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绝·浮云

 张野鹤 2022-10-31 发布于上海

七绝·浮云

2022年10月31日时见天空乌云遮日,赋诗一首唱和吾师王阳明诗《泛海》感悟良知。格律类型四(仄起、首句押韵),中华通韵。

一片浮云过太空,光明裹在晦乌中。

万千思绪心头理,认定良知可大同。

注释
【1】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具体表现为天下为公、没有阶级、没有战争、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平等自由、家家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这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现代又加入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 尽管大同思想为中国思想,但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概念、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等西方思想也与大同在许多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

附王阳明诗作 七绝·泛海

先师于杭州绝处逢生后取海路至福州途中所作。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注释
【1】险夷:崎岖与平坦,艰难与顺利。【2】飞锡:锡杖,即和尚的禅杖,多指和尚云游,先师借此表达他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3】天风:天地之正气。


译文
      一切顺境逆境、崎岖坦途、荣辱褒贬,在我看来,就如同天上漂浮的一片片乌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本身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正如同人心本体之澄明纯净。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扬天地之正气,秉光明之心地,去接受人生一切艰难险阻的挑战。
      一二句说明人世一切的荣辱得失困苦安乐,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上,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幻、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充分表现了王阳明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三四句更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心中的感受: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关于“静”字,六祖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阳明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先师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创作背景
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当权大宦官刘瑾派人对他进行暗杀,王阳明急中生智,在杭州钱塘江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却搭上了前往福建的商船,坐船行于海上时,又遇上大风暴,他毫不畏惧地坐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