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国里看瓷器(六)——上海震旦博物馆·上

 馱夫 2022-10-30 发布于福建

在黄浦江边陆家嘴的摩天楼群里,有一座金光闪闪的震旦大厦非常醒目,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这里还有个震旦博物馆,是台湾震旦集团创办人陈永泰、袁蕙华夫妇于2005年创办的。馆中常设陶俑、玉器、青花瓷器和佛教造像四个展馆,不仅有藏品展区,还有研究科普展区,是个非常用心的私营博物馆。

一进青花瓷器展厅有些吃惊——元代青花的数量如此之多!看了一圈又生出些疑惑,有几件藏品看着眼熟,例如一件元代青花釉里红贴花大罐,跟故宫里看到的几乎一样,只是少个盖子,还有几件是在书上看到过但都是其他博物馆收藏的,怎么巧合如此之多?今天上网查了一下,果然有很多质疑是赝品的声音,也有说是同一粉本制作或是残器修复的······这段公案看来是难有定论,不过就算拿它们当复制品看,能一次看到这么丰富的青花瓷器的品类,也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还是写了这一篇笔记,借此梳理一下青花瓷器上的各种图案纹饰。

一、人物纹

元代随着戏曲的发展,人物故事的题材经常出现在瓷器上,比如前些年拍出天价的“鬼谷子下山”大罐、南京博物院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等,震旦目前展出的只有下图这件“昭君出塞”大罐(日本出光美术馆也藏有一件类似的昭君出塞罐,是公认的真品)。

多层纹饰是元青花的一大特色,主题图案占比例较小。跟在书上看到的其他元代青花人物图案比,这件不算很好,昭君表情呆滞,三匹马抬腿抬得费劲,连柳树都纹丝不动,全无生气。按说“昭君出塞”的主题在元代应该是非常“zheng zhi 正确”的啊,画成这样有些敷衍了。

图片

元代 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

明初洪武到永乐时期人物纹从瓷器上完全消失了,宣德年间开始慢慢恢复,到正统-景泰-天顺这段“黑暗期”又开始大量流行起来,在故宫、首博、上博里都曾看到过 (参见瓷器国里看瓷器(二)——上海博物馆·下瓷器国里看瓷器(四)——首都博物馆·下),下图这件展出的这一面图案跟故宫里一件“青花对弈图罐”的背面几乎一样,但上下三层花纹不同,只看这一面更像是麻姑献寿。

可以看出来到明代上下的装饰层趋于简洁,主题图案所占比例增大,但单个人物并没变大,而是增加了云气、山石、树木、海水等装饰,并用云气纹分隔开不同的画面。“黑暗期”流传下来的瓷器上都是琴棋书画、赏梅听琴、对弈献寿之类的画面,看来民间的生活还是安逸闲适的。

图片

明 正统 青花人物纹大罐

明末清初又是人物图案流行的时期,这时候分层的装饰就更少了,主题更加突出,画法也从白描平涂进化到“墨分五色”的渲染效果,画面有了立体感就更生动了。到雍正乾隆时青花的地位逐渐被粉彩超越,因为大兴文字狱历史故事的题材也消失了,人物图案只剩仕女婴戏一类,乏善可陈。

图片

清 顺治 青花人物纹筒形瓶

图片

清 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图笔筒

二、龙纹


龙作为民族的图腾、皇家的象征,从远古时期就出现在各类器物上自不必说,元明清三朝景德镇官窑瓷器中龙纹也是占了一大部分,不过龙的形象也是逐渐演变的,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

元代的龙还比较写意,头小体瘦,五官和鳞片的刻画不太细致,更注重四肢、长爪和鬣毛的表现,显得强健有力,动感十足。

图片

元代 青花双龙戏珠纹四系螭耳扁壶

图片

元代 蓝地白云龙纹大罐

图片

元代 青地白花云龙纹大罐

明代永乐时期的龙纹最为厚重,保留了元代龙纹的生猛,但身体更粗壮,龙首饱满并且细节更丰富——嘴有张有合,上颚髭须都很突出;双目圆睁,鬣毛向上直立;双角短小不分叉。这样的龙纹形象精干利落,也正合永乐朝强盛的国力和积极进取的国势。

图片

明 永乐 青花波涛云龙纹梅瓶

图片

明 永乐 青花应龙纹罐

清初康熙雍正时的龙纹仍然强健凶猛,但表情中透着苦苦支撑的疲累,头上飞扬的鬣毛被硕大分叉的角取代,姿态也渐渐成为定式,少了永乐时的灵动自在。

图片

清 雍正 青花穿花应龙纹大盘

下面这件青花红彩大盘跟上博的一件藏品很相像,但是表情的差距比较大,这一件我称之为“惊恐万状龙”,本来想回头吓人的,谁知反被吓了一大跳······

图片

清 雍正 青花红彩波涛云龙纹大盘

乾隆开始龙纹就越来越随意了,甚至民间也可以使用,下图扁壶上的纹饰整体虽然华丽,但龙看上去就像是在跳舞取悦于人或是虚张声势,没有皇家图腾的威严了。

图片

清 乾隆 青花云龙纹扁壶

这一篇看过了人物纹和龙纹,还有植物纹和动物纹留到下次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