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兴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老房子图书馆 2022-10-31 发布于上海

泰兴路,在上海市静安区东部。筑于1914年,全长1125米。南起吴江路,北至康定路。租界时期曾经叫作“麦特赫司脱路”(Medhurst Road)。

泰兴路23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30-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07 上海电话公司泰兴路分局旧址 民国 石门二路街道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电信公司北泰电话站

地址:泰兴路230号

泰兴路230号,原上海电话公司泰兴路分局。通和洋行设计,1931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

泰兴路306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307 程霖生泰兴路住宅遗址 民国 石门二路街道

地址:泰兴路306号

泰兴路306号

泰兴路306号,现为上海市政协所在地。这里原为著名的体育活动家、房地产商人程贻泽(上海滩地产巨商程谨轩之长孙、程霖生胞侄)的房产。

程贻泽

程贻泽(1905-1982),上海三育足球会、优游体育会创始人。学生时代爱好足球、篮球。民国12年(1923)主持房地产公司,曾先后在上海静安寺路、胶州路、泰兴路等处建造私人足球场、网球场、健身房、篮球房、游泳池。同年创办三育足球会,并资助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一万银元建造中华运动场。

民国15年,程遭匪徒绑架,三育体育会停办。程逃出匪巢后,又于次年组织优游体育会,于泰兴路住宅(今市政协)建造网球场、游泳池等设施。组成篮、足、网球队,成为上海的一支主力队伍。

丽都花园

后来程贻泽生意失败,手下房产易手,镇海方氏家族接手丽都花园产业,并将其出租给杜月笙的心腹高鑫宝。后者在这里创办了丽都公司,开设了包括饭店、舞厅、游泳池等设施在内的沪上一大娱乐场所——丽都花园,当年的《申报》对此连篇累牍地进行了报道。

1936年7月26日《申报》写道:本埠丽都公司,自租得爱文义路麦特赫司脱路某巨宅后,就原有庭园,从事改装,并将一部隙地,新建舞厅、游泳池。经专家设计,一切布置,皆别出心裁。闻內容将分数大部分,如花园、西菜、舞厅、家室、舞池、游泳池等,应有尽有,堪称首屈一指。筹备以来,日夜赶工,时届夏令,为应各界需要起见,游泳池,将先行开放。并闻已请沪上闻人行开幕礼,届时当有一番盛况。

193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的丽都花园

1936年8月1日《申报》写道:爱文义路麦特赫司脱路口丽都公司,系海上闻人高鑫宝君擘划创办。筹备以来,数月于兹,內部面积广大,风景幽美,特开一雅洁之饭店,三楼大厦堂皇富丽,如西菜窒、酒排室、色白室、小食室等,应有尽有。近正日夜赶筑中,唯伟大之游泳池,业已设备竣事,于昨日下午四时开幕。特请王晓籁君举行剪彩礼。到男女来宾数百余人,如杜月笙、樊良伯、马长生、王海山诸君,均参加盛典。一时群贤毕集,履钗如云,极尽盛况。.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的丽都花园

1936年9月10日《申报》写道:本埠麦特赫司脱路丽都公司,花木扶疏、亭榭幽雅。自游泳池提前开放以来,各界人士前往游泳者极众。良以该园一切新建筑,皆具摩登化,深合现代社会一般人之心理,故一时生涯称盛。然此游泳池尚属附庸品,闻伟大之舞厅,耗资近十万,建设壮丽,行将竣工。內容宏阔瑰奇,得未曾有,全沪舞场,恐无与伦比。厅中附设冷气,节制气侯。乐师更属上选,舞姝百余,尤美如花。至饭厅及花园两部,亦将同时装饰蒇事。西菜烹调之精美,仆欧伺应之周到,尤其余事。花园中另有露天舞池,墙隅暗陬,暹置美术灯,红绿掩映,幽静绝伦。顷闻拟十四日宴集嘉宾,十五日全部开幕,想届时车水马龙,肩摩踵接,必有一番热闹也。

丽都花园游泳池

1936年9月14日《申报》写道:麦特赫司脱路三〇六号丽都花园,系前沪上富商程氏别业改建者,堂皇富丽,得未曾有。內开跳舞厅、夜花园、大饭店、游泳池四部。新颖摩登,各擅胜场。除游泳池开幕已久外,舞场饭店部分,择吉明日开幕。昨晚宴请新闻界,由经理马积乾,偕高尚德与唐世昌、蔡钓徒、王海山,殷勤招待,宾主尽欢。宴毕,马、高两君,导引宾众,参观楼上下全场一周。各室装饰,色调互不雷同;全新家具,精美绝伦;舞场建流线型;交际大舞厅外,更有露天、室內两舞池,彩绘玻璃,立体设计,匠心独运,全沪杰出。预料明日舞厅、饭店开幕。各界蒞止,车水马龙,营业前途,盛极一时云。

1936-09-15《申报》

1936年9月15日《申报》写道:麦特赫司脱路丽都公司花园舞厅,定于今日下午五时正式开幕。该公司內部布置,极为富丽;音乐舞女,亦颇精美;饭厅部分,本为某巨商之私人住宅。现已开放,每间均有不同之陈设。在沪上各大舞厅中,此种排场,向属创见。其最别致者,为室內之小舞厅,便于家庭饮宴,日来预定座位者甚众。预料今日开慕,必有一番盛况。

丽都舞厅

1936年9月22日《申报》写道:麦特赫司脱路丽都公司,自花园、饭店、舞厅、游泳池全部开幕后,一时轰动全沪,纷往观光。其中尤以舞厅更形堂皇,良以舞场之建筑伟丽,乐队之高尚齐备,舞伴之色艺双绝,有以致之。闻每夕九时以后,全场已告客满,后来者咸抱向隅。如此盛况,可谓突破各舞场之纪录矣。

丽都舞厅舞女李黛黛小姐

1940年3月15日,高鑫宝在虞洽卿路一品香旅社门前被人暗杀。高鑫宝原来住在赫德路,因创办丽都舞厅于麦特赫司脱路,故住宅亦即迁移于丽都內。

据《申报》介绍,高鑫宝(又名高怀德、高仁远)系上海市人,时年46岁(各报所载年齡均未符)。为人豪爽,有孟尝风;广交游,重然诺,尤好施与。一二八时,曾主办伤兵医院,成绩斐然;八一三时,氏又将其所营之丽都舞厅,供伤兵医疗之所。其时难民遍野,氏慷慨解囊,一无吝啬。对于慈善事业,匡助允力。最近曾创丽都体育会,并从事于商业,惜规模初具,突遭不测,良深悼惜。

高怀德去世后,丽都体育会会长职务由其弟(原丽都体育会副会长)高怀良接任。丽都舞厅一如既往,继续举办各类舞会、宴会、庆典活动。

1946年3月16日,杜月笙两位公子的婚礼在丽都举行,1946年3月17日的《申报》还特别报道了两位杜公子的婚礼盛况:

杜月笙氏昨假座泰兴路丽都花园,为其五公子维翰六公子维宁同时举行婚礼。预定下午三时行礼,记者在二时左右趋车赶到。泰兴路上汽车已接成蛇阵,挨次开进入口处,吐出了它所装的主人,又挨次离开出口处,循环不息,人力车三轮车竟不能觅隙而入。礼堂门口密密层层站满了招待人员,好不容易挤到签名处,写上了姓名,领到了一枚金色的盾状喜章,一小包香烟,就赶进礼堂。只听得门口的人喊着,快把喜章钉上衣襟,否则是要被拒绝入场的,嘉宾一个个的照办,前呼后挤的跨进了礼堂。少不得来一个全场巡礼,才知道主人杜月笙因病没有来,一切由他的长公子维藩代替了。礼堂里只觉得黑压压的都是人头。每个可坐的座位都给占了,每个优势的间隙给塞满了,可是不尽贺客滚滚来,男女老幼军政工商……各界人士,免不了都趋向礼台行三鞠躬礼……将近三点钟的时候,证婚人钱大钧,介绍人黄金荣、金廷荪等,陆续出现。司仪唐缵之在话筒里高唱婚礼开始,在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等就席后,婚礼进行曲开始演奏起来。

当日来宾无数,场面宏大,但有一个神秘客人却没到,那就是戴笠。据当时家族后人告知,戴笠原准备于1946年3月16日飞上海办两件事情,一是参加杜家两位公子的婚礼,二是和胡蝶结婚,后来因为天气原因飞机无法降落而作罢,没想到第二天飞南京途中即遇难。

杜月笙两位公子的婚礼

1947年8月30日,杜月笙在丽都庆祝60大寿。这一天的《申报》以“杜月笙花甲寿辰,今日在丽都祝嘏”为题进行报道(见下图)。

1947-08-30《申报》

《申报》写道:“今日杜月笙氏花甲寿辰,假泰兴路丽都花园招待来宾。为节约起见,除备简单之面席外,并由筹备会刊印杜氏大事记一册,连同叶恭绰氏所选寿词,分送来宾。连日各省市农工商学各界,军政各机关首长,致送贺仪者纷至沓来。昨又有于右任、孙科、孔祥熙、李石曾、陈布雷、陈果夫、陈立夫、翁文灏、许崇智、程潜、李宗仁、黃绍竑、黃旭初、蒋鼎文、杜聿明、莫德惠、左舜生、唐文治、沈尹默、齐白石、张嘉璈、李馥荪、陈光甫等赠送寿序诗文,琳瑯满目,美不胜收。闻筹备会方面预料,今日来宾必甚拥挤,故请徐寄庼、徐采丞、杨啸天、范绍增、顾嘉棠等担任招待。“

[又讯]:今日杜氏花甲大庆,因值时局艰难,杜氏不愿铺张,遂由黃金荣辈发起救灾助学,为杜氏祝寿,凡杜氏亲友送礼,只取现金,一切堂会酒席均取消,今日仅由恒社假丽都备素面招待。
昨晚杜氏至友章士钊、钱新之、王正廷等,假爱文义路佳庐,为杜氏暖寿,到有杜氏亲戚及至友黃金荣、金廷荪、杨虎、王晓籁、钱大钧、潘公展、萧同茲、冯有真、呂光、杨管北、吴开先、陆京士、顾嘉棠等五十余人。(附图为暖寿筵上杜氏起立致谢,中国社摄)

1948-03-28《申报》

1948年3月27日,杜月笙的女儿杜美霞与金廷荪的儿子金元吉的婚礼在丽都舞厅举行。第二天的《申报》报道如下:

杜月笙氏女公子美霞女士,与金廷荪氏公子元吉,昨日下午三时,在丽都舞厅结婚,由吴市长证婚。前往道贺之地方首长有宣铁吾、方治,工商界领袖有徐寄庼、王晓籁、黃金荣;银行界有钱新之、宋汉章、宋子良;新闻界有潘公展、冯有真、吕光、史泳赓;戏剧界有梅兰芳、孟小冬、马连良、叶盛兰及恒社社员陆京士、骆清华、王先肯、徐懋棠、杨管北等数百人云。 

1948年航拍图上的丽都花园(红色框内)

解放后,丽都花园成为上海市静安区文化俱乐部。1960年,上海市政协文化俱乐部从茂名南路58号原法国总会搬迁到丽都花园。丽都花园原有建筑目前已全部拆除。

泰兴路445弄中华新村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85 中华新村 民国 石门二路街道

地址:泰兴路445弄

关于中华新村(辛家花园),笔者在介绍新闸路的文章中已经涉及,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要介绍的是泰兴路445弄48号向哲浚旧居(见下图)。

泰兴路445弄48号

泰兴路445弄48号,是“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的旧居。1941年4月13日深夜,有暴徒多名,侵入泰兴路445弄48号,企图绑架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向哲浚未成,当年的《申报》进行了报道。

1941-04-15《申报》

1941年4月15日《申报》报道:

江苏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向哲浚氏,家住麦特赫司脱路四百四十五弄四十八号门牌。其住宅內由工部局警务处饬派华捕两名,常川驻守保护。乃自高二分院刑庭长郁华,特一法院刑庭长钱鸿业先后被人暗杀,而高二分院院长徐维震氏,又于最近被绑之后,向氏迁居于北浙江路特一法院之內。更由捕房饬派华探多名,不分日夜,随侍保护。

而向氏之寓所,仍由该管戈登路捕房派捕驻守。乃前日深夜十二时许,突由衣中山装之壮汉五名,乘坐汽车一辆,疾驰抵麦特赫司脱路四四五弄弄口下车,其中两人,各出盒子炮,向该弄司阁捕二五四八号威嚇声张,并夺其武器,加以监视,然后复至四十八号后门口,先讲派驻保护之二九六号、四二〇号两华捕监视,并将其所佩手枪內之子弹二排予以夺去。然后进入屋內,加以搜查。彼辈之目的,以为前日星期,向氏必回家居住,故拟加绑架。

讵是日向氏并未回家,仍居于法院之內,故此辈搜查一过,未得向氏踪迹,乃将所夺得之子弹等携带,乘原车逃逸无踪。事后经捕等报告戈登路捕房,立饬大队探捕驰往查察。事后捕房当局除分令各捕房一体留心外,复对向氏等法院各重要人员,加派探捕严加保护,以免再有同样事件之重演。

向哲浚

向哲浚(1892-1987),湖南省宁乡县双江口人,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归国后曾任北京、法政、东吴等大学教授,“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

1910年,向哲浚考入清华学堂的前身游美肄业馆,1917年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学,并获得文学和法学两个学士学位,随后入华盛顿大学学习国际法,获法学博士学位。

1925年秋回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大学法律系以及北京法政大学教授。

从1927年起,向哲浚又先后出任司法部和外交部秘书,最高法院检察署首席检察官和最高法院湘粤分庭首席检察官、苏州地方法院院长,上海第一特区地方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

向哲浚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发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远东盟军总部在组建国际军事法庭的过程中,向中国政府要求派遣一位精通英语、有英美法和国家法知识背景的法官。

中国政府就决定选派向哲浚出任此职。但向哲浚考虑到起诉惩治战争罪犯,检察官的责任可能更为重大——尽管其许多工作是默默无闻的,加上年龄等因素,故他推荐了其清华大学出身的师弟、同样有着英美法知识背景、精通英语的梅汝璈出任法官,自己则担任了检察官一职,并且在组建富有战斗力的中国检察组,广泛收集各个战犯的罪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46年1月28日,由美中英苏法等11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中国政府任命梅汝璈为中国法官,向哲浚为中国检察官。是年2月7日,向哲浚向国际检察局递交了中国认为的11名日本侵华战犯名单。然而,由于日本投降后有计划地销毁了大量侵略证据,向哲浚带去的除战犯名单外,没有更多的证据。为此,他带领工作人员前往中国过去的敌占区寻找人证和物证,还前往被查封的日本陆军省档案库,从字里行间发掘日本侵华罪行的证据,工作强度之大难以想像。

1946年春,国际检察局开始起草起诉书。在确定对日本战犯的起诉起始日时,发生了争执。经向哲浚据理力争,终将1928年1月1日,即张作霖被日军炸死的“皇姑屯事件”发事日正式确定为中国对日本战犯起诉的起始日,将起诉起始日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提前了9年。

在法庭上,向哲浚同日本战犯及其辩护律师展开了一场场舌战。

1946年12月29日审理“南京大屠杀”案时,战犯松井石根在辩护中把自己的罪责推得一干二净。向哲浚当庭展示了一叠资料,其中包括《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伯烈当时的报道、南京外国侨民在日记中对当时日军暴行的大量记述及现场拍摄的罪证。被告律师又提出:“把被告松井石根指控为最高直接责任者的证据仍然不足。”向哲浚从容从卷宗里取出1937年12月10日有松井石根亲笔签名的进攻南京的命令,命令声称“占领南京必须作周详的研究,以便发扬日本的威武,而使中国畏服。”向哲浚提请被告“特别注意畏服的含意”。最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无以辩驳的事实宣告松井石根率日本军队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

在审判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时,向哲浚向美国籍检察长季南提出:“土肥原和板垣在中国犯罪最多,应由中国检察官负责对此二人的控诉。”向哲浚还从南京搬来援兵,让刚从欧美考察回来的著名法学博士倪征燠出任他的首席顾问。

1947年10月9日,一手制造了伪满州国的板垣提出长达48页的书面证词,想证明“满州国”是根据“民意”成立的。中国检察官出示日本御前会议文件和日本内阁会议文件、密电、动员令等重要材料盘问反驳。面对大量铁的事实,板垣哑口无言。

1948年11月12日,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7名被告被判绞刑,另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1948年12月23日,绞刑执行,向哲浚和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商震应邀参加见证。

向哲浚在东京审判结束后,特意搜集了两大箱资料,包括数以百计的审判记录和书稿文件,准备回国后述职,结果当时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竟无人过问此事,导致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不知所踪。

国民党政府先后委任他为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司法院大法官等要职,但都被婉拒。

向哲浚全家合影

1949年2月,留在上海的向哲浚接受大夏大学和东吴大学的聘请,讲授《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审判》等课程,接着参加了思想改造运动和院系调整,转到复旦大学法律系任教,以后又调到社会科学院和上海财经学院(即今日的上海财经大学)工作,任财经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组主任多年,直至1965年退休。

晚年向哲浚与夫人合影

198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向哲濬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谈话,痛斥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企图,并配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介绍了东京审判的诸多情况,其影像资料后来成为该纪念馆向观众放映的纪录片的一部分。

1987年,向哲浚在上海逝世,终年95岁。

1948年航拍图上泰兴路(红色部分为威海卫路至吴江路段)

关于麦特赫司脱路

如今的泰兴路南起吴江路,但从前张园里的一段也算作泰兴路的,这可以从下面的老地图上看出来,泰兴路的门牌号是从张园威海路的入口开始的,所以,威海路才是泰兴路的南端起始点。从《申报》当年的文章也可得到印证(见下面《申报》文章)。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泰兴路从威海路至吴江路段(红色线段)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泰兴路从威海路至吴江路段(红色线段)

泰兴路在租界时代叫麦特赫司脱路,麦特赫司脱(Medhurst)是人名,英文全名是Walter Henry Medhurst,有父子两人。

父亲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自号墨海老人。十九世纪著名英国宣教士、汉学家。1796年4月2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商人之家。1843年被派至上海传教,他利用负责道路、码头建设和管理英侨公墓之便,圈买了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大片土地,人称麦家圈(今山东中路一带),作为伦敦会的在华总部,在此建造天安堂教堂。1844年将在定海的医院搬至其住宅旁,取名基督教医院(今仁济医院),是上海第一所对华人开放的外国医院。创设中国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自任监督。

1848年麦都思、慕维廉等三名传教士违反规定到青浦传教,同漕运水手发生冲突,受伤而返,英国领事逼迫清政府“惩凶”、“赔款”、“道歉”,史称“青浦教案”。

1854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成立后,麦都思被推选为工部局董事会第一届董事。1856年9月10日,麦都思离任回国,从上海登船启程,于1857年1月22日返抵伦敦,不料于两天后竟因病突然去世,享年61岁。

1904年,伦敦会为纪念麦都思,在上海虹口兆丰路(今高阳路)设立麦伦书院(麦伦中学,今继光中学)。

儿子麦华陀(Sir Walter Henry Medhurst 1823-1885),1839年随父麦都思来华。1843年11月作为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的翻译来沪。1860年任驻上海代理领事和领事,1868年复任上海领事,1870年起,被委任为驻上海永久领事。1876年底退休回国。

1934-06-15《申报》

1934年6月15日《申报》写道:公共租界一路二路电车,沿着静安寺路向西驶行,中途折入了爱文义路之后,在过了卡德路站口,还没到戈登路站口,这中间停下来的地方,斜对面有那租界唯一的工部局女子中学的叫做麦特赫司脱路。这一条麦特赫司脱路,名字是公共租界马路中顶长的了,可是从路的本身的长度上说起来,却只是许多短路里面的一条。南面的一端虽说从威海卫路起,但一直到静安寺路那一段,与其说是马路,无宁说是弄堂的好,所以应该说从静安寺路起,那么曲了两曲,向北穿过爱文义路,新闸路和武定路,一到康脑脱路便告了终结,因为对面的那条是以曲折著名的麦根路了。

这是以麦特赫司脱作为名字的马路。

如果我们再从街头跑回书斋,翻翻上海学校的名字,那么便可发现一所叫麦伦中学的。这麦伦中学是英国伦敦教会在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创办的,初名华英书院,设在山东路麦家圈。纪元前十二年,学校迁到了兆丰路现在的地址,校名也便改为麦伦书院。直到民国十七年,才遵照私立学校规程,把意义欠明的书院两字,改为两级中学。可是教会学校的名字是要看它原来的外国文的,而所谓麦伦中学者,英文却止是「麦特赫司脱学院」。

喝!又是个以麦特赫司脱作为名字的学校。

即使晓得麦特赫司脱是人名吧,我们难道不想再问问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然而说起了麦特赫司脱,却不免有缠夹的危险。原来上海的外国名人,有父子两个,姓氏果然都是麦特赫司脱,而且名字的缩写也是同样的W·H·这两个字母。虽然因为父亲是个教士,神学博士,西文书中说起他的时候,可以加上「多看透」(Doctor)这个头衔,以与其未曾「多看透」的令郎相别,可是还尽多把老子的头衔加到儿子身上去,或者把老子去掉头衔变成了儿子的。免得缠夹,还是看他们的中文姓名吧。父亲叫麦都恩,把他原姓中的H这个字母不读出来,译音而成。儿子叫麦华佗,麦当然是译他原姓的第一个音,华佗则是他的教名(Christian Name)Walter的音译。

这父子两个英国人,都是著名的「中国通」。父亲麦都恩是传布上帝福音的基督教士。上海开埠之后,他便在上海四周,作宗教的活动。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青浦不是发生过粮船水手与英国教士冲突的事情,结果因为驻沪英国领事阿利国的老虎外交,非但交出「肇事人」和赔偿教士损失,而且苏松太道王绍复亦因而调任他处的么?那三个教士,麦都恩便是里面的一个。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外人组织工部局,麦都恩便是工部局第一届董事之一;这简直是做了官了,不过不拿薪俸而已。

儿子麦华佗则不仅做官,而且又拿薪俸的。他于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一八四三年十一月八日)跟了英国驻沪第一任领事巴尔福同来上海,以中国通的资格充任领署翻译。咸丰同治之交,他做了驻沪领事。光绪初,又回任了一次。

所以为彻底正名起见,实在应该把纪念父亲的麦特赫司脱学院改为麦都恩中学,把纪念儿子的马路叫做麦华佗路的。你说该不该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