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皆知美:《老子》通行本帛书本对照注解(二章)

 安东老王 2022-10-31 发布于辽宁

通行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书本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道德经》八十一章前后并无逻辑上承继关系。以思想相通而已。其第一章破天荒地提出了"道"概念。若对于宇宙的整体把握。

第二章则是体现辩证法思想。辩证思维这一古老的智慧,中国先人早于老子提出而运用。

2、首句,天下皆知美是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帛书本字简意同。

已,通矣。

恶,丑,也有不好了,变得丑的意思。

斯,此、这。

此句一般理解为美与丑、善与恶的相互依存关系。

此句当联系易经思想来解。《易》早于老子,所以老子这里是继承了易经的辩证法思想。如阴与阳,过阴则阳,过阳变阴。又如亢龙有悔,都是指同一事物的对立变化。

天下皆知美,这美就过头了,要变丑了。皆知善,这善要变得不善了,不好了。

所以,福成解二章首句,着重于变易,而非简单地认为,老子说的是因丑才有美,有恶才显善。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此句提出了五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易理解。

帛书本文字有出入。五对概念后加“恒也″二字作结。

帛书本刑,通形。

通本高下相倾,帛书作盈。盈:满也,引以补充、依存意。

音声:合奏为“音”,单音为“声”。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帛书本作:圣人居无为之事,意同。

"无为"是《老子》中的重要概念。无为,是指顺势而为,不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莫强为,或人为干扰自然世事。因此,“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做。不能理解为"躺平"。


5、万物作焉而不辞。

帛本“不辞"作“不始"。一般理解为,让万物兴起而不拒绝它们。本解读不限于此。

作,兴、生之意。但不限于此意。作焉,福成解为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生发、成长、繁茂到衰亡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圣人是不会干扰它们的。任万物周流循环,生生不已。

老子善以天地之道教化于人,以自然规律示人。老子教人遵重自然及社会规律,万物作焉而不辞,是具体解说上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无为思想的。

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一段话是对上句″万物作焉而不辞"的详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言天道地德,天地生养万物而不以己有。

功成而弗居。犹言圣人法天地之道。

为而不恃,帛书本作“弗志"。语义近但有区别,恃,依恃。志,意志,志向。此句通常解为,有所施为但不强求,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与倾向。或解为,天地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後者似更近老子原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弗志),皆大自然之德,圣人法之。故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不居功,反而功不去不离。古圣贤、智者对事情的看法有其一致性。如无为思想,《金刚经》中,也多有阐述。无我之法,老子与佛陀更是惊人一致。此不多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