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22-10-31 发布于江苏

摘要: “中医治疗的巧处在量上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说明正确掌握中药用量的不容易《伤寒论》用药剂量的研究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一、剂量是方剂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今传世《伤寒论》载方112首每首皆详载剂量二、剂量影响方剂效果如半夏止呕效果与剂量成正比

三、剂量影响方剂功效经方用药有主次剂量有所轻重不同功效也大相逕庭

《伤寒病》剂量计量单位有标准度量衡制和非标准度量衡制的计量两大类标准度量衡制一、重量单位加“铢、两、斤”二、容量计量单应如“合、升、 斗、斛”及三、长度单位如“尺”特别是重量用“两”与容量“升”为最多

笔者根据文献考据与药物实测的方法进行研究一、经方文献考据法从《伤寒论》方剂的来源探讨《伤寒论》 “两”的折算

1据钱超尘教授《中华经典医书》第二集杨绍伊《伊尹汤液经》附录中《论方药分量》所云伤寒方应是继承商代伊尹《汤液经法》的考证

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经方用量的考证二、 《伤寒论》药物实测法

从《伤寒论》方剂本身的线索探讨《伤寒论》的“两”探讨《伤寒论方剂用量的“实”质考据经方用“两”的历史事实的实值导师傅延龄教授提出由半夏与射干药物实测方法

1/6页

三、东汉衡制与衡器考据

一方面从东汉的衡器来探讨东汉的“两”值的大小制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东汉衡制的大小来研究如1东汉货币考据、

2 东汉嘉量考据、 3 东汉衡器之考据、 4 累黍之法的考证、 5根据水比重对东汉两考据、 6根据黄金以及7 《同度记》汉粟米法等七种方法考据笔者考据《伤寒病》剂量计量单位的折算结果如下

一、东汉“两”值的结果有两组

第—组、东汉一两为13.75克15.6克此项是结果是据东汉货币、嘉量、衡器、累黍、水比重、黄金 以及《同度记》汉粟米法对东汉两的考据其中又以丘光明的考据结论载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考东汉标准制的一两为13.75克 目前公认最具公信

第二组、东汉一两为9.375克此项根据孔继涵《同度记》汉粟米法考据所得此项符合章太炎《医论》第八集在《论汤剂轻重之理》 “古一两今在二钱到三钱间者为近” 7.511.25克以药性平列所推测的合理范围章氏并于《论宋人煮散之得失》、 《古汤剂水药重量比例说》与《伤寒论若干方重量与水之折合》等多处 以“汉一两当今二钱五分” 9.375克的结论作为伤寒方在临床使用的折算标准并推崇以孔继涵《同度计》汉粟米法考据“最为精审”故汉一两应折今

9.375克为《伤寒论》—两

二、 《伤寒论》 “两”制应传承源自伊尹的《汤液经》

据杨绍伊《伊尹汤液经》附录《论方药分量》考据结论说明伤寒方应是继承古代伊尹《汤液经法》的计量单位所以“一两约合现代三钱”

三、 《伤寒论》一“两”值应为10克此为半夏与射干药物实测共同结果本结论符合四项验证如1药物配伍用量原则、 2药量与用水比例、 3 药物相对剂量比例及4 医家临床用量经验

2/6页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说明本结论合理性及可信度

四、 《伤寒论》一“升”与东汉一“升”折算为今大约200毫升结果相近此系根据现今大量东汉的量器考据与《伤寒论》中所载“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考据大抵已确定一升为200毫升左右

一方面考据东汉“升”如清代医家徐灵眙亲见秦汉时有六升铜量容今之—升二合近代吴承洛实物实测合今198毫升刘复氏测得200.6349毫升柯雪帆商鞅铜方升实测其容量为200毫升丘光明总结了现存东汉量器折合每升量值在196204毫升 虽有部分偏离标准值但凡官方颁发标准器基本统一所以东汉一“升”应定为200毫升

另一方面探讨《伤寒论》 “升”此据《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后云“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故而实测黄耳柸而得《伤寒论》一“升”实值黄耳杯为古代饮器始于战国末期盛行于汉代江苏省博物馆藏一汉代漆耳杯—杯之量相当现代之200毫升现今大量“升”的量器考据与《伤寒论》中 “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相符大抵已确定一升为200毫升左右

五、关于《伤寒论》特殊计量单位药物实测结果以平均值及标准差表示如下

第一、数量计量如大枣30个为105.77±3.598克半夏14枚15.05±3.261克杏仁70枚25.66±2.896克等

第二、估量计量如竹叶2把约为26.04±1.78克第三、拟量计量大黄如博綦子2.54克石膏如鸡子大5060克,最大120克

第四、 匕量计量如方寸匕盛满草木类药末约1克到1.5克若盛满矿石类约9克、10克,大约52.74毫升钱匕若以钱匕取药不散落则大约1.2克若作一钱匕的重量则约2.853.25克。

第五、容量计量如淡豆豉一升为116.5±2.98克标准差、半夏半升为56.27±1.87克标准差、杏仁一升为115.3±2.16克标准差等以上实测结果 以作为经方用药量化的参考。

六、 《伤寒论》方剂用量古大今小问题进行分析笔者经由详细分析后发现《伤寒论》一两以今10克折算后再结合煎法与服法以及剂型的因素计算后其实经方用量古今相去不远未如一般所谓用量“古大今小”相差极大的差距。

本文考据结论如下一、 《伤寒论》的用量单位如两、升研究应以直接考据法为宜。

历代医家折算结果的“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是复杂的所以应避免仅仅将重点放在历代文献及史制、出土文物的考据上 因为由于历朝的更迭、制度的变迁度量衡既不断传承又不断变化 以致于各个不同时期的度量衡厘定不清再加上年代相隔久远文献载录不清都让研究更致混淆不明愈研愈晦的局面故而傅延龄老师对本文《伤寒论》两的考据主张对伤寒方研究直接实测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符合伤寒方的实际使用状况的记载也或者看作是对仲景一点“遗训”的蛛丝马迹的实际呈现这种直接的研究方式较诸于近代透过东汉时期文物器具是间接来推定《伤寒论》用“两”的方式本文较能得到仲景用“两”值的实情。

二、 《伤寒论》一两的应以10为定本文以科研的角度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药物实测据由半夏与射干两项实测结果非常相近《伤寒论》一“两”值大约在10克左右本文据《伤寒论》 “经文”所载的客观实测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诸家天马行空、或片段臆测及主观意识对古今折算值的影响本结论同时亦说明现今流行于日本一两1.3克、 国内习于一两3克折算、或近代柯雪帆教授一两15.6克之说都应非属经方原来用量。长期以来古今折算众说纷纭从一两1.3到15.6克相差12倍误差范围太大 以致莫所适从的问题 至今应已得到一可信的参考解答。

三、东汉两的考据13.7515.6克结论不宜直接推断为《伤寒论》的两值,《伤寒论》的“两” 当与东汉的“两”分开来研究通过本文考据和实测结果认为仲景沿用了伊尹《汤液经》之计量标准一两约为10.02克此结论比较接近后世实际用量今日应该把东汉一两与《伤寒论》一两区分开来仲景生于东汉并不由此说明他一定是用东汉的正史中的官制标准衡制毕竟医药用量单位有其特殊性不应一概而论东汉一两与《伤寒论》一两是两个不同的研究目标目前考据大多只是以“东汉一两”为研究出发而且多偏重于东汉“标准衡器”或官制衡重的了解据此仅能求得东汉“两”13.7515.6克的标准衡器“两”值对于其它汉制存在大小制的“两”值却被忽略尤其是对于东汉其它具有行业性、地区性的两制也未有完整而彻底的研究论目前若片面地、选择式地以13.7515.6克的两值直接推断作为《伤寒论》一两的结论这种臆测的方式其实不尽然合理。

四、 《伤寒论》—两10克与汉粟米法东汉“两” 9.375克相近显示本文结论亦可能合于汉制粟米法两制衡值有做为东汉医药用的—种小制的可能性此仍待新物证证实若据顾郭正忠教授、唐颜师古、与清顾炎武文献考析说明东汉存在大小衡制更据文《伤寒论》实测一两10克等证据可说明《伤寒论》的—两亦有可能为东汉两的—听中小制。

五、在伤寒方应用操作上古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使经方的用量减少被误为折算问题甚至互相混淆经方“煮法”、 “服法”、 以及“剂型的改变”都是影响经方用量减少的因素此外仲景组方精简经方“药味少而药量重”相对于现今医家组方用药“药味多而用量轻”的用药习惯也主决了仲景单味药量用量较现今大的情况据统计“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仅用5味的药约58首 则约占半数以上近代中医用药剂量调查平均每一帖方剂却用到15.5味药最多达42味帖这说明今人用药“味多而繁复方相杂”故而使用单味药量确实较经方小但以全方总剂量而言有时却反而较经方为多,此不符仲景原方之意另如所谓古今运气不一,因古今人体体质差异对药的奈受力及敏感度不同也都对用量大小有所影响应结合相关因素来看经方用量所谓“古大今小”的问题则可释疑。

笔者认为使用经方者应该“思求经旨”并且“通权达变”既遵循仲景“辨证论治”之则也掌握经方“用量煎服”如法以充分体现“中医不传之秘”的临床实用价值 “遵仲景法、用仲景方”这样才能体现出仲景《伤寒论》之特色及疗效。

标题: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学位:博士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