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三 教学方法 四 教学过程 01 导入 ![]() 以黄州苏东坡祠楹联”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 朗读 ![]() 诗人余光中说:“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朗读是诗词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所以,以朗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互读,推荐读,读出语气语调。然后在文本解读地过程中,采用个人读、齐读、范读等方式慢慢地读出豪放词的情韵和情感来。 ![]() 赏析 为了帮助学生赏析理解课文,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设计了三个体现梯度性的问题: ①词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 ②“狂”在何处? ③为何而“狂”? 第一个问题 词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 明确:这首词无论是上阕中对打猎的实写,还是下阕中对理想抱负的虚写,都体现了一个“狂”字。学生通过粗读,找出一个“狂”字,也就初步读懂了作者的心境。 ![]() 第二个问题 “狂”在何处? 明确: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探究,通过细读上阕,抓住“聊发”、“少年狂”、“卷”“看孙郎”这些字词的语气、重音、情感的朗读指导,概括出上阕中“狂”的四个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典故的作用。 ▲ “卷”能不能换成“过”或者“扫”? 不能,体现不出人马之多、速度之快,无法体现出恢弘的气势。 ▲ 朗读指导:“卷”字重读,读出恢弘豪迈的气势。 亲射虎,看孙郎 ▲词人活用这个典故,暗示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 暗示了自己也和孙权一样有雄才大略,表达了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意气奋发。 ▲朗读指导:所以这里要读出满满的自豪和自信。 ▲“聊”是什么意思? 暂且,姑且的意思。显得有点无奈和落寞,只能姑且、暂且发一回少年般的狂气,但该发的情怀还是要发。 ▲朗读指导:这一句的重音应该放在哪里? “少年狂”。并且要读得激扬一点。而“老夫聊发”语速和音量读呢?缓慢、低沉。读这一句的时候情感应是丰富的:前四个字是缓慢、低沉的,要包含淡淡的无奈;后三个字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张狂,要读得铿锵有力, 个别同学朗读这一句。 ▲全班集体有感情地朗读上阕。 ![]() 第三个问题 为何而“狂”? 明确:采用“知人论世法”,学生通过精读,从“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和《宋史·王安石传》的记载: 明年,夏人犯边杀掠吏士。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 ——《宋史·王安石传》 明确当时的北宋王朝,是外患连连,作者是为国而狂。 ▲那苏轼为国而狂的理想实现了吗? 没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宋史·苏轼传》的记载: 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熙宁七年,徙知密州…… ——《宋史·苏轼传》 得知苏轼为国而狂的理想落空了,原来他是被政敌排挤出了政治中心,自请外放,来到了偏远的密州,但还是心系家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通过链接材料(《宋史·苏轼传》),我们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到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当英雄老去,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要读出什么样的意味来? 那苏轼还为何而“狂”呢? 学生通过精读下阕,得出除了为酒而狂外,引导学生发现“为报倾城随太守”这个句子,质疑:为什么全城的百姓都来观看太守打猎呢? ▲“为报倾城随太守”这个句子中“倾城”是什么意思? 全城 ▲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全城的百姓都来观看太守打猎呢?这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太守呢? 学生思考:(深受百姓喜欢、爱戴……) ▲苏轼到底为密州的老百姓做了些什么好事呢? 学生思考…… 然后采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通过作者在密州任职前后社会现状、心境的巨大变化,,窥见一斑。 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全城的老百姓都来观看太守打猎。原来,苏轼的狂,是为国而狂,为民而狂。虽被排挤,失去信任,处在人生低谷,但仍有满腔热血以及忧民之心,报国之志。 当然,苏轼的“狂”从未终止! 原来,苏轼的狂,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是心忧百姓的赤诚之心!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失意文人的理想表达!是一种精神的进取!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基因,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全体起立,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注意节奏、语气和情感。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将全词吟诵出来…… ![]() 迦陵先生曾说:“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修为。而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也是为了达成迦陵先生这样美好的愿望,这也体现了顾随先生 “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的诗教精神。 布置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此词。 ②练笔:苏轼,你千年前的一次狂放,让我读懂了 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思路,设计了以心形为图案,“狂”为中心的四个方面,两个角度的板书,以此来体现词人“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 设计亮点 设计亮点1:反复吟咏,兴发感动。诗人余光中说:“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朗读是诗词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因此,以朗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通过互读,推荐读,读出语气语调。在文本解读地过程中,采用个人读、齐读、范读等方式慢慢地读出豪放词的情韵和情感。 ![]() 设计亮点2:巧取角度,一线串珠。紧扣一个“狂”字,通过“狂”的心情,“狂”在何处,“狂”因何生,三个问题,一线串珠,慢慢走入作者内心,体现课堂教学的梯度和深度。 ![]() 设计亮点3:知人论世,诗文互印。以同一时期的诗文(《宋史·苏轼传》、《后杞菊赋》并序、《望江南》等))相互印证,知人论世,深刻体会东坡先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体现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厚度。 ![]() 设计亮点4:涵养精神,诗教传承。迦陵先生曾说:“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修为。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就是要体会和学习东坡先生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也体现了顾随先生 “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的诗教精神。 ![]() 供稿:朱俊杰 编辑:李金锦 审核:郑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