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倾听自然的回声——读《像南瓜一样活着》(薛喜君)

 昵称51072646 2022-10-31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日本有一尊重自然,自耕自食,晴耕雨读的作家,德富芦花;我心中有一位倾听自然回声,在属于自己生命的一隅,一日一日细细地过的作家,项丽敏。每次翻开丽敏的书,宁静之感犹如奔腾的血脉,也像一柱香,缭绕着植物的清新,袅袅地升腾起来。

犹如禅意,也如佛音。

图片我们俩

我和丽敏是鲁院的同班同学。在学校时,我们有距离。我似乎也没读过她的作品。分开后,我们的距离就更远了,不仅有地域的距离,还有着节气的差距。她的春天,绿意葱茏;而我的春天,春风料峭。再确切地说:乍暖还寒。她的冬季,山水萧瑟,但隐藏于萧瑟之下的绿意,虽然朦胧却不时地闪现;我的冬季,万物萧索出无限的悲凉,冒烟大雪绽放出蚀骨的寒意——因此,地域之间的野菜瓜果也就不同。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瓜果菜蔬,就是这样的吧。

两座山只能遥遥相望,而两个人的相遇和相知,一盏茶,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就够了。

第一次阅读丽敏的散文,突然就被震撼了。这不就是平淡而又热烈的生活吗——生活美好与否,不仅与眼睛有关,还与心灵相关。如果灵魂与自然碰撞出火花,生活就诗意了。丽敏不仅有着一双诗意的眼睛,还有一颗如婴儿一般的心,所以她才能发现自然中万物的生长,和生长中的声音。只有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听懂云的声音,雨的声音,山的声音,水的声音;鸟的语言,树的语言,草的语言,花的语言,虫的语言……她用纯粹感知,用自然的嗅觉,闻出野草的味道,野花的味道,野水的味道——她又用纯净倾听了自然的回声。是的,我坚信自然有回声。而且,那如梵音般的回声,只有没被污垢蒙蔽的心才能倾听到,只有被山雾清洗过的耳朵才能聆听到。

于是,她的笔下就呈现出了万般的美好。这美好,是自然,也是自然而然的生发。

图片

在读《像南瓜一样活着》之前,我不知道南瓜花还有公母之分。也不知道,南瓜的公花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开,而母花要矜持一些,也就是说,母花除了要梳妆打扮一番,步子也没公花迈得大。看来,南瓜的母花也与人间的女子一样,它们的矜持是在为孕育蓄积力量。我不知道南瓜的花、南瓜的叶,南瓜的果,包括它肚子里的籽儿都可做食物。我更不知道,老去的南瓜藤蔓还能做肥料。看到这里,蓦然的惊诧中突然释怀,原来看到街头小商贩脚下,藤蔓上绿得油亮的叶子间像小喇叭似的鲜嫩的黄花,是南瓜花,而且是公花,可炸着吃,可蒸着吃,可烫着吃。

看来,勇于担当是所有公花的宿命。这下,公花和母花似乎又打了一个平手。一个舍身,一个舍命。

丽敏说:“南瓜是写不完的。南瓜一生都写不完。南瓜也是很难写的,太熟悉了,就像我们的亲人。写陌生人容易,写亲人难,越亲的人越难写,轻了,重了,浓了,淡了——怎么写都觉得不对头,顾忌这,顾忌那,以至不敢下笔。” 丽敏说得极是。因为距离,所以,我们对陌生人有想象,亦如,我们不了解的一个植物,也如对一件事物,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而想象。而我们与亲人没有距离,因为彼此血脉的相连,就连呼吸都是相通的。所以,在痛失想象的亲人面前,我们都不会表达。

距离,常常带着美感横亘其中。距离,也会带着距离囿于着彼此。所以,很多时候,距离还带着神秘感。

图片

南瓜在丽敏的笔下成了人,并且有了魂。丽敏说,她不敢写父亲,因为南瓜和父亲太像了,的确,像南瓜一样的父亲,写他时的笔一定太沉重了,沉重得无从安放。从丽敏对父亲寥寥几笔的叙述中,我豁然明朗,父亲的一生,都像南瓜一样的奉献了。由此,父亲的生命一定是充实的,是厚重的。然而,父亲的内心呢?我想,丽敏之所以不敢写父亲,因为她更多地关注了父亲的内心,也体会到了老父亲内心的疼痛。女儿对父亲的疼痛,语言无法表达。

任何语言在面对父亲内心的疼痛时,都是苍白无力,伶仃无助。亦如眼泪,男人的泪是血,女人的泪是水。

像南瓜一样活着,作家究竟是表达一种活着的精神?还是表述一种生命的状态?我想,都有吧。活着没有精神,就不会有状态。没有一个昂扬的状态,饱满的精神又从何处而来呢。因此,我们若是都能像南瓜一样活着,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生命或许就少了诸多的遗憾,

生命不过是一场奉献,一场燃烧。尽情地奉献,尽情的燃烧,不可解的宿命,抑或是活着的难题,也或许都能迎刃而解。

图片我们

散文有多种写法,亦如小说有多种可能性。题材之所以不同,因为每一位作家的关注点不同。读者也会因为个人的经历,和品味不同,喜欢阅读作品的题材就会不一样。早些年,我个人喜欢阅读短小精美的美文。那时候可能也因为心灵干涸,特别喜欢阅读指引人生,犹如“鸡汤”般的小品文的灌溉。再后来就喜欢读哲理散文,喜欢读游记散文,喜欢读史记散文,喜欢读亲情散文等等。阅读,无疑是在书的海洋中寻觅知音,寻找挚友。

我喜欢三毛,是在三毛死后。是那种疯狂的喜欢和阅读。都说三毛极具个性,但三毛的作品却平和有趣。即便是凄美的爱情,也能读出童话般的喜悦和向往。生活的重压下,阅读一些有趣又美好的文字是一种解压。所以,每当情绪低落,抑或身体不适时,总是读三毛。读完三毛,就有了美好的向往。

因为美好,就对活着生出万般希望。毕竟,活着才能有希望迎接美好。

图片

于是,我不仅阅读丽敏的散文,还关注她的摄影。一个篮子、一个瓶子,抑或一张久远的小木桌,小木凳,一丛草,一朵花,一个飞虫,一只飞鸟,一扇门,一堵墙,在她的镜头下都别有一番意境,别有一种哲思,别有一番情趣。又于是,那个一头浓密短发,手里总是一架单反相机,一双马丁靴,轻盈洒脱的丽敏就向我走来,她的发型,和她那双眼睛,像极了33年前那个因渴望读书,渴望改变命运的大眼睛女孩。这双明亮澄澈的大眼睛,震撼一代人,也影响了一代人。而丽敏的作品也极具生命力。她不仅会写,会摄影,还会唱歌。一首《野花》,她唱得铿锵有力,颇有豪杰气势;一段黄梅戏,她唱得婉转悠扬,荡气回肠。

像北方的烈酒,像南方清晨的露珠。

那以后,无论是情绪低落,或者身体不适,我就读丽敏了。因为她的作品,给予我了不一样的温暖和深情。

图片鲁院时

的时候,她有过一段异地恋情,到了周末,会乘着火车去另一个城市与恋人相聚,那时还是绿皮火车,早上上车,下车时已是黄昏。她的恋人在站台,背对着夕阳,等她,两个人手挽手,出站,穿过三条街,去一家手工饺子铺,买上两人份的荠菜饺子,再手挽手,穿过两条街,到达住处。

荠菜不仅美味,还是一段恋情。爱,不仅是回味,还是活着的支撑。

“他们的恋情并不长,只有半年。她记得最后一次去他的城市,是樱花盛开的时候,他们去看樱花,那天风很大,每一阵风里都裹挟着樱花的碎片,大把大把地抛向他们。”

“这么好,为什么结束?”听着她平静的叙述,颇为遗憾。

“看过樱花之后,他就没了。”她说。一场事故带走了他。

读到这里。心,抖地一揪。芥菜不仅美味,还参与了丽敏女友的一场悲情的恋爱。

“她说,后来再也没去过那座城市,但她保留了这个习惯。直到后来结婚,有了孩子,离婚,孩子长大外出读书,差不多二十多年,仍然如此——在冬天的周末吃荠菜饺子。”

荠菜从悲情中走出来,又走进另外一场悲凉。荠菜经历了可遇不可求的爱情;还经历了痛苦且无奈的离别。

在这段平静叙述的文字下,心,悸动得像一匹烈马,驰骋着飞奔起来……荠菜本是平凡的,普通的,但它平淡无奇的一生,却注定缤纷。因为荠菜的经历,它有了色彩,因为荠菜的经历,它又有了灵魂……我知道北方也有荠菜,但我从没吃过。丽敏说,荠菜很美味,无论是饺子还是丸子。我相信。所以,明年的春天,我一定吃芥菜。除了品咂它的味道,还想安抚它曾经经历过的伤痛。

我常常自作多情,哪怕对一棵野菜。

丽敏是自然之子。也是一股清流,像皖南白墙黑瓦的屋。

图片

薛喜君,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1届高研班学员,黑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山花》《北方文学》《文艺报》《艺术报》等报刊,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多部,作品多次获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