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理趣诗便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 所谓理趣诗,是指含有一定哲理,又具备诗的审美趣味的诗歌作品,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 这些理趣诗无不饱含深意,能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值得反复细读。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这首《放言五首·其三》,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很经典的一首理趣诗,每一句都饱含深意,建议细细品读。 ![]()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首联“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即我告诉你一个解决狐疑的方法,不需要钻龟,也不需要祝蓍(shī)。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君”指的是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同样被贬通州司马的元稹闻讯后写下了深情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得知后感慨万千,便写下了《放言五首》奉和。 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两句便是白居易所说的那个解决狐疑的方法。它的意思是说,鉴定玉的真假要烧三日三夜,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这里白居易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淮南子·俶真训》中记载的“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其二是《正义》中记载的“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由此可见,白居易所说的那个解决狐疑的方法,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也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会呈现出来。 白居易是在告诉元稹,身为一个坚贞之士,就必须要经受长期挫折的磨练,即使是一个栋梁之材,他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 ![]() 为了继续论证这个观点,白居易在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中,继续列举了两个例子。即周公当年铺佐成王的时候,有流言蜚语说他有篡权的野心,但时间证明他是忠心耿耿。而王莽在还没有代汉的时候,一直很谦恭,但时间证明他迷惑了很多人。 最后,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紧承颈联,意思是说假如他们当初就死去了,那么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显然,这两句诗进一步说明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去考验,那么就容易被事物的一时表象所蒙蔽,以至于不能分辨真伪,冤屈好人。 ![]() 因此我们品读白居易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明白,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要花时间去考验,才能准确的判断事物的真伪优劣,这点可以说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的来说,白居易这首诗,每一句都饱含深意,值得反复细读。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电话18071431160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