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三):一分钟了解宋朝那些事儿

 快乐老年435 2022-10-30 发布于北京

周末愉快!

今日要好好休息哟!

PS:更多历史看合集哟~

一、宋四大书:宋初

宋四大书》是宋朝四大部书,包括《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及《文苑英华》。

四大书中最先成书的是《太平广记》,《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诏昉等取野史小说集为五百卷,三年八月书成,号曰《太平广记》”。

由于《册府元龟》的规模最大,几概括十七史,是其他的数倍,所以被称为《宋四大书》之首。

1.1、太平广记:978年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等人编著的大型类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凡五百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1.2、《太平御览》:983年

《太平御览》,初名《太平类编》、《太平编类》,后改名为《太平御览》,是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

《太平御览》与《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以及《册府元龟》合称为“宋汇部四大书”。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类书类。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每天看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

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1.3、文苑英华:986年

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李昉[fǎng]、扈[hù]蒙、宋白、徐铉[xuàn]等二十余人共同编纂[zuǎn]的文学总集。

《文苑英华》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编辑,后来宋太宗又命苏易简、王祐、范杲、宋湜及宋白等人参修,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初稿,篇幅多达一千卷,所选诗文共二万三百余首。

选材局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还收录了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可用来考订史实。

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

《文苑英华》成书草率,内容有不少缺失,“原修书时,历年颇多,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冲决。一诗或指为二,二诗或合为一,姓氏差互,先后颠倒,不可胜计”。

景德四年(1007),又重新编选,并进行“删繁补阙”的工作。

祥符二年(1009)又命石待问、张秉、薛映、戚纶、陈彭年等复校。终北宋一朝,《文苑英华》实未刊刻。

南宋时,还在做补删工作,周必大退隐“老丘园”,邀集胡柯、彭叔夏等好友进行再校订工作,书中多补有异文“一作……”或“集作……”,嘉泰元年(1201)才付印。

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彭叔夏曾将部分校文写成《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问题分“十类四十五子目”。

清朝劳格又有《辩证拾遗》。一般以为清朝编《全唐文》其实是以《文苑英华》为底本,如李商隐《樊南文集》即是从《文苑英华》中辑出。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指出“所收赋至一百五十卷,唐赋居十之七八,陈陈相因,最无足现”。

又说“其杂文中不收柳柳州《乞巧文》、昌黎《送穷文》,而收沈下贤为邯郸妓李容子所作《乞巧文》,殊不可解。”。

1.4、《册府元龟》:1013年

册府元龟》,为中国宋代四部类书之一,初名《历代君臣事迹》。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诏命令王钦若、杨亿修历代君臣事迹,前后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书成。

该书有宋刻本传世,但已非完帙[zhì]

《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而《册府元龟》的规模,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它各书。

书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

“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二、雍熙北伐:986年

雍熙北伐,是指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为收复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历史事件的北伐。

宋太宗以辽圣宗年幼初立,肖太后摄政,母寡子弱,发兵分道攻辽。

三月,宋廷命曹彬、米信、崔彦进率军十万为东路,自雄州(今河北雄县东)出发,直指幽州,命田重进率部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北),趋蔚州(今河北蔚县),为中路,命潘美、杨业所部出雁门(今山西代县北),进军云(今山西大同)、朔(今山西朔县)等地,为西路,史称“雍熙北伐”。

三路初战均较顺利,但因三路出击分散了兵力,不能有效配合,粮草转运不继,加以进军中战略战术上出现一些失误。

五月,北伐主力东路军先在涿州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全线败溃,中、西路遂亦被迫撤军。

在撤退中,西路杨业所部又遭敌伏击围歼,全军覆没,主将杨业被俘牺牲。

此次北伐遂以宋军失败而告终。

从此宋在北境转入全面消极防御状态。

2.1、潘美:太宗年间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人,北宋开国名将。

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

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

开宝三年(970),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知广州兼市舶使、兼任岭南道转运使。

开宝八年(975)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

太平兴国四年(978)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征范阳,任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雁门关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

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

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受诏撤军,并护送寰、朔、云、应等四州百姓随军内迁。

在护送边民内迁途中,潘美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陷敌被俘而死。

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

明年,复检校太师。

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

咸平二年(999),配飨[xiǎng]太宗庙庭,宋真宗时追封为郑王,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从祀[sì]于帝王庙。

2.2、杨业:太宗年间

杨业(923年-986年),又名继业,初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人,北宋抗辽名将,与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三代并称名将,号为“杨家将”。

杨业倜[tì]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

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

宋太宗灭亡北汉后,归顺宋朝,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之战中大破辽军,威震契丹。

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在陈家谷口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三、宋真宗赵恒:997-1022年

宋真宗赵恒[héng](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他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为帝。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在位后期,他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他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3.1、《励学篇》:真宗年间

宋真宗赵恒为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创作《励学篇》。

后来成为了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

3.2、《文武七条》:真宗年间

《文武七条》,是宋真宗为告诫百官而颁布的,《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

3.3、应天府书院:1009年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suī]阳书院,前身南都学舍,原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并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于繁华 闹市,历来人才辈出。

靖康国难时(1126年),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

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天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的建筑,供人瞻仰。

3.4、应天府升为南京:1014年

应天府或称南京应天府河南郡,归德军节度,北宋时的陪都

辖区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金朝时,改为归德府。

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陪都。

应天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县。

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四、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赵恒在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

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hàng]、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

真宗决定就此罢兵,订立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

宋朝的经济,国家收入大大超过了唐朝。

公元1009年,国家年度的各项收入是唐朝的七倍。

遇到了天灾的年份,年收入仍然达到唐太宗时期的三倍左右。

粮食亩产量从唐代2石提升到3石。

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史称咸平之治。

4.1、李沆[hàng]:真宗年间

李沆(947年-1004年),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名臣。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

真宗即位后,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咸平初年,改任中书侍郎。

他秉性亮直,内行修谨,时称“圣相”。

李沆政治理念保守,绰号“没口匏[páo]”,曾说:“吾为相无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报国。”有一书生叩马献上书状,批评李公的缺点:“居大位而不能康济天下,又不引退以让人,久妨贤路,能无愧乎?”李沆表示自己想退休“奈上未允,不敢去也。”

文学上,以继承韩愈、柳宗元自许,倡导古文运动。

1004年7月23日,李沆病逝,时年58岁。

噩耗传来,真宗当即痛哭说:“沆为人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

有《河东先生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