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大咖说 2022年1期
![]() 01 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实践对策 重塑乡村基层组织,打造轻装实用的治理体系。基层治理单位应从行政村下沉到村民小组,做实村民小组的职能,明确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责任和义务。供销合作社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力军。从顶层设计层面总结安徽、山东、甘肃、贵州等供销合作社的经验做法,把乡村集体经济和小农户带入现代化。推进三农领域的各项“ 放管服”改革。完善土地经营权的物权地位,出台相关法律条款,为民间金融创设制度空间。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让各方力量充分涌流, 助力乡村治理。 ——刘奇 @中国发展观察 02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乡村建设是由美丽乡村向共富乡村的迭代升级,从三方面阐述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契合。第一,乡村建设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应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传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通过数字化手段推进城市优质的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下沉。第二,乡村建设与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乡村建设应对集体资源进行再配置,构建村级集体融资平台,优化农村生产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扶持农村低收入群体发展。第三,乡村建设与乡村区域协调发展,要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跨村联合,推动乡村集群、抱团式发展,以共建共治共享提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黄祖辉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 03 未来的乡村会怎么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更高更现代化水平,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大幅缩小,传统村庄布局将发生巨变,城乡空间关系将会发生三种重构。一是城郊融合圈,在城郊的乡村将进一步与城市融为一体,应保护城郊乡村的生态、景观、文化和风情。二是乡村旅居区,大城市圈周围的山清水秀之地会产生很多新的旅居新区,如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已打造成 “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三是分散的农庄,如纯农业地区,会根据户均农业收入水平,留下少量农庄散布点,打造精美村居。 ——方明 @乡知乡见 04 乡村“个性化振兴”之路 乡村个性化振兴应是自主化、创新式、合力式振兴,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接通乡土中国的知识转型,提升农民自身文化素养,形成合理的谋划平台。为实现乡村个性化振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抓好三方面内容:一是,保持足够的定力,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拒绝犯颠覆性错误。二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相协调,重视编制乡村层面的振兴规划或实施方案。三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地探求符合乡情村情实际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项目。 ——钱文荣 @乡村发现 05 为什么耕地抛荒势头加剧? 耕地抛荒的势头加剧,有的是“季节性抛荒”,有的是“非粮化抛荒”,有的是“绝对抛荒”,如果种粮收益低于其他收益甚至亏本,抛荒就成为农民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需要突出解决的是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业持续发展问题,应强化耕地对居住性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立足自给自足“小而全”的农产品生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果则果,宜蔬则蔬。 ——陈文胜 @乡村发现 06 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目标上,要瞄准乡村美丽宜居,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村具备基本的现代生活条件。在原则上,要坚持求好不求快,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事求是、自下而上确定治理标准和目标任务。在任务上,要聚焦提质升级,紧盯质量实效,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紧盯乡土味道,实现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朱信凯 @人民日报 审定:冯新刚、陈玲 编辑:杨超、崔婷婷 村镇建设研究所 村镇建设研究所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下设研究部门,是坚守乡村建设领域的特色研究团队,长期为国家相关部门的“三农”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下属规划业务核心板块,是以空间规划、城市设计为主,包含建筑、景观、市政等多专业的综合性生产部门。业务领域涵盖战略咨询、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历史保护、特色村镇建设、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同时提供城市体检、规划评估、项目审查等第三方技术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