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图像赏析388:冰川作用区山峰、 山脊的类型和发育阶段

 hjh2004 2022-10-30 发布于福建

图片

以下横屏显示:

图片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山地的山峰和山脊的形态是极不一致的。从发生学的观点作者划分出三个阶段六个峰型(表3)。其演化系列:I慕士塔格峰型(覆舟型)→II卓奥友峰型(帽型)→III博格多峰型(笔架型)→IV珠穆朗玛峰型(金字塔型)→V乔戈里峰型(角峰型)→VI“未名峰型”。其演化过程如图1、2所示。I II属早期阶段,III、IV属中期阶段,V、VI为晚期阶段。

I慕士塔格峰型---早期第一阶段(照片8),冰川开始作用于一个穹形地块上,其山体周围皆为凸形坡,从各个方面看,形态都是一致的。在被冰川深切的部分,出现局部的凹形坡,有一个从凹形坡到凸形坡的坡折,如同河床纵剖面上的裂点一样,它将一直向上溯源,直到山峰发育的晚期才会消失。在粒雪盆后壁下部的凹形坡上主要是寒冻风化、雪蚀和冰川的挖掘。而在后壁上部的凸形坡上则主要是雪崩、冰崩的磨蚀和挖蚀[10]。当冰川从不同方向向山体核部侵蚀到一定程度时,就进人第二阶段。

II卓奥友峰型--早期第二阶段,山体下部为陡壁所环绕,从珠峰西北侧的格重康峰(照片9)可以看到,由于粒雪盆后壁下部凹形坡的平行后退,使凸形坡上部的冰帽逐渐失去支持,引起频繁的雪崩和冰崩,在凸形坡上形成大规模的山体基岩磨光面(照片9)。这种磨蚀和挖蚀使凸形坡逐渐演变成直线型坡(如卓奥友峰所示),面状剥蚀转变成线状剥蚀。当两个对应方向的冰川溯源作用占优势时,浑圆的山顶就会被切割成笔架形。

III博格多峰型--中期第一阶段(照片10),应该指出,在此以前与浑圆山峰所伴生的山脊也都是“背脊”状的,只有当浑圆山峰外形消失时,山脊才会变成“刃脊”状(照片11)。首先出现微折形刃脊,山峰和山脊是互相对应的。这一阶段的形态特征是多峰并列,主峰不显,山体日益变陡,山体上部发育大量的雪崩槽,这是促使由多峰并立向单峰突起演变的主要地貌营力之一。突起的单-主峰不一定位于中心部分,应视各方向上溯源侵蚀的程度而定。

IV珠穆朗玛峰型--中期第二阶段(照片12),其形态特点是山体下部宽大,峰顶明显,但不尖锐。刃脊多为锯齿形,呈近90°的转折。由于坡度陡,上部积雪难以停留,多雪崩和冰崩,保留有大量规模很大的雪崩槽[59]。当粒雪盆后壁下部与山体上部之间的坡折一一粒雪盆溯源侵蚀的“裂点”日益向山体顶部溯源直达峰顶而消失时,山坡呈凹形坡,此即达到真正的角峰阶段即乔戈里峰型阶段(照片13)。

V乔戈里峰型--晚期第一阶段,此时从不同方向上看,山峰具有一致的形态。而在 IIIIV阶段由于各个方向上溯源侵蚀的不一致,看到的形态是不同的。此时刃脊多发育成锯齿型(照片14)。粒雪盆后壁直到峰顶已连成统一的凹形坡。

VI未名峰型--晚期第二阶段,进一步的溯源侵蚀使山峰降低高度。在此以前的各个阶段是以谷坡平行后退为主,高度的降低是很少的。在角峰降低高度的同时,锯齿型刃脊亦被两侧冰斗的溯源侵蚀所蚀低与切穿,形成断齿状刃脊。冰斗、粒雪盆后壁因不断被蚀低而失其围椅状特征。由于角峰是否被蚀低在实践中尚难判断,故断齿状刃脊就成为判断山地冰川地貌发育到晚期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这在东部天山是可以看到的。作者目前尚不能明确指出其代表性山峰是哪一座,故名之为“未名峰型”。

在冰川作用下上述山峰的演化系列只是一个理想的模式。并非每一个具体的山峰都经历其全过程。因为冰前的山峰形态可以近似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事实上在非冰川作用区这些峰型的山峰都是可以见到的。而冰川作用区的山峰不一定都是角峰,而角峰也并非一定都由冰川造成。

关于冰前山峰的形态究竟是浑圆的还是尖锐的,是有不同看法的。A.彭克对阿尔卑斯地区冰前地形前后就有过不同的看法(11]。作者认为,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山地的绝大部分地区,冰前峰型就多种多样,在早更新世经历过流水作用。因此,关于冰川作用区山峰和山脊的演化系列,不论哪一阶段的形态都经历了冰前流水侵蚀和冰期时的冰川侵蚀的共同作用,两者塑造地貌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