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并不缺大米,为何进口量同比大涨41.1%?原因值得深思

 James5291 2022-10-31 发布于北京

近日,一则数据引发市场的关注。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约505万吨,同比增长了41.1%,已超过2021年全年的大米进口量。并且根据后续大米进口情况来看,今年的大米进口量很可能将创新高。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也是粮食消费大国。而随着国内粮食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从2022年开始,我国粮食进口就出现了大幅增长的趋势。自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数量超过1亿吨以后,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一直保持在亿吨以上,今年也不例外。

从粮食进口的结构来看,主要有大豆、玉米、小麦、大米等,其中大豆占比最高,且进口量也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小麦及大米进口量不高,主要是作为品种调剂。

不过,玉米是个例外。

我们都知道,去年我国玉米的进口量较前一年增长了近2倍,达到2835万吨,创下新高。而去年我国的玉米产量为27255万吨,也就是说,去年的进口玉米数量相当于国内产量的近1/10了。

不过进口玉米数量激增的原因我们也都十分清楚,主要是国内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后,一直在惯性增长,产能处于高位,对玉米需求自然激增。

我国虽然是玉米生产大国,但是由于玉米用途比较广,除了食用、深加工以外,饲料用途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我国虽然玉米产量高,但是每年仍然有一定需求缺口,所以进口玉米的需求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大米就不一样了,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米生产国,大米产量约占到全球大米产量的29%。不过我们也是大米消费大国,消费量也约占到全球消费量的30%。但是由于大米是绝对的口粮,我国一直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口粮的安全,而我国口粮自给率非常高,几乎是达到了100%。所以,我们的大米供应是十分充足的。

既然不缺大米,为啥大米进口量却激增了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全球粮价的涨势中,大米的涨幅是最低的。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今年我国进口粮食的数量大部分同比都是下降的。比如今年1-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约662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2.8%;玉米进口量约为1846万吨,同比去年同期也下降了25.9%;大豆进口量则为6904万吨,同比也下降了6.6%。

粮食进口量之所以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粮价太高,使得进口成本飙升。比如,当前美玉米的到港成本已经超过了3400元/吨,这个价格不仅远高于国内玉米价格,而且也创了历史新高。

进口成本飙升,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需求,所以进口量下降。

但是大米则不同,虽然全球大米价格也呈现出整体上涨的趋势,但是仍然是全球粮食的价格洼地。相较于其他谷物品种,大米的涨幅显然偏弱。

第二个原因则是,在我国大米进口的品种中,以碎米居多,而碎米主要是用于饲料添加较多。

那么,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随着小麦价格上涨,已全面退出了饲用替代,而进口玉米成本高企,优势全无,就只剩下定向稻谷勉强支撑。但从今年猪价的走势来看,正值扭亏为盈的拐点期,对饲料需求较为强劲,因此为了补充饲料用粮,碎米就成了最佳选择。

在我国进口的碎米来源中,印度是第一来源国,但是今年印度大米也是命运多舛。

受极端天气影响,印度多个稻谷主产区均面临减产风险,于是印度在9月初时发布了一项政策,对部分大米品种征收20%的出口关税,并禁止碎米出口。随着印度叫停碎米出口,我国也开始积极转向,大幅增加越南及缅甸等国的碎米进口。

而事实上,随着印度对大米采取出口限制,全球第四大稻米出口国巴基斯坦遭遇了特大洪水,以及不断上涨的化肥价格等,全球大米价格正在持续上涨。

虽然随着美联储不断地大幅加息,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预期回落,但是粮食并不是普通的大宗商品,具有绝对的刚需。再加上全球动荡的格局,以及极端天气频发,各粮食主产国纷纷预期减产。

一方面,各国为保粮食安全,都是加大进口及储备,粮食保护主义风头兴起;而另一方面,也不禁令人深思,在全球现代化的今天,粮食危机依然离我们很近,端稳粮食饭碗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