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逝世三年后,王海容去探望李敏,孔东梅问道:这位阿姨是谁

 ha888cz 2022-10-30 发布于上海

前言:

1979年冬的一天上午,北京一户普通的院子里来了一位身穿军绿色大衣的中年女子,这里是李敏一家的住处,此时,距离她搬离中南海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见到来人,李敏格外兴奋,两人正聊天时,一向很有礼貌的孔东梅跑了过来。笑着朝母亲李敏小声问道:

“这位阿姨是……”

还没等孔东梅问完,李敏就打断了她,认真地说道:

“不是阿姨,她和你同辈,要叫她姐姐。”

孔东梅显得非常惊讶,因为眼前的这个女子看起来和母亲差不多大的年纪。怎么会是姐姐呢?孔东梅越想越感到奇怪。

图|孔东梅与李敏

这时,女子轻轻地俯下身子,拉住了孔东梅的手,笑着说道:

“哈哈,小东梅,叫我海容姐姐!”

原来,来人正是毛主席的表侄孙女王海容,作为毛主席的亲人,她同样有着传奇的人生。

王家与毛家的渊源

1938年,王海容出生于湖南长沙,此时刚刚做了父亲的王德恒走进了屋里,脚步轻快地来到女儿的面前,盯着那粉雕玉琢的小脸看了好一阵,然后轻轻地亲了一下。“这时王德恒的妻子说:“看你那高兴劲儿,快告诉她爷爷,让爷爷给取个名字。”“哦,对对对,你看我一高兴忘了。”王德恒说完一溜烟跑走了。

赶紧找到孩子的爷爷王季范,因为王季范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所以起名字这项工作交给爷爷最为合适。当王季范知道自己的小孙女出生了,内心欣喜若狂,他赶紧拿起自己之前看过的文人诗书等书籍,从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孙女的名字。他翻看过后,突然想到了什么,便说道:

“我想起来,之前民族英雄林则徐写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个孩子就叫海容吧,我希望她将来胸怀四海,博闻强识。”
图丨左一为王季范

“哎,爹,这个名字好。”王德恒听后开心地点点头,跑出了屋子。回到自己与妻子那屋,告诉了妻子这个好名字。不过,正如大家所期望的,长大后的王海容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并且她也没有辜负自己爷爷给自己起的这个名字,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也逐渐成长为了我国第一位女外长(这都是后话了)。

王季范是毛主席的表兄,比毛主席大9岁,毛主席称呼他为九哥。王海容称呼毛主席为表祖公。毛主席在2岁时,就寄养在了姥姥家,那时的毛主席精力旺盛,上蹿下跳,可把姥姥给急坏了。后来姥姥想到了一个办法,为了约束毛主席,她便让王季范上学时把毛主席带在身边,这一带还真是带对了,毛主席竟然真的对读书识字有了很大的兴趣。

图|毛主席

王季范每次都会把自己学习的东西再教给毛主席,所以从事实上来说,王季范是毛主席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后来王季范在长沙的一所中学教书,毛主席在九哥的帮助下也去了长沙读书。在长沙,王季范就像父亲一样照顾着毛主席。后来在革命活动中,毛主席多次有难处,也是王季范倾尽所有全力相助,所以毛主席心中对这个九哥很尊敬,也很感恩。

抗战爆发后,王季范毅然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延安参加抗战,王德恒先是进入抗大学习,而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回到了湖南从事地下工作,不幸的是在1945年,他被国民党特务认出,被他们秘密逮捕并残忍杀害,年仅30岁。

图|王季范

毛主席并没有将这个消息告知九哥,一是因为这是九哥唯一的儿子,怕他承受不住,二是因为这件事牵扯到了军事机密。

直到5年之后,毛主席邀请九哥和海容去北京,才将这个悲痛的消息告知九哥。当时已经垂垂老矣的九哥须发皆白,毛主席站在九哥面前,欲言又止了很久,之后他长叹一口气,哽咽着说:

“九哥,你把德恒交给我,我却没有照顾好他,我对不起你啊!”

九哥似乎花了很大力气才消化掉这个消息,他悲痛欲绝,良久,他勉强忍住痛苦,说道:

“润之老弟,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你何尝不是牺牲了很多,杨开慧慷慨就义,泽民、泽覃兄弟血洒疆场,如今岸英大侄子又去了朝鲜战场,德恒他能为天下苍生,为国家民族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我为他骄傲!”

毛主席听后很激动,他握着九哥的手说道:

“九哥,你要节哀,你还要照顾好他的一双儿女,他们都是烈士遗孤啊,有难处可以找我,我们是一家人呐。”
图|毛主席

毛主席所说的“烈士遗孤”就是王海容、王起华姐弟,王季范先生素来喜欢天真活泼的王海容。壮年失子,深深的哀痛化作的对遗孤的悠悠眷爱,他对孙女也是厚望殷殷。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王季范先生对孙女的教育成长起了很大的影响,他几乎决定了王海容一生的命运。

同时,在这次见面之后,毛主席也对王海容姐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她不仅可以随意出入中南海,也曾有幸随老祖父王季范与毛主席共宴。

图|王季范与王海容

就算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

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工作之余,常拔冗约见家乡父老及湘籍先贤名流如程潜、齐白石等人来中南海丰泽园小聚,王季范则每每出席作陪。席间,宾主觥筹交错,谈笑自若。间或,毛主席兴致所至,还特意关照诸位老友可携子女同来。

少女时代的王海容就是这样随乃祖出入中南海,渐渐与毛主席熟识。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进出中南海 ,有时还能在丰泽园住上一段时间,无疑是毛主席家中一名“编外成员”。正当花季年龄的王海容衣着朴素大方、气质温文尔雅端庄,举手投足间显现出一种寻常巷间少女鲜有的魅力,这多少令毛主席刮目相看。

图|王海容与毛主席

1962年12月26日,正逢毛主席七秩寿辰。他老人家一改不事声张之旧习,破例在中南海举行家宴。除了家人之外,还邀请了章士钊、程潜等数位湖南同乡老人与会,王季范当然在邀请之列。当日,王季范携同王海容前往。王海容因而第一次见到了随章士钊同来的女儿章含之。也就是在这次宴会开始之前,兴致颇高的毛主席与诸乡贤海阔天空论古今沧桑兴亡,末了又问及儿孙辈近况。毛主席诚心诚意聘请章含之为他的英语“塾师”。

“拜师”之后,毛主席又和王海容闲聊起来,

“海容啊,我这大门一直是朝你敞开的,什么时候想来就来,来了也可以住下来不走,就算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你看要不要的哇?只是不晓得你爷爷舍不舍得,放不放心啰!”

王季范闻听毛主席这番话,心情很不平静:

“润之老弟,20多年我把德恒送到延安,你带着他走上了为人民解放的光明大道。今天海容跟着你,走的是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我怎么不放心,不舍得呢?”

毛主席极重情谊,后来他果真说到做到。

图|毛主席与王季范

在解放前的10余年中,王海容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乃祖身边,耳濡目染,获益颇深。王海容抗战胜利后在长沙开始自己的初级教育,直到她随王季范应召进京。王海容入京后,先后在北京市名牌中学师大女附中、女五中就读。在如花的季节里,王海容学如登山,手不释书。她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是在1957年盛夏。在那次高考冲刺时,马失前蹄,王海容很意外地名落孙山,当个化学工程师的美好理想顿时成了泡影。

孔东梅喊她姐姐

高考失利后,王海容的心情虽然非常苦闷,但她不气馁,和一些落榜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家自学,她觉得这次肯定能考上。只是,在学到一半的时候,她被工人同志高涨的工作热情所打动,之后她便果断放弃学业,瞒着家里来到北京化工厂当学徒,害怕家里人不同意,便来了个先斩后奏,将入厂手续办好之后才告诉了家里,最后家人无奈得同意了她这个决定。

图|王海容

但在北京化工厂当了三年的学徒之后,王海容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来到了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学习,毕业之后,又继续在北京外国语学校进修英语。在大学期间,王海容依旧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大胆地向毛主席发表了自己对于学院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看法,对此,毛主席也很是重视,王海容的一些看法也比较中肯,在这之后,毛主席还立即叫来了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来处理信件中的问题。

毛主席将王海容的信件交给陆定一,并附上了批示:

“这个女孩子叫做王海容,很有志气,也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如果你想找她谈一谈,可以叫我的秘书送她到你那里。”

1965年,毕业之后的王海容被分配到了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参加工作之后的她和毛主席相处的时间逐渐增多,毛主席与各国政要和知名人士的会见王海容几乎都会在场。1974年,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外长。

尽管和毛主席有着一层亲戚的关系,但王海容对于工作却从不马虎,相反特别尽职尽责。1981年,王海容来到了爷爷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在参事室工作的20多年期间,很多人都知道她和毛主席的关系,因此也有很多人建议他,去写回忆录。

图|毛主席与王海容

然而当一些人找到她希望能够口述一些事情时,王海容却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对于王海容来说,毛主席不仅是自己的人生导师,也是自己最尊敬的老师,所以这件事不能那么随意。不过在外交部的那些年,也经常会去看望李敏。

1979年此时的李敏已经搬出了中南海,而毛主席也已经逝世三年,然而,李敏却始终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伤中不能自拔,因此,担心李敏的王海容专门来到了李敏家中看望她。而那个时候,7岁的孔东梅刚刚结束在上海陪伴贺子珍的日子,回到了北京父母家准备开始上小学二年级。

图|王海容

那天,王海容敲响了李敏的家门,在后来孔东梅回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曾说,李敏说话柔声细气,慢条斯理,而这位客人嗓门高、语速快。她的年纪、个头都与李敏相仿。因为孔东梅从来没见过这个人,便小声地问李敏:

“妈妈,这位阿姨是谁呀,她来我们家做什么呢?”

听到这话,李敏赶紧拽了拽孔东梅的手,解释道:

“她不是阿姨,和你同辈,你要叫姐姐。”

而王海容也洒脱地说道:

“哈哈,小东梅,叫我海容姐姐。”

这就是王海容。这时,孔东梅才知道自己有一位和妈妈年龄相仿的姐姐,不过对于王海容,孔东梅素未谋面,更别说听过她的事迹了。.

后来,她也是在别人的口中才得知,王海容从事的是外交事业,并且在许多外公接见外宾的一些影像中,都会有王海容的身影出现,孔东梅这才知道,王海容竟然和外公的关系这么亲近。在之后的接触中,孔东梅也逐渐对王海容这个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王海容比李敏辈分小,叫她姑姑,但是却能像一位姐姐悉心照顾着他们一家人。

图|(左二)王海容

相比李敏,王海容的个性是属于比较泼辣能干的,装束和发型也非常得体,属于那个时代典型的着装风格。王海容对李敏就像亲姐妹,事无巨细,而对于孔东梅也非常关心,很是疼爱她。我们知道很多人都曾劝说王海容能够写一部回忆录,但不管怎么劝说,她怎么都不愿意写。却唯独对孔东梅松了口子。

孔东梅为王海容撰写回忆录

直到2004年,王海容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她又一次来到李敏家做客,还是穿着那身第一次见面时的服装,一切都像第一次见面时那般相似,唯一改变的,便是姐姐头上的短发从第一次见面的乌黑短发变得全部花白了,王海容老了。

两人在闲聊时,孔东梅提出:

“说说您的故事吧,海容姐姐,我想写写您的故事。”这时王海容淡淡地回答:“我有什么好写的?”

孔东梅劝王海容应该给后世留下自己所知的真相,海容若有所思,最终说道:

“你写你的。我不写,但我可以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图|(后排左四)王海容

就这样,为王海容撰写回忆录一事总算是确定了下来,后来,孔东梅便写下了王海容的一部回忆录,叫做《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主席外交往事》该书一经出版立即被抢购一空,同时也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广泛好评。

除了对孔东梅外,王海容和别人聊天时话很少,也很少提当年的事情,曾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的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她不是聊天的好对象,也少有聊天的对象,也许这是她生活'没劲’的地方。”
图|张厚粲

或许王海容唯一的爱好,就是喝浓茶,她也经常和身边的朋友互送一些好的茶叶,每次打开罐子取完茶叶,王海容都要用胶条细细的密封好放进冰箱,据说这样做可以使茶叶不与空气接触。即便是后来年纪大了,王海容也主要是自己负担家务,因为她觉得能自己做的事就尽量自己做,她很享受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到2016年,王海容生病后才请了一位保姆。

作为一个横跨新旧时代的老人,王海容晚年的生活就要平淡许多了,过去一些好友找王海容,一般都是通过打电话,后来手机流行起来以后,王海容就把电话给掐掉了,智能手机流行起来以后,王海容的朋友邓引引曾希望她能学着用智能手机和聊天软件,可王海容不愿意学。

图|(后排中间)王海容

结语:

或许这种安静,平淡的生活才是王海容真的想要的,仿佛曾经的荣耀和工作上的坎坷都与她无关,也正是这样平静的生活造就了王海容的这份豁达。但她的生活并不孤独,有一个幸福又热闹的家庭。他们的家就在中南海旁边。那里,一条僻静的小巷,隔开了繁华的闹市,一座欧洲古典风格的雅致小楼,显得格外清静、幽雅。

直到2017年9月9日,在毛主席去世41年的这一天,王海容离开了人世。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王海容像往常一样将孩子们叫到床边闲聊了一会儿,结束时王海容说了一句:

“我要去看文件了。”

晚辈们谁也没想到,就是因为这么一句平常的话,会成为王海容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