿字》风筝就是典范。

  以色辨人、以图案显特征、以变脸表情感是川剧脸谱的特征。这些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川剧脸谱风筝尽可能沿袭了这些特征,并将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南通板鹞风筝在板面上,采用手绘京剧脸谱元素的也有十分精美的作品传世。

  

  

 

  

  

  

  

  

  

  

  

  

  

  

  

  

  

  

  

  

  

  

  

  

 

 

  

  

  

  

  

  

  

  

  

  

  

  

  

  

    动态立体风筝《会变脸的京剧脸谱》创新来自于大连“金州风筝传统手工技艺”,金州风筝传统手工技艺已经列入金普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由两个绘有不同脸谱的软拍子风筝十字交叉组成的立体风筝,放飞者在操纵放飞线时,使风筝迅速转位90°,实现不同脸谱的转换。

  天津宋立平受此启发,制作了《会变脸的京剧脸谱》风筝,放飞取得初步成功。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制作和绘画也会越来越好。

  守护传统,又不断创新,值得称赞。

  

  

  

    玩的有水平,玩的有文化,为之不懈努力的中国风筝工匠所创造的辉煌,鼓舞着喜好中国传统文化,喜好风筝的爱好者一同努力前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尊重历史、敬畏文化,丰富全社会历史的文化滋养,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做些有益的学习研究和探讨,落实举措,鼓励创新和发展,这才是正道。

  部分作品源自网络,向原拍摄者致谢,若有侵权告知即删。

  谢谢您的关注和欣赏。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