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的“是人”与李白的“山月”

 课标网天天语文 2022-10-30 发布于上海

孟子的“是人”与李白的“山月”

1.孟子:是“斯人”,还是“是人”?

笔者执教中学语文四十余年,记忆中“斯人”与“是人”都曾“教过”。人民教育出版社近日也出面解释:历年教材文章一直是“是人”,从未有过“斯人”,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换句话说,“斯人”与“是人”是同义的代词,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2.孟子的“是人”,承接上文,代指的是“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样的人”,而不是“这几个人”。作为指示代词,“是”指代的范围更广泛。

当然,如果孟子指的就是“这几个人”,表意也符合逻辑,未尝不可。

所以,“斯”的含意有时很具体,有时也可以很宽泛。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微斯人,吾谁与归。”同一篇文中,“斯楼”,指的是岳阳楼,很具体;“斯人”,指的是“这样的人”,很宽泛。

是“斯人”,还是“是人”,属于“语言学”范畴,在这里没有对错之分,没有争辩的价值。表情达意的“细微”,正是汉语丰富性的最具体的表现。

3.李白:是“山月”,还是“明月”?

《静夜思》的原作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写下这首诗后的宋朝、元朝,基本上保留了诗歌的原作。

五六百年后,明朝文人编辑诗集时,开始对里面的诗句作了修改。慢慢地,“看月光”,变成了“明月光”;“望山月”变成了“望明月”。

4.那么,“山月”改为“明月”,好在哪里呢?

从空间看,“山月”再现了李白写诗时独有的生活环境,用词准确、得体,但范围受限,“普适性”不够。生活在一马平川、戈壁沙滩、水乡泽国的人,“山月”也许难以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于是,在诵读“山月”时,有人慢慢地修改,使之“为我所用”。就这样,这首小诗,在漫长岁月的“口耳相传”中,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情感补充、审美润色。

“明月”为人类共享,所以引起了民族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认同。

5.那么,“看月光”改为“明月光”,又好在哪里呢?

“看月光”,是诗人有意为之的肢体动作;“明月光”,是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比之“有意”为之,更加真实、更加浓烈

我以为:孟子的“是人”,没有争议的必要;李白的“山月”,却有讨论的价值。

天天语文每天陪伴你

欢迎收听、收看、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