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抗炎饮食” 作为一种新的饮食模式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 不少博主认为 这一饮食模式可以 增强人体免疫力 降低炎症感染风险 那所谓的“抗炎饮食” 是噱头还是事实? 它究竟是流量密码 还是专家们的新发现? 听听医生怎么说! 抗炎饮食的核心:炎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抗炎饮食中的“炎症”与我们常说的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炎症”并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炎症,如牙齿发炎、伤口发炎等,都属于急性炎症。但抗炎饮食要抗的炎症并不是这种急性炎症,而是慢性低度炎症。 慢性低度炎症是机体在特定免疫原的长期、低剂量刺激下,呈现的非特异性、可持续存在的低度炎症状态。 急性炎症来去匆匆,当病原体被消灭后,炎症很快就能消退。但是持续、稳定、低度的炎症刺激存在时,炎症就会成为一种慢性持续损害而影响周围组织的状态,最终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造成一个或多个器官的损害。 引起低度系统性慢性炎症的原因 慢性感染; 不良饮食结构; 体力活动不足; 睡眠紊乱; 还与肥胖、肠道生态失调、心理压力、吸烟等相关。 系统性慢性炎症可能引起 代谢综合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心血管疾病; 癌症; 还与抑郁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 研究表明,“抗炎饮食”就是一种可能控制机体慢性炎症水平的方法。抗炎饮食包括两方面,即少吃“促炎食物”和多吃“抗炎食物”。 促炎饮食有哪些? 高热量、高脂肪和精制糖的饮食结构,都与慢性代谢性炎症有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这几类促炎食物的摄入: 01 高糖食物、精致碳水食物 破坏肠道屏障通透性,易诱发代谢性内毒素血症;添加糖每天不超过50g,最好低于25g。精致谷物控制在每天88-116g,可能降低中国居民肥胖的发生,这一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02 反式脂肪酸、偏西式的快餐类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其可能引起肠道生态失调和相关免疫变化。建议尽可能避免食用起酥油、人造黄油。同时,大量的加工食品、方便食品的摄入,易引起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建议合理规划食用频率。 03 红肉、加工肉类 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常规建议每人每周畜肉不宜超过500g,每月内脏类不超过3次。加工肉类制品可能增加代谢综合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应尽可能少吃或不吃。 抗炎饮食有哪些? “抗炎食物”,即可以改善人体中的炎性生物标志物水平,有助于减轻人体炎症的食物,研究人员将可能具有抗炎功能的食物分为6类: “ 新鲜果蔬 果蔬富含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多酚等,大部分都是抗氧化的好帮手,也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 建议每天食用300-500g蔬菜、200-350g新鲜水果,蔬菜最好以深色菜、叶类菜为主,水果可以选择应季的苹果、橙子、香蕉、梨等。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 全谷物 全谷物能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有助于降低某些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相当于一天谷物摄入的25%-30%。 “ 坚果和鱼类 核桃、亚麻籽和部分深海鱼类如鲑鱼、沙丁鱼和鲭鱼等,这些食物富含抗炎的omega-3脂肪酸,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减轻炎症的效果,建议每周最少吃鱼两次,坚果类每周50-70g。 “ 茶 茶中的茶多酚含量丰富,也是一类抗氧化、帮助抗炎的物质。但不宜饮用浓茶,浓茶会影响铁的吸收。 “ 调味品 咖喱、生姜、大蒜、辣椒、肉桂、迷迭香和百里香等,这类食物含有大量天然抗炎物质,如姜黄素。所以在烹调时,可作为一部分盐和酱油的替代调味,从而减少钠的摄入量。 “ 大豆及其制品 大豆富含蛋白质、异黄酮、低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建议每天摄入大豆15-25g,相当于豆浆220-360g,或南豆腐84-140g。 健康生活,才是抗炎武器 人体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抗炎饮食”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炎症的水平,但需要明白饮食追求的是均衡和多样化。 因此,抵御疾病,光靠吃抗炎食物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抗炎,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坚持运动等,改正如熬夜、吸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尽早平息慢性炎症这场“持久战”。 (来源:健康杭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