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律启蒙】十灰(二)

 素心传统文化 2022-10-31 发布于日本

十灰()

最近遇到很多朋友跟我说,特别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喜欢读喜欢背,比如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比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园等等,好不好?好,都是好句子,有的甚至是千古名句。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些词句都是比较绮丽梦幻的风格。这样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多,绮丽华美,或者浪漫婉约的诗词的确更能打动人心,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这种诗词如果只是拿来读读,影响不大,但是对一个想学习诗词的初学者来讲,非常不可取。

学诗之初,一定要选择比较正规端庄的风格来学习,虽然看起来像老学究一样,但这样的诗词往往传达的都是中正的思想观念,可以正心诚意。作诗和做人是一样的,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诗。王维淡泊隐逸,远离世俗,他的诗就会充满田园气息,清静自在;李白风流不羁,不喜欢受约束,他的诗也就狂放豪迈,不拘一格;杜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的诗就很现实,体现出各种人间万象,民生饥苦。

那么,树立一个高格调的思想观念便是读诗和学诗的重要基础了,因此,建议大家在初学的时候,一定要挑古而不拙、正而不腐、雅而不艳的诗词来学习,积累雅正的韵质,有这个做基础,便可以开始学习和创作诗词了。

我们回来学习《声律启蒙》今天还是十灰韵的内容,十灰韵的第一自然段:

增对损,闭对开,碧草对苍苔。书签架,两曜对三台。周召虎,宋桓魋,阆苑蓬莱。薰风生殿阁,皓月照楼台。却马汉文思罢献,吞蝗唐太冀移灾。照耀八荒,赫赫丽天秋日;震惊百里,轰轰出地春雷。

上节课学习了前半段,今天我们来学习下半段的内容:

薰风生殿阁,皓月照楼台。却马汉文思罢献,吞蝗唐太冀移灾。照耀八荒,赫赫丽天秋日;震惊百里,轰轰出地春雷。

我们来看第一句:

薰风生殿阁,

熏风,和暖的风,通常指初夏时的南风或东南风。

【舜歌南风】

典故出自《孔子家语·辩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脩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

说舜帝曾弹五弦古琴,创作了一首名为《南风》的诗歌,其中有南风吹来,如此和薰温暖,可以体愠黎民的烦恼;南风吹来得如此适合时令,可以使黎民得到丰收。只有像圣人这样,用这样的仁义爱民的方式感化百姓,才可能使国家兴盛蓬勃。圣王的德行就如同涓涓的清泉,直到今天也被王公大人,地位尊崇的人所传述和赞扬,从未忘记。

后世便以薰风南风等来形容圣明的君主所提倡的有利于百姓的仁德的政策,以及国家施行的利国利民的政策。

运广薰风积,恩深湛露晞。”——《奉和守岁应制》隋末唐初·许敬宗。

薰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送太和公主和蕃》唐·杨巨源。

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歌。”——《杂曲歌辞·其二·太平乐》唐·白居易。

殿阁本不会生风,而是有风吹来才会经过殿阁,因此,此处的殿阁当统治阶层讲,而薰当仁德的政策来理解。仁德爱民的政策经过统治阶层的商讨和决议,在政治中心生成,然后实施到民间,这样解释才会更合理。

皓月照楼台。

皓月,犹明月。

【皓月牵吟】

清代《分类字锦》中有:“李中诗皓月牵吟又入秋

这说的是唐代诗人李中的《海城秋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中有:青云展志知何日,皓月牵吟又入秋。之句。皓月牵吟一句十分清雅脱俗,因此被推为佳句妙语。

情紆軫其何託,愬皓月而长歌。” ——《月赋》南朝··谢庄。

清宵有佳兴,皓月直南宫。”——《答韩库部》唐·韦应物。

后夜思君意,空歌皓月篇。”——《湘中送人》宋·余靖。

【皓月长歌】

南朝谢庄的《月赋》通过假设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全赋写月神采飞扬,用笔柔和细腻,风格清雅秀美,历历如绘,意境悠远,余味绵长。其中有情紆軫其何託,愬皓月而长歌

此处用皓月赋勉强南风歌,虽有不及,但却也算比较工整的对仗了。

却马汉文思罢献,

【文帝却马】

典故出自《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贾捐之》:至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则断狱数百,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时有献千里马者,诏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马,独先安之?」于是还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当此之时,逸游之乐绝,奇丽之赂塞,郑卫之倡微矣。

说的是西汉文帝刘恒的故事,汉文帝刚即位,怜惜百姓,虽国家尚未安定,却已停止武装和战争,复兴文化礼教。因此民风淳朴,每年全国处理的案件只有几百起。老百姓每年交纳的税赋不过四十钱,男丁三年服一次徭役。当时,有地方官员欲向文帝献千里马。文帝想通过此事堵住官员向上级献礼的恶习,便下诏说,我每当起驾之时,前有绣着鸾鸟的旗帜,后有侍从的车辆,天气好的时候,最多可以走五十里,要是队伍浩大也就能走三十里。我要是骑千里马的话,你让我独自一个人跑到哪里去啊?于是将马还回去,还赐了送马人回程的路费,又再次下诏说:“我不接受贡奉的礼物,命令四方臣子都不要再来献礼了。

在文帝时期,社会风气非常好。欢宴游乐的行为被禁止,珍奇异宝的互相馈赠攀比之风杜绝,低俗的娱乐和音乐少乎其少。

这真是所谓的上欲行之,下必甚焉,上行下效,君王能够自持俭素,官风必然清正廉明,士风必然高雅脱俗,民风自然淳朴和谐。

专心直待阴阳足,却马休兵国自安。”——《入道诗十九首·其十三》宋·王庆升。

谁录异方知却马,我矜微物解升堂。”——《放萤》元末明初·孙作。

却马焚裘长罢贡,居有守兮行有送。”——《喜长安解严次杜少陵洗兵马韵》明·张萱。

吞蝗唐太冀移灾。

这是一段描写唐太宗爱民的故事。

【太宗吞蝗】

《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唐代吴兢著有《唐太宗吞蝗》文:“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联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贞观二年(公元628),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御苑查看禾苗,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便捉了几只言道:“百姓以粮食为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在害百姓啊。百姓如果有罪,全在于我一个人的责任。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就吃了我的心,不要再害百姓了。说完就要把蝗虫吞下肚。周围的人惊慌不已,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所希望的就是能把百姓的灾难转移到我的身上!为什么还要避忌疾病?说完就把蝗虫吞了。据说这一年,果然蝗灾消退了。

吾闻躬耕南亩舜之圣,为民吞蝗唐之德。”——《雪车》唐·刘叉。

向来赤地增愁叹,更遣蜚恣噬”——《偕簿尉过石照山祷雨·其四》宋·虞俦。

忧氓思扇暍,祝岁试吞蝗”——《述大司空镇山朱师治河功成百韵》明·于慎行。

汉文却马,唐太吞蝗这两个典故,讲的都是仁德爱民的皇帝体恤百姓,心系万民的故事,所以形成了很工整的事对。

照耀八荒,赫赫丽天秋日;

能够照耀到四面八方很荒远的地方的,是炎热炽烈的秋日。八荒,指普天之下的四面八方荒远的地方。《汉书·项籍传赞》:并吞八荒之心。颜师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根据西汉刘向《说苑》的讲法,九州之外有四海,四海之外为八荒。

赫赫,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光明炫烂。

丽天,附着在天空上。因下联出地字为动词,所以此处的,做动词讲,当附着的意思。

【离卦】

出自《易经·离卦》:离,丽也;日月丽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因此,这一句主要是以《易经》的离卦为根据而言的,以德备中正的离火为赫赫中天的太阳,附丽于天宇,拥有普照四方的力量。

《易经··象传》的经文为: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太阳东升西落,循环不已,从而造化万物,泽被苍生。离卦的卦图是上火下火,重火为炎,为日。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相继不停,这便是离卦的卦象。做为一个君子,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人,在古时为王公贵族,统治者,在现代就是国之重器,公职人员。应该继明照于四方,要把前人的明德,世世代代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并把它普照于天下四方。

意象与上文贯通,便是赞扬圣德君主的仁政,如日中天,也如太阳一样,可以照耀到世间每一个荒远的角落,使百姓能够感受的光明和温暖。

丽天起初浴,五云扶上烟氛收。”——《至温州》宋·文天祥。

丽天,德备中正。”——《离卦赞》宋·赵祺。

日丽天光炳焕,秋霜肃墅气澄清。”——《读通鉴纲目》元·周巽。

震惊百里,轰轰出地春雷。

轰隆隆的春雷惊动百里大地。这是描写惊蛰时节,春回大地,雷醒万物的情景。

【震卦】

这也是出自《易经·震卦》的形象: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春天是阳气上升,阴气下沉的时节,阴阳二气相通,便人产生雷阵。春雷阵阵,正是万物复苏生发之时,代表的是萌动和生长,是会给人间带来福泽的。

《易经··象传》的经文是: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是说,震卦的卦图上重叠的雷,上卦与下卦都是雷卦,重雷为震。因此,巨雷连击,是震卦的卦象。君子观察此卦,便会从轰轰的雷声中感悟到自然之力,明白福泽的含义,从而戒恐戒惧,修省自身。身当重任之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才能够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只有这样,才可以担负起使命和重担,才能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同样结合上文,可以看到,君王若是生恐惧心,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便不能为百姓分忧,自然不能像春雷一样,催生福音,泽被万物。

百里雷声足震惊,地温春近易敷荣。”——《冬至早起·其三》宋·许及之。

虩虩终朝孰可当,震惊百里匕为丧。”——《孟冬二十八迅雷雨雹自朝及午歌以纪之》明·郭之奇。

震曜资平垒,文明协丽天”——《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其六·又六变》宋·郊庙朝会歌辞。

其实,古人行为都会以意脉贯通全文,包括这样的启蒙韵文,或者《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虽然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但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还是首先会仔细的研究文章的立意和布局,然后才是行文,以及对字词的斟酌推敲。

我们在作文,或者作诗的时候,也应该效仿这样的方法,先从宏观上对作品定位,意在辞先。然后就要注意布局谋篇的合理性,将意脉做为轴心,贯穿整个文章,这样才能给人浮沿千里,却神形不散的感觉。读书作文皆是一个道理,若没有统观大局的高度,是读不懂,也写不出好的文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